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多选题
下列为可移动基因的是( )
A

插人序列

B

转座子

C

染色体DNA

D

质粒

E

可转座噬菌体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多选题下列为可移动基因的是( )A插人序列B转座子C染色体DNAD质粒E可转座噬菌体” 相关考题
考题 问答题何为CML急变期的诊断依据?

考题 名词解释题蛋白C系统

考题 填空题质控方法对无误差分析批作出了在控判断,称为_______。

考题 问答题与同位素标记相比,荧光标记在DNA测序中有哪些优点?

考题 填空题人患曼氏裂头蚴病是由于误食了含活的裂头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肉而引起。

考题 多选题下列检验方法的原理属免疫荧光技术的有( )A苯乙烯酰胺凝胶电泳B斑点杂交C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D免疫印迹E流式细胞仪

考题 名词解释题总误差

考题 单选题Ⅰ型超敏反应常用的皮肤试验是()A 挑刺试验B 斑贴试验C PPD试验D SK-SD皮肤试验E OT试验

考题 单选题尿沉渣细胞检查时,至少观察高倍视野( )A 5个B 10个C 15个D 20个E 25个

考题 单选题血液常规分析所用的抗凝剂()A 枸橼酸钠B EDTA-K2C 肝素D 草酸盐E 双草抗凝剂

考题 单选题粒/红比值是指( )A 粒细胞系统细胞总和与有核红细胞总和之比B 粒细胞系统细胞总和与成熟红细胞数量之比C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与成熟红细胞数量之比D 粒细胞系统细胞总和与红细胞系统总和之比E 骨髓有核细胞总数与有核红细胞总和之比

考题 单选题TM主要参与下列哪项的作用( )A 启动凝血系统B 激活血小板C 蛋白C系统的活化D 纤溶系统活化E 凝血因子活化

考题 问答题简述血沉自动分析仪的安装注意事项。

考题 单选题病历摘要:男,65岁,低热,乏力,消瘦半年,两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蚕豆大水淋巴结,质中,脾肋下4cm;Hb130g/L,WBC98×10/L,分类:中性12%,淋巴88%,PLT11.8×10/L,血尿酸8mg/dl,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幼淋2%,淋巴80%。 上述病人可诊断为A CMLB CLLC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D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考题 名词解释题生化分子识别元件

考题 多选题SIgA的结构包括( )Aα链Bκ或λ链CJ链DSCE糖基

考题 单选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主要依据()。A 光的互补原理B 光谱分析原理C 光的吸收定律D 光的波粒二象性E 以上都不是

考题 单选题胞体直径12~20μm,呈圆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胞质内含大小、形态或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天青胺蓝颗粒。POX染色阳性。这是()?A 原粒细胞B 早幼粒细胞C 中幼粒细胞D 幼淋巴细胞E 幼单核细胞

考题 判断题尿中β2微球蛋白测定可作为肾小管病变的指标。( )A 对B 错

考题 多选题手持式血糖仪中采用葡萄糖脱氢酶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包括()。A美国强生稳豪血糖仪,B日本京都血糖仪C罗氏优越血糖仪D美国雅培利舒坦血糖仪E连续式血糖检测仪

考题 单选题某旅行社于某年12月接收一批外地游客,一周内相继有5人发病,症状相似,都突发高热(39~40℃),并有剧烈头痛,腓肠肌痛,其中两人出现昏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查体肝脾轻度肿大,皮肤有散在出血点.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感染是A 流行性回归热B 地方性回归热C 流行性斑疹伤寒D 地方性斑疹伤寒E 钩端螺旋体病

考题 判断题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6颗以上并围绕核周1/2以上者。( )A 对B 错

考题 填空题各种自动化免疫分析仪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大部分组成。

考题 单选题要分离血浆蛋白质取得某一单独组分,下列方法中不能使用()。A 色谱法B 电泳法C 凝胶过滤法D 染料结合法E 盐析法

考题 单选题室间质控应实施的基础是()A 先进设备B 人员培训C 室内质控D 质控试剂E 仪器校准

考题 单选题下列哪种菌可以导致碱性结痂性膀胱炎。()A 解脲棒杆菌B 肠球菌C 杰克棒杆菌D 大肠杆菌E 阴道加德纳菌

考题 单选题患者男,68岁,主诉发热,咽喉痛,肌肉酸痛。血液一般检查:白细胞计数4.4×10/L,淋巴细胞分类0.67,中性粒细胞分类0.29,嗜酸粒细胞分类0.03,嗜碱粒细胞分类0.01,红细胞计数5.1×10/L,血小板计数168×10/L。 血液一般检查异常的参数是A 白细胞计数B 嗜酸粒细胞分类C 淋巴细胞分类D 红细胞计数E 血小板计数

考题 单选题下列哪项符合机体在炎热环境下的表现()A 肌紧张增强B 皮肤血流量增加C 交感神经的紧张度增强D 机体表层的隔热器作用增强E 四肢热量逆流交换作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