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某建筑公司在投标过程中取得了价值14亿元的工程项目,其向甲、乙、丙三家公司同时投保,甲财险公司承保6亿元,乙财险公司承保5亿元。丙财险公司承保3亿元。这种保险方式被称为()。
A

共同保险

B

重复保险

C

定值保险

D

定额保险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某建筑公司在投标过程中取得了价值14亿元的工程项目,其向甲、乙、丙三家公司同时投保,甲财险公司承保6亿元,乙财险公司承保5亿元。丙财险公司承保3亿元。这种保险方式被称为()。A 共同保险B 重复保险C 定值保险D 定额保险” 相关考题
考题 王某向甲财险公司投保了一年期普通家庭财产保险,保险有效期内由于电冰箱质量问题发生电线短路引发火灾,造成保险财产的严重损失。事后王某向甲财险公司索赔,甲财险公司在赔偿王某后可以向电冰箱生产厂家行使代位求偿权,其依据是( )。 A.家庭财产损失的原因----火灾,属于保险事故B.火灾是第三者即电冰箱生产厂家的产品缺陷所致C.甲财险公司已经赔偿了王某的损失D.王某愿意转让并要求甲财险公司代其行使求偿权

考题 依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下列()属于重复保险。 A.甲将其承保业务的一部分分出再由乙予以承保B.甲将自己的一辆汽车分别向乙、丙两保险公司投保机动车责任险C.甲将乙投保责任保险的一辆汽车出售D.甲将自己的一辆汽车分别向乙、丙两保险公司投保损失险和责任险

考题 甲车仅在我公司投保交强险,2008年3月5日,该车与乙、丙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甲车损失3000元、乙车损失7000元、丙车无损。经交警处理,甲车在事故中负全部责任,乙、丙车无责。据查实,乙车交强险脱保,丙车交强险保在天安保险公司,则按交强险实务,我公司应赔偿甲车()。无责代赔是做在有责的车自己的交强险里面的。

考题 A公司为防止其采暖锅炉发生爆炸造成巨额财产损失,遂于2003年11月向甲保险公司投保了为期一年的财产保险,保险金额为1亿元,相等于保险价值。甲保险公司承保后,将保险金额的40%向乙保险公司再保险。A公司投保后,担心甲保险公司赔付能力不足,又于2003年12月向丙保险公司投保了为期一年的财产保险,保险金额仍为1亿元。丙保险公司承保后,将保险金额的20%向丁保险公司再保险。A公司在丙保险公司投保时,向其说明了已向甲保险公司投保的事实,随后又向甲保险公司说明了向丙保险公司投保的事实,甲保险公司与丙保险公司均未表示反对。2004年5月,A公司的锅炉果然发生爆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于是,A公司要求甲、乙、丙、丁四家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问:本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考题 江湖饭店向甲保险公司投保了公众责任险,向乙保险公司投保了全体员工的团体意外险,一日江湖饭店的李某在工作中,因一瓶啤酒瓶爆裂而受伤,经查啤酒厂向国际保险公司投保了产品质量保险,甲某可以()。A.向甲、乙和国际保险公司索赔B.向啤酒厂和甲、乙、国际保险公司索赔C.向乙和国际保险公司索赔D.向乙保险公司和啤酒厂索赔

考题 甲某在江湖饭店吃饭时,旁边一瓶啤酒瓶爆裂,将甲某划伤,甲某投保了人身意外险,江湖饭店投保了公众责任险,甲某可以:()。A.向承保意外险的保险公司索赔,该保险公司赔付后取得向江湖饭店和酒厂追偿的权利。B.向承保公众责任险的保险公司索赔,该保险公司赔付后不能向江湖饭店和酒厂追偿。C.甲某可以分别向承保意外险的保险公司、承保公众责任险的保险公司、江湖饭店和酒厂索赔。

考题 某地铁项目造价50亿元,业主单位向甲、乙、丙三家保险公司投保相同的建筑工程一 切险,保险金额分别为25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该保险方式属于()。A.重复保险B.共同保险C.再保险D.多种保险

考题 某单位就价值5万元的财产同时向甲、乙两家保险公司投保同一险种的保险,甲保险公司承保3万元,乙保险公司承保5万元。保险事故使4万元的保险财产受到损失。按我国《保险法》规定的分摊方法,乙保险公司应赔偿( )万元。A.1.5B.2.5C.4D.5

考题 甲、乙两建筑公司在某项目中组成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则在该项目中甲、乙被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有()。A、甲建筑公司以自己名义另行单独投标 B、乙建筑公司以自己名义另行单独投标 C、乙建筑公司又与丙建筑公司组成联合体投标 D、甲、乙建筑公司私下约定中标后由甲公司实际施工 E、甲、乙建筑公司签订联合体投标协议

考题 甲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钢铁的 A 股上市公司,其母公司为 XYZ 集团公司。甲 公司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多次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成功进行了同行业 并购,迅速扩大和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奠定了公司在钢铁行业的 地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一系列并购过程中,甲公司根据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 主要采取了现金购买、承债和股份置换三种方式进行。甲公司的三次并购过程要点 如下: (1)收购乙公司。乙公司是 XYZ 集团公司于 2000 年设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其 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钢铁。甲公司为实现"立足华北、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 发展战略,2007 年 6 月 30 日,采用承担乙公司全部债务的方式收购乙公司,取得了 控制权。当日,甲公司的股本为 100 亿元,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为 120 亿元,留存 收益为 50 亿元;乙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 0.6 亿元(公允价值为 1 亿元),负债合计 为 1 亿元(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并购完成后,甲公司 2007年整合了乙公司财 务、研发、营销等部门和人员,并追加资金 2 亿元对乙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乙 公司产品技术等级并大幅度扩大了生产能力。 (2)收购丙公司。丙公司同为一家钢铁制造企业,丙公司与甲公司并购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2008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支付现金 4 亿元成功收购了丙公司的全部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2 亿元,公允价值为 3.5 亿元),取得了控制权。并购完成后,甲公司对丙公司引入了科学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先进经营理念,同时追加资金 3 亿元对丙公司钢铁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丙公司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收购丁公司。丁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铁矿石的 A 股上市公司,丁公司与甲公司并购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2009 年 6 月 30 日,甲公司经批准通过定向增发 1 亿股(公允价值为 5 亿元)换入丁公司的 0.6 亿股(占丁公司股份的 60%),控制了丁公司。当日,丁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 10 亿元。甲公司控制丁公司后,向其输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丁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规范运作水平,使丁公司从 2009 年下半年以来业绩稳步攀升。 假定不考虑其他有关因素。 要求:分别确定甲公司并购乙公司.丙公司和丁公司的合并日(或购买日),并分别说明甲公司在合并日(或购买日)所取得的乙公司、丙公司和丁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应当如何计量。

考题 甲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钢铁的 A 股上市公司,其母公司为 XYZ 集团公司。甲 公司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多次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成功进行了同行业 并购,迅速扩大和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奠定了公司在钢铁行业的 地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一系列并购过程中,甲公司根据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 主要采取了现金购买、承债和股份置换三种方式进行。甲公司的三次并购过程要点 如下: (1)收购乙公司。乙公司是 XYZ 集团公司于 2000 年设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其 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钢铁。甲公司为实现"立足华北、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 发展战略,2007 年 6 月 30 日,采用承担乙公司全部债务的方式收购乙公司,取得了 控制权。当日,甲公司的股本为 100 亿元,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为 120 亿元,留存 收益为 50 亿元;乙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 0.6 亿元(公允价值为 1 亿元),负债合计 为 1 亿元(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并购完成后,甲公司 2007年整合了乙公司财 务、研发、营销等部门和人员,并追加资金 2 亿元对乙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乙 公司产品技术等级并大幅度扩大了生产能力。 (2)收购丙公司。丙公司同为一家钢铁制造企业,丙公司与甲公司并购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2008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支付现金 4 亿元成功收购了丙公司的全部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2 亿元,公允价值为 3.5 亿元),取得了控制权。并购完成后,甲公司对丙公司引入了科学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先进经营理念,同时追加资金 3 亿元对丙公司钢铁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丙公司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收购丁公司。丁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铁矿石的 A 股上市公司,丁公司与甲公司并购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2009 年 6 月 30 日,甲公司经批准通过定向增发 1 亿股(公允价值为 5 亿元)换入丁公司的 0.6 亿股(占丁公司股份的 60%),控制了丁公司。当日,丁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 10 亿元。甲公司控制丁公司后,向其输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丁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规范运作水平,使丁公司从 2009 年下半年以来业绩稳步攀升。 假定不考虑其他有关因素。 要求:分别判断甲公司并购乙公司、丙公司和丁公司是否产生商誉;如产生商誉,计算确定商誉的金额;如不产生商誉,说明甲公司支付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或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差额的处理方法。

考题 甲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钢铁的 A 股上市公司,其母公司为 XYZ 集团公司。甲 公司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多次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成功进行了同行业 并购,迅速扩大和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奠定了公司在钢铁行业的 地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一系列并购过程中,甲公司根据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 主要采取了现金购买、承债和股份置换三种方式进行。甲公司的三次并购过程要点 如下: (1)收购乙公司。乙公司是 XYZ 集团公司于 2000 年设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其 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钢铁。甲公司为实现"立足华北、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 发展战略,2007 年 6 月 30 日,采用承担乙公司全部债务的方式收购乙公司,取得了 控制权。当日,甲公司的股本为 100 亿元,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为 120 亿元,留存 收益为 50 亿元;乙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 0.6 亿元(公允价值为 1 亿元),负债合计 为 1 亿元(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并购完成后,甲公司 2007年整合了乙公司财 务、研发、营销等部门和人员,并追加资金 2 亿元对乙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乙 公司产品技术等级并大幅度扩大了生产能力。 (2)收购丙公司。丙公司同为一家钢铁制造企业,丙公司与甲公司并购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2008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支付现金 4 亿元成功收购了丙公司的全部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2 亿元,公允价值为 3.5 亿元),取得了控制权。并购完成后,甲公司对丙公司引入了科学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先进经营理念,同时追加资金 3 亿元对丙公司钢铁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丙公司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收购丁公司。丁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铁矿石的 A 股上市公司,丁公司与甲公司并购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2009 年 6 月 30 日,甲公司经批准通过定向增发 1 亿股(公允价值为 5 亿元)换入丁公司的 0.6 亿股(占丁公司股份的 60%),控制了丁公司。当日,丁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 10 亿元。甲公司控制丁公司后,向其输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丁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规范运作水平,使丁公司从 2009 年下半年以来业绩稳步攀升。 假定不考虑其他有关因素。 要求:分别指出甲公司并购乙公司、丙公司和丁公司是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逐项说明理由。

考题 甲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钢铁的 A 股上市公司,其母公司为 XYZ 集团公司。甲 公司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多次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成功进行了同行业 并购,迅速扩大和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奠定了公司在钢铁行业的 地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一系列并购过程中,甲公司根据目标公司的具体情况, 主要采取了现金购买、承债和股份置换三种方式进行。甲公司的三次并购过程要点 如下: (1)收购乙公司。乙公司是 XYZ 集团公司于 2000 年设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其 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钢铁。甲公司为实现"立足华北、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 发展战略,2007 年 6 月 30 日,采用承担乙公司全部债务的方式收购乙公司,取得了 控制权。当日,甲公司的股本为 100 亿元,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为 120 亿元,留存 收益为 50 亿元;乙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 0.6 亿元(公允价值为 1 亿元),负债合计 为 1 亿元(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并购完成后,甲公司 2007年整合了乙公司财 务、研发、营销等部门和人员,并追加资金 2 亿元对乙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乙 公司产品技术等级并大幅度扩大了生产能力。 (2)收购丙公司。丙公司同为一家钢铁制造企业,丙公司与甲公司并购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2008 年 12 月 31 日,甲公司支付现金 4 亿元成功收购了丙公司的全部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2 亿元,公允价值为 3.5 亿元),取得了控制权。并购完成后,甲公司对丙公司引入了科学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先进经营理念,同时追加资金 3 亿元对丙公司钢铁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极大地提高了丙公司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收购丁公司。丁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铁矿石的 A 股上市公司,丁公司与甲公司并购前不存在关联方关系。2009 年 6 月 30 日,甲公司经批准通过定向增发 1 亿股(公允价值为 5 亿元)换入丁公司的 0.6 亿股(占丁公司股份的 60%),控制了丁公司。当日,丁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 10 亿元。甲公司控制丁公司后,向其输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丁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规范运作水平,使丁公司从 2009 年下半年以来业绩稳步攀升。 假定不考虑其他有关因素。 要求:分别指出甲公司并购乙公司、丙公司和丁公司是属于横向并购还是纵向并购,并逐项说明理由。

考题 某建筑公司在投标过程中取得了价值14亿元的工程项目,其向甲、乙、丙三家财产保险公司同时投保,甲财产保险公司承保6亿元,乙财产保险公司承保5亿元,丙财产保险公司承保3亿元。这种保险方式被称为()。A、共同保险B、重复保险C、定值保险D、定额保险

考题 某地铁项目造价50亿元,业主单位向甲、乙、丙三家保险公司投保相同的建筑工程一 切险,保险金额分别为25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该保险方式属于()。A、重复保险B、共同保险C、再保险D、多种保险

考题 甲公司在保险公司投保了建工团意险,投保时是按照建筑工地面积投保。施工时甲公司将工程转包给乙公司(有转包合同),乙公司员工工作时受伤,索赔时,保险公司应赔付()。A、甲公司员工B、乙公司员工C、都不赔付

考题 甲某在江湖饭店吃饭时,旁边一瓶啤酒瓶爆裂,将甲某划伤,甲某投保了人身意外险,江湖饭店投保了公众责任险,甲某可以:()。A、向承保意外险的保险公司索赔,该保险公司赔付后取得向江湖饭店和酒厂追偿的权利。B、向承保公众责任险的保险公司索赔,该保险公司赔付后不能向江湖饭店和酒厂追偿。C、甲某可以分别向承保意外险的保险公司、承保公众责任险的保险公司、江湖饭店和酒厂索赔。

考题 王某向甲财险公司投保了一年期普通家庭财产保险,保险有效期内由于电冰箱质量问题发生电线短路引发火灾,造成保险财产的严重损失。事后王某向甲财险公司索赔,甲财险公司在赔偿王某后向电冰箱生产厂家行使代位求偿权的依据是()。A、家庭财产损失的原因属于保险事故B、火灾是第三者即电冰箱生产厂家的产品缺陷所致C、甲财险公司已经赔偿了王某的损失D、王某要求甲财险公司代其行使求偿权E、王某愿意转让追偿权

考题 王某向甲财险公司投保了一年期普通家庭财产保险,保险有效期内由于电冰箱质量问题发生电线短路引发火灾,造成保险财产的严重损失。事后王某向甲财险公司索赔,甲财险公司在赔偿王某后可以向电冰箱生产厂家行使代位求偿权,其依据是()。A、家庭财产损失的原因——火灾,属于保险事故B、火灾是第三者即电冰箱生产厂家的产品缺陷所致C、甲财险公司已经赔偿了王某的损失D.王某要求甲财险公司代其行使求偿权

考题 甲、乙为两家财产保险公司,丙为一家再保险公司,某企业引进一套机器设备,价值9000万元,该企业准备将这套设备投保财产综合险,在公司及投保金额选择上,可以()A、向甲公司投保9000万元B、向甲、乙两公司分别投保9000万元C、向丙公司投保9000万元D、向甲、乙两公司投保5000万元和4000万元E、向甲、乙、丙分别投保9000万元

考题 甲车仅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2008年3月5日,该车与乙、丙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甲车损失3000元、乙车损失7000元、丙车无损。经交警处理,甲车在事故中负全部责任,乙、丙车无责。据查实,乙车交强险脱保,丙车交强险保在天安保险公司,则按交强险实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应赔偿甲车()。

考题 某建筑公司在投标过程中取得了价值14亿元的工程项目,其向甲、乙、丙三家公司同时投保,甲财险公司承保6亿元,乙财险公司承保5亿元。丙财险公司承保3亿元。这种保险方式被称为()。A、共同保险B、重复保险C、定值保险D、定额保险

考题 某工程项价值7亿元,其向甲乙丙三家公司分别投保,甲财险公司承保3亿元,乙财险公司承保2.5亿元,丙财险公司承保1.5亿元。这种保险方式被称为()。A、共同保险B、重复保险C、自愿保险D、再保险

考题 王某与甲财险公司签订一年普通家庭财产保险,保险有效期内某日由于电冰箱质量问题发生电线短路引发火灾,造成保险财产的严重损失。事后王某向甲财险公司索赔,甲财险公司在赔偿王某后可以向电冰箱生产厂家行使代位求偿权,其依据不包括()。A、家庭财产损失的原因是火灾,属于保险事故B、火灾是第三者即电冰箱厂的产品缺陷所致C、甲财险公司已经赔偿了王某的损失D、王某要求甲财险公司代其行使求求偿权

考题 江湖饭店向甲保险公司投保了公众责任险,向乙保险公司投保了全体员工的团体意外险,一日江湖饭店的李某在工作中,因一瓶啤酒瓶爆裂而受伤,经查啤酒厂向国际保险公司投保了产品质量保险,甲某可以()。A、向甲、乙和国际保险公司索赔B、向啤酒厂和甲、乙、国际保险公司索赔C、向乙和国际保险公司索赔D、向乙保险公司和啤酒厂索赔

考题 某段高速公路保险价值2亿元,向甲保险公司投保1亿元,向乙保险公司投保9000万元,向丙保险司投保6000万元,据我国《保险法》规定,该投保人最多可得赔偿金额是( )。A、2亿元B、2.5亿元C、1亿元D、1.5亿元

考题 单选题某建筑公司在投标过程中取得了价值14亿元的工程项目,其向甲、乙、丙三家财产保险公司同时投保,甲财产保险公司承保6亿元,乙财产保险公司承保5亿元,丙财产保险公司承保3亿元。这种保险方式被称为()。A 共同保险B 重复保险C 定值保险D 定额保险

考题 单选题某工程项价值7亿元,其向甲乙丙三家公司分别投保,甲财险公司承保3亿元,乙财险公司承保2.5亿元,丙财险公司承保1.5亿元。这种保险方式被称为()。A 共同保险B 重复保险C 自愿保险D 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