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前交通动脉瘤DSA检查时,摄影体位宜取(  )。
A

RAO or LAO 20°+CAU 15°

B

RAO or LAO 30°+CAU 15°

C

RAO or LAO 40°+CAU 15°

D

RAO or LAO 50°+CAU 15°

E

35°~40°汤氏位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前交通动脉瘤DSA检查时,摄影体位宜取(  )。A RAO or LAO 20°+CAU 15°B RAO or LAO 30°+CAU 15°C RAO or LAO 40°+CAU 15°D RAO or LAO 50°+CAU 15°E 35°~40°汤氏位” 相关考题
考题 患者男,54岁。突发头痛、呕吐8小时。查体:神清,颈强直。头颅CT检查提示前纵裂池积血。最可能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是A、前交通动脉瘤B、大脑中动脉动脉瘤C、基底动脉动脉瘤D、颈内动脉动脉瘤E、前床突旁动脉瘤

考题 胸部后前位摄影体位,以下错误的是A、取立位后前位体位B、双手背置髋部C、双肘内旋D、双臂上举,交叉抱头E、探测器上缘超出锁骨6cm,下缘包括第12胸椎

考题 在DSA检查中,与提高信噪比直接相关的因素是A、矩阵大小B、X线剂量C、球管焦点D、摄影体位E、采像速率

考题 有关腹部DSA摄影体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采用正位B.动脉瘤或血管主干相互重叠选用前斜位C.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正位加斜位D.下腔静脉造影常规采用侧位E.脾动脉造影及胆系供养动脉造影一般用正位

考题 下列与DSA影像质置无关的是 A.成像方式B.摄影条件C.摄影体位D.后处理技术E.对比剂批号

考题 选择性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最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的是 A、大脑中动脉瘤B、后交通动脉瘤C、前交通动脉瘤D、基底动脉瘤E、椎动脉瘤

考题 关于乳腺摄影的解释,错误的是A.采用低电压摄影B.乳腺癌检查方法之一C.采用钼靶D.摄影时施加压迫E.常规体位取双侧侧位

考题 以下为X线透视检查时病人采取的体位 A.后前位 B.左前斜位 C.右侧位 D.左侧位 E.右前斜位观察"心腰部"宜取

考题 以下为X线透视检查时病人采取的体位 A.后前位 B.左前斜位 C.右侧位 D.左侧位 E.右前斜位观察"主动脉窗"宜取

考题 下面与DSA影像质量无关的是A.成像方式 B.摄影条件 C.摄影体位 D.对比剂批号 E.后处理技术

考题 在DSA检查中,与提高信噪比直接相关的因素是A.矩阵大小 B.X线剂量 C.球管焦点 D.摄影体位 E.采像速率

考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DSA由于是减影造影,不存在角度投影问题B、DSA的局限性之一是显影血管相互重叠C、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摄影体位是切线位D、超选择性造影可以改善血管相互重叠问题E、颈动脉瘤的最佳摄影体位亦是切线位

考题 检查第一、二跖骨和楔骨的病变时,选用摄影体位为();观察足诸骨影像检查趾骨、跖骨及部分跗骨病变时,选用摄影体位为()。

考题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时,其诊断主要考虑为()A、大脑前动脉动脉瘤B、大脑中动脉动脉瘤C、大脑后动脉动脉瘤D、前交通动脉瘤E、后交通动脉瘤

考题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外侧裂血肿时,其诊断主要考虑为()A、大脑前动脉动脉瘤B、大脑中动脉动脉瘤C、大脑后动脉动脉瘤D、前交通动脉瘤E、后交通动脉瘤

考题 下面与DSA影像质量无关的是()A、成像方式B、摄影条件C、摄影体位D、后处理技术E、对比剂批号

考题 填空题检查第一、二跖骨和楔骨的病变时,选用摄影体位为();观察足诸骨影像检查趾骨、跖骨及部分跗骨病变时,选用摄影体位为()。

考题 单选题胸部DSA检查中,体位通常取正侧位的是(  )。A 肺动脉B 支气管动脉C 锁骨下动脉D 腋动脉E 胸廓内动脉

考题 单选题关于乳腺摄影的解释,错误的是(  )。A 采用低电压摄影B 乳腺癌检查方法之一C 采用钼靶D 摄影时施加压迫E 常规体位取双侧侧位

考题 单选题前交通动脉瘤DSA检查时,摄影体位宜取(  )。A RAO or LAO 20°+CAU 15°B RAO or LAO 30°+CAU 15°C RAO or LAO 40°+CAU 15°D RAO or LAO 50°+CAU 15°E 35°~40°汤氏位

考题 单选题在DSA检查中,与提高信噪比直接相关的因素是()A 矩阵大小B X线剂量C 球管焦点D 摄影体位E 采像速率

考题 单选题下面与DSA影像质量无关的是(  )。A 后处理技术B 成像方式C 摄影体位D 摄影条件E 对比剂批号

考题 单选题选择性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最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的是()A 大脑中动脉瘤B 后交通动脉瘤C 前交通动脉瘤D 基底动脉瘤E 椎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