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2022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重庆考区应试人员疫情防控须知

发布时间:2021-11-17


2021年11月17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布了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重庆考区应试人员疫情防控须知,接下来,跟着51题库考试学习网一起来了解一下。

根据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最新规定和要求,为全力确保每一位应试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顺利参加考试。请所有应试人员知悉、理解、配合、支持考试防疫措施和要求。

一、应试人员

在考前14天起须注册“渝康码”(市外应试人员“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通过微信、支付宝小程序或手机APP完成注册),自我监测有无发热、咳嗽、乏力等疑似症状。如果旅居史、接触史发生变化或出现相关症状的,须及时在“渝康码”进行申报更新,并到医疗机构及时就诊排查,排除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建议应试人员考前14天内不得离开本地、不得与有境外旅居或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有接触,严格按疫情防控要求做好本人防护。

二、考试当日

(一)14天内在渝应试人员须持考前48小时内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证明(纸质和电子均可)下同,且重庆“渝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显示为绿码,无异常(当日更新),体温查验<37.3℃,且无异常情况的,可入场参加考试。

(二)14天内其它省市来渝(返渝)人员须提供笔试前3天内2次(每次间隔时间不低于24小时)有效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证明,且“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显示为绿码,无异常(当日更新),体温查验<37.3℃,且无异常情况的,方可入场参加考试。

(三)考试当天,“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异常(黄码和红码)应试人员不得进入考点考场。

注:核酸检测报告时间指核酸检测报告出具时间(非采样时间、非报告打印时间)。

请应试人员根据自己参加考试时间合理安排核酸检测时间,以免影响您参加考试。

(四)应试人员应提前60分钟到达考点,预留足够时间配合考点工作人员进行入场核验。进入考点时,应试人员须接受防疫安全检查和指导,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纸质准考证和相应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证明,并出示“渝康码”(市外“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备查。

三、应试人员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不得参加考试:

(一)考试前28天内有境外旅居史,尚未完成隔离医学观察等健康管理的人员。

(二)新冠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尚未完成隔离医学观察等健康管理的人员。

(三)尚未出院的新冠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但尚在随访医学观察期内。

(四)考试前14天内,曾出现体温≥37.3℃或有疑似症状,但考试前未排除传染病或仍存在身体不适症状。

(五)考试前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未完成隔离医学观察等健康管理的人员。

(六)考试当天,未按要求提供考前相应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应试人员。

(七)应试人员进入考点前,因体温异常、干咳、乏力等症状,经现场医务专业人员确认有可疑症状的应试人员。

四、应试人员应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并做好自我防护。

(一)应试人员应当遵守本市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主动及时了解重庆市疫情防控要求,积极配合考点、考场做好现场防疫工作。

(二)应试人员在备考期间,务必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地区,避免与无关人员接触。勤洗手,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在各种场所保持一定的安全社交距离。考试当天,尽可能做到居住地与考点之间“两点一线”。

(三)应试人员在考试当天,须自备口罩,除核验身份时须按要求摘戴口罩外,应当全程佩戴口罩。

(四)在考试过程中,应试人员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异常状况,应立即向监考人员报告,经驻点医务人员评估后具备继续完成考试条件的,可转移至备用考场考试,考试时间不补,考试结束后应配合送医就诊;对评估不具备继续完成考试条件的应试人员应及时送医就诊。

(五)提倡应试人员自行赴考,送考人员不得进入考点和在考点周围聚集,考点不提供停车场地。考试结束后,应试人员须服从考点安排分批、错峰离场。

五、有关要求

(一)应试人员应认真阅读本防控须知和《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重庆考区应试人员疫情防控承诺书》。应试人员打印准考证即视为认同并签署承诺书。如违反相关规定,自愿承担相关责任、接受相应处理。

(二)应试人员不配合考试防疫工作、不如实报告健康状况,隐瞒或谎报旅居史、接触史、健康状况等疫情防控信息,提供虚假防疫证明材料(信息)的,取消考试资格。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其他事项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能否如期举行,将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疫情防控要求执行。考试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将根据国家和本市疫情防控的总体部署和最新要求进行动态调整,我中心将及时发布补充通知(如无变化,将按此规定执行),请广大应试人员密切关注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考试”专栏公告和“重庆人社”微信公众号。

51题库考试学习网带给大家的资讯就到这里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51题库考试学习网,51题库考试学习网也会努力为大家更新!

原文链接:http://rlsbj.cq.gov.cn/ywzl/rsks/gwyks/202111/t20211117_9984233.html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公务员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下列关于诉讼程序的选项中,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是( )。
A.发回重审的案件
B.共同诉讼中,原告一方有50人
C.甲起诉乙,要求乙返还借款3000元,但起诉时乙下落不明
D.甲起诉乙合同违法,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无原则分歧

答案:D
解析:
【参考解析】: 简易程序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简易程序适用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
(1)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法院,仅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包括基层人民法院临时派出的审判组织,也包括基层人民法院在区、乡、镇常设的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其审判活动以及所作出的判决、裁定与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及其作出的判决、裁定具有同等效力。
(2)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仅限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小大的简单民事案件。事实清楚,是指双方当事人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无须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即可判明事实、分清是非。
由此可知D符合第二个方面,因此答案为D。

阅读以下文字。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 “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 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 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 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 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 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 “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比如文化、愿景等等。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 评价一个文化人,动辄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动辄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 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 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 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 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美女”一词的滥用是词语滥用的发端
B.俄罗斯人互称“男人”“女人”体现了语言泛化问题
C.运用频率越高的词语,其意义也就越抽象
D.现代意义上的大师和传统意义上的区别在于包括了二流作家
答案:B
解析:
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选项D旨在说明“大师”泛化的问题,并不是以“包舍不包含二流作家”作为区分“现代意义上的大师”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师”的标准的。本文旨在谈论语言泛化的问题。所以本题的答案为B——也是以俄罗斯的例子谈“语言泛化问题”。A项,文章只是说“‘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但词语滥用的发端,文章没有提及。C项在文章中没有相关依据。

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者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当供应和需求有新的增加时,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这会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挤出效应的是( )。

A.某地区县政府对家庭困难的个体经营者减免税收,从而带动了当地的个体经济
B.某地方政府计划投资一些大型化工项目并建立化工厂,由于工厂将占用一部分耕地,因此该地区粮食价格上涨
C.由于适龄儿童增加,该地区政府加大了对学校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并降低学杂费,于是当地家庭为孩子报艺术班的比例增加了
D.某市实行房屋限购令后,楼市交易低迷,人们转向投资邻市,使邻市楼市被进一步催热
答案:C
解析:
关键词为“政府支出的增加”“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和“流入新的商品中”,C项完全符合。A、B项不符合“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D项不是流入新的商品中。

由1、2、3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所有三位数之和是多少?

A.1222
B.1232
C.1322
D. 1332
答案:D
解析:
[解析]123+132+213+231+312+321=1332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