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形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存在
  • B、太阳回归运动
  • C、地球自转
  • D、地球公转

参考答案

更多 “形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根本原因是()A、黄赤交角存在B、太阳回归运动C、地球自转D、地球公转” 相关考题
考题 地球上出现四季更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球( )。A: 为一椭球体 B: 围绕太阳运转的速度不均匀 C: 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D: 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地球的公转》 注:图片节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9页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讲清楚太阳回归运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复习导入法,提问:地球自转的自转轴是什么?回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公转的中心是什么?地球公转的规律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认识概念 1.地球公转 【教师活动】展示图1-3-4《地球的公转示意》。提问: (1)地球公转的方向? (2)地球公转运动中离太阳最近和最远的月份分别是几月?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并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太阳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太阳公转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椭圆,所以离太阳最近是一月初,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是在七月初,称为远日点。 2.黄赤交角 【教师活动】展示图1-3-5《黄赤交角示意》,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面一致吗?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相互交流,发表个人观点。 【师生总结】地球自转是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地球自转时,地轴的指向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就存在基本不变的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日前黄赤交角是23°26′,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为66°34′。因此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面不一致。 (二)探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实验模型—地球的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直射点的移动变化,结合图1-3-6,讨论完成如下表格:

考题 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A、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B、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C、地球绕太阳公转D、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题 地球表面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大小是由()A、人为规定的B、地球的球体形状造成的C、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的D、地球自转形成的

考题 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A、靠近A点时,角速度较快,线速度较慢B、从A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C、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23º26ˊD、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四季更替

考题 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的反映。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太阳公转

考题 地球()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A、自转公转B、公转自转

考题 造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A、四季的更替B、地球的自转C、地球的公转D、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考题 在地球表面上,决定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界线的条件是()A、地球的自转运动B、地球的球体形状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D、黄赤交角的大小

考题 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A、地球距太阳最近B、地球距太阳最远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D、长春昼短夜长

考题 决定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移动范围的是()A、地球的自转运动B、地球的球体形状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D、黄赤交角的大小

考题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黄赤交角的存在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D、太阳直射点移动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考题 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是个球体B、地球不停地自转C、太阳的东升西落D、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题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A、地球的公转B、地球的自转C、太阳的运动D、地球公转运动和相对不变的地轴倾角

考题 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D、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题 在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地球表面季节的变化B、地球表面昼夜变化C、绕地轴自转D、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题 在地球表面上,决定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界线的是()A、地球的自转B、地球的球体形状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D、黄赤交角的大小

考题 地球上四季和五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B、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C、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D、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题 单选题地球表面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大小是由()A 人为规定的B 地球的球体形状造成的C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的D 地球自转形成的

考题 单选题在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 地球表面季节的变化B 地球表面昼夜变化C 绕地轴自转D 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题 单选题地球上出现四季更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球(  )。A 为一椭球体B 围绕太阳运转的速度不均匀C 绕地轴不停地旋转D 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题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内容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自转1周的时间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某一恒星点为参考点,1日的时间长度不足24小时,称为“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1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运动,这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转1周的时间称为“恒星年”。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而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夹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大致上不变。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最北可到达北纬23度26分,最南可到达南纬23度26分。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南移动。到了春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太阳又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再次到达北纬23度26分处。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回归年”。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由于地球是一个即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断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维度地区,偏东边的地方比偏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由于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照统一标准实行全球分区计时。 全球共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通过之处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为了避免日期紊乱,此次会议上还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度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

考题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2016年真题]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自转1周的时间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某一桓星点为参考点,1日的时间长度不足24小时,称为“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1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称为“太阳日”。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运动,这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转1周的时间称为“恒星年”。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而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夹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大致上不变。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最北可到达北纬23度26分,最南可到达南纬23度26分。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南移动。到了春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太阳又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再次到达北纬23度26分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回归年”。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由于地球是一个即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断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维度地区,偏东边的地方比偏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由于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照统一标准实行全球分区计时。全球共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通过之处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为了避免日期紊乱,此次会议上还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