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参考答案

更多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A、昼夜长短的变化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相关考题
考题 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昼夜更替现象 B.四季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考题 以下不属于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现象是什么?()A、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导致昼夜交替现象D、四季更替

考题 造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A、四季的更替B、地球的自转C、地球的公转D、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考题 下列现象中,属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四季更替B、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C、产生昼夜现象D、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考题 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现象是:()A、昼夜的交替B、昼夜长短的变化C、春夏秋冬的更替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题 地球上同经度的各地()A、地方时相同B、自转线速度相同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相同

考题 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两地,它们的()A、日出的时间必定相同B、地方时刻必然相同C、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角速度相同D、正午太阳高度完全相同

考题 下列现象中,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四季更替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C、昼夜长短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题 下列现象中,属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B、四季更替C、昼夜现象D、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考题 纬度相同的两个地点:()A、日期不同B、正午太阳高度不同C、昼夜长短相同D、地方时相同

考题 下面的地理现象中,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是() ①昼夜 ②昼夜更替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不同经线上有不同的地方时 ⑤不同纬度上有不同的正午太阳高度 ⑥不同纬度上的昼夜长短不同 ⑦物体的水平运动发生偏向 ⑧四季更替 ⑨使地球成为旋转椭球体 ⑩地球表面上的五带。A、①④⑦⑨B、②⑤⑧⑩C、③⑤⑥⑧D、②④⑦⑨

考题 关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相同的地点,自转速度相同B、经度相同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自转线速度越大,昼夜变化幅度越大D、公转速度最快时,昼夜更替周期最短

考题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黄赤交角的存在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D、太阳直射点移动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考题 同一纬线上的各地()A、地方时不同,昼夜长短变化相同B、日平均气温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气候类型不同,典型植被相同D、所处精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考题 歌曲《祈祷》中唱道:“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下列现象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长江南岸比北岸受流水侵蚀的严重B、山区河流“V”型河谷形成C、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D、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题 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D、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题 地球上纬度相同的各地()A、地方时相同B、正午太阳高度不同C、自转线速度不同D、昼夜长短相同

考题 在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地球表面季节的变化B、地球表面昼夜变化C、绕地轴自转D、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题 下列现象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①昼夜交替 ②不同经度的地方其地方时不同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④四季更替 ⑤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产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⑤

考题 地球上四季和五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B、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C、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D、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题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A、昼夜B、昼夜交替C、四季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考题 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昼夜更替③四季的变化④极昼极夜现象⑤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的差异A、A①②B、B②③C、C③④⑤D、D②⑤

考题 单选题在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 地球表面季节的变化B 地球表面昼夜变化C 绕地轴自转D 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题 单选题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昼夜更替③四季的变化④极昼极夜现象⑤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的差异A A①②B B②③C C③④⑤D D②⑤

考题 多选题同一纬线上的各地()A地方时不同,昼夜长短变化相同B日平均气温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气候类型不同,典型植被相同D所处精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考题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内容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自转1周的时间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某一恒星点为参考点,1日的时间长度不足24小时,称为“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1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运动,这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转1周的时间称为“恒星年”。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而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夹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大致上不变。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最北可到达北纬23度26分,最南可到达南纬23度26分。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南移动。到了春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太阳又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再次到达北纬23度26分处。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回归年”。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由于地球是一个即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断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维度地区,偏东边的地方比偏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由于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照统一标准实行全球分区计时。 全球共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通过之处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为了避免日期紊乱,此次会议上还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度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

考题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2016年真题]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自转1周的时间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某一桓星点为参考点,1日的时间长度不足24小时,称为“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1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称为“太阳日”。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运动,这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转1周的时间称为“恒星年”。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而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夹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大致上不变。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最北可到达北纬23度26分,最南可到达南纬23度26分。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南移动。到了春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太阳又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再次到达北纬23度26分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回归年”。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由于地球是一个即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断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维度地区,偏东边的地方比偏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由于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照统一标准实行全球分区计时。全球共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通过之处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为了避免日期紊乱,此次会议上还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