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但古代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等。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印刷,有时也兼及编辑。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指出“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出版”这一专业术语。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我国和西方国家关于出版的定义,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公之于众”,出版的定义中都不提及编辑;我国的“出版”定义中则明确包括“编辑”。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可以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出版工作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出版工作者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以下基本方针原则。  第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如果出版工作者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也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出版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就要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艺术、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在审稿中以自己的爱好和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是合理的,但在编辑加工整理中不得对稿件作任何删改。  第三,古为中用、洋为今用。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包括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外国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究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这一方针,使它们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这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第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绝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  第六,坚持质量第一。只有质量高的出版物,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把能否提高出版物质量当作衡量出版工作是否健康发展、检验出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第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出版“走出去”,增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但古代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等。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印刷,有时也兼及编辑。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指出“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出版”这一专业术语。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我国和西方国家关于出版的定义,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公之于众”,出版的定义中都不提及编辑;我国的“出版”定义中则明确包括“编辑”。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可以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出版工作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出版工作者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以下基本方针原则。  第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如果出版工作者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也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出版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就要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艺术、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在审稿中以自己的爱好和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是合理的,但在编辑加工整理中不得对稿件作任何删改。  第三,古为中用、洋为今用。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包括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外国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究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这一方针,使它们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这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第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绝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  第六,坚持质量第一。只有质量高的出版物,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把能否提高出版物质量当作衡量出版工作是否健康发展、检验出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第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出版“走出去”,增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相关考题
考题 ()不是我国古代对出版活动的称谓。 A.版刻B.雕印C.梓行D.版印

考题 下列有关数字出版、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出版可以指印刷出版的印前部分 B.数字出版涵盖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编辑加工、排版印刷等活动 C.网络出版可以指印刷出版的印前部分 D.电子出版包括模拟出版和数字出版

考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我国的出版活动历史悠久。早在纸张发明之前,就有雕版印刷的书籍。继印刷术之后发明的纸张,使书籍有了新的载体材料,促进了出版活动的发展。在出版活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出现各种类型的出版机构。到20世纪初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成为我国出版业三大巨头,北京成为我国的出版中心。但是,当时的出版物种类还不多,品种也较少。现代出版物分为六大类。六大类出版物中,历史最长的是图书,在图书以后出现的是报纸和音像制品,后来又出现了期刊、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历史最短的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各类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内容信息和出版方式不同。例如,互联网出版物在发行过程中随时可以按需复制,而图书的复制数量应在发行前确定。 出版物的生产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个阶段构成。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的内容,物质生产过程除了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外,还能把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在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编辑要进行创造性劳动,使作品得到优化和增值,具有更高的质量,从而更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自审稿起至样品检查止的编辑工作全过程,也是编辑充分展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出版活动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要求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追求经济效益。出版单位必须坚持“规模效应第一”的原则,通过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精品出版物的不断积累而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能够持续发展。

考题 以下关于出版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不能说所有的“发表”和“公于众”都是出版B、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和发行构成,缺一不可C、在网络时代,某些出版物的发行活动可直接体现为传播活动D、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我国最先使用“出版”一词

考题 ()不是我国古代对出版活动的称谓。A、版刻B、雕印C、梓行D、版印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8年真题]  所谓出版物,就是指具有一定载体的作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物的种类也在增加。根据内容来划分,出版物可分为图书、报纸、期刊和电子出版物四大类。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主要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方式发行的,所以往往又把它们合称为“纸质出版物”。各种出版物尽管特点不同,但生产过程都是由精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商业劳动有机组合而成。  人们需要出版物,主要是为了学习出版物的内容。由于出版物的内容常常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的,因此许多消费者常常把名社品牌、名人品牌、名出版物品牌作为购买出版物的选择依据。出版单位的品牌以出版物品牌为基础。出版单位只要能够始终坚持市场宣传,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以这种品牌信息带动出版物的销售。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就是建立品牌的成功范例。在期刊出版上,它创办的《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的综合性杂志。在图书出版上,1902年张元济入主编译所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还出版了《四部备要》等古籍精品。正是因为有这些品牌出版物,商务印书馆才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5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也有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的。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作品、编辑、复制、发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包含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工作要以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为劳动对象,其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形成适合社会和出版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因此,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的支持。否则,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无从谈起。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就图书、报纸、期刊等印刷型出版物而言,其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就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这两种非印刷型出版物而言,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交换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发行单位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一般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三种形式。出版物发行工作虽然是一种商业活动,也不能“一切向钱看”,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面对这种态势,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本质仍然是“出版”,而“数字”只是反映了新技术手段的特征;从事出版活动的根本原则没变,出版活动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仍然存在,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先后顺序也并没有变化。因此,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在扎实把握出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熟悉数字技术已能实现的诸多功能,善于把数字技术应用于出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更好、更适合其需求的出版物产品。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3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工作应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所谓”出版”,是指编辑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作为出版活动成果的出版物,都是经过物质生产才形成的,并以其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对社会起相应作用。在我国,任何出版物都必须由依法设立的出版单位出版。我国对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或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等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以保证出版活动的有序、规范。实施出版活动必须守法。国家关于出版物的内容有一些很重要的规定,应该严格执行。例如,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就不能出版;以未成年人为读者对象的作品中,如果含有恐怖、残酷的内容,要谨慎出版;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选题,必须经编委会集体讨论通过后才能出版。国家还对出版物的标志有一系列规定,也应该遵照执行。例如,中国标准书号以ISRC为前缀,应该用于图书但是不能用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则用于报纸、期刊,不能用于图书。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物的编辑工作要由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来完成。通过全国统一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一级校对等职务,通过考试取得中级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后,可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国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所以,编辑、复制、发行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优秀的 出版物,具有正面社会效用,它的使用价值较大;而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对某些人来说也有不小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兼顾“两个效益”,坚持“质量第一”,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 出版单位开展出版活动,还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出版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其中,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我国的出版活动历史悠久。早在纸张发明之前,就有雕版印刷的书籍。继印刷术之后发明的纸张,使书籍有了新的载体材料,促进了出版活动的发展。在出版活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出现各种类型的出版机构。到20世纪初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成为我国出版业三大巨头,北京成为我国的出版中心。但是,当时的出版物种类还不多,品种也较少。现代出版物分为六大类。六大类出版物中,历史最长的是图书,在图书以后出现的是报纸和音像制品,后来又出现了期刊、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历史最短的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各类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内容信息和出版方式不同。例如,互联网出版物在发行过程中随时可以按需复制,而图书的复制数量应在发行前确定。 出版物的生产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个阶段构成。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的内容,物质生产过程除了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外,还能把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在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编辑要进行创造性劳动,使作品得到优化和增值,具有更高的质量,从而更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自审稿起至样品检查止的编辑工作全过程,也是编辑充分展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出版活动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要求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追求经济效益。出版单位必须坚持“规模效应第一”的原则,通过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精品出版物的不断积累而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能够持续发展。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8年真题]  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英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其中提到“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该法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并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  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某些信息或文化的传播现象与出版活动有着近似性,包含了出版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人们往往把这样的现象也称为“出版”,如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微信出版等。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创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也要看到这些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予以引导和规范。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并且已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导和规范出版活动,需要正确把握出版物的三个特殊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的特殊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其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殊性。  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出版物中包含的思想、知识、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的。读者购买出版物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从出版物的生产还是从出版物的消费角度来观察,都应该把它视为以物质文化内容为本位的精神产品。出版物又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以承载精神文化内容,所以它又是物质产品。不过,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与工、农业产品等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本质区别。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正面社会效用集中体现在正式出版物中,负面社会效用则集中体现在劣质出版物中。一本荒诞、淫秽的书,虽然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任何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也是出版物不同于绝大部分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  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这就要求出版单位正确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出版单位要多出优秀出版物,尽量少出那些能赚钱的劣质出版物,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但古代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等。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印刷,有时也兼及编辑。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指出“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出版”这一专业术语。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和西方国家关于出版的定义,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公之于众”,出版的定义中都不提及编辑;我国的“出版”定义中则明确包括“编辑”。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可以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为了充分发挥出版工作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出版工作者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以下基本方针原则。第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如果出版工作者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也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出版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就要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艺术、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在审稿中以自己的爱好和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是合理的,但在编辑加工整理中不得对稿件作任何删改。第三,古为中用、洋为今用。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包括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外国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究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这一方针,使它们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这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第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绝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第六,坚持质量第一。只有质量高的出版物,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把能否提高出版物质量当作衡量出版工作是否健康发展、检验出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第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出版“走出去”,增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  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  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  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考题 问答题7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本题20分)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英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其中提到“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该法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并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某些信息或文化的传播现象与出版活动有着近似性,包含了出版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人们往往把这样的现象也称为“出版”,如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微信出版等。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创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也要看到这些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予以引导和规范。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并且已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出版活动,需要正确把握出版物的三个特殊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的特殊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其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殊性。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出版物中包含的思想、知识、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的。读者购买出版物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从出版物的生产还是从出版物的消费角度来观察,都应该把它视为以物质文化内容为本位的精神产品。出版物又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以承载精神文化内容,所以它又是物质产品。不过,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与工、农业产品等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本质区别。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正面社会效用集中体现在正式出版物中,负面社会效用则集中体现在劣质出版物中。一本荒诞、淫秽的书,虽然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任何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也是出版物不同于绝大部分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这就要求出版单位正确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出版单位要多出优秀出版物,尽量少出那些能赚钱的劣质出版物,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考题 填空题印刷或非印刷型出版物,具有统一题名,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分册形式出版,有星期或年、月标识,并计划无限期连续出版,这是对()的描述。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6年真题]  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所以,编辑、复制、发行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优秀的出版物,具有正面社会效用,它的使用价值较大;而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对某些人来说也有不小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兼顾“两个效益”,坚持“质量第一”,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  出版单位开展出版活动,还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出版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其中,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

考题 问答题7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版行政管理主要由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实施。2001年国务院颁布、2016年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是有关出版工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行政法规。我国的出版行政管理制度围绕“法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市场准入"这四大准入制度体系而构建。国家规定,任何印刷品都必须由依法设立的出版单位出版。我国对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等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制,对擅自设立这些单位或者擅自从事出版物出版、制作、印刷复制、发行业务的行为,国家要予以处罚。 国家对出版从业人员的管理主要依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来实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分为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新进入出版单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得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应当在取得证书后6 个月内由所在出版单位统一申报职业资格登记。国家对出版活动的管理包括对业务范围、重大选题备案、书号和刊号的管理。书号和刊号可以相互代替使用,禁止“一号多用”、买卖书号和刊号。对出版物的管理包括对出版物内容的管理以及图书质量的管理。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四项,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考题 多选题关于出版,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古代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等B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中出现“出版”一词是在清朝C西方国家对“出版”的定义强调“公之于众”D出版活动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又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有力工具E有必要的资金、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人员就可开展出版活动

考题 判断题出版业是从事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是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或传播,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A 对B 错

考题 问答题7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也有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的。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作品、编辑、复制、发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包含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工作要以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为劳动对象,其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形成适合社会和出版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因此,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的支持。否则,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无从谈起。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就图书、报纸、期刊等印刷型出版物而言,其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就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这两种非印刷型出版物而言,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交换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发行单位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一般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三种形式。出版物发行工作虽然是一种商业活动,也不能“一忉向钱看”,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面对这种态势,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本质仍然是“出版”,而“数字”只是反映了新技术手段的特征;从事出版活动的根本原则没变,出版活动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仍然存在,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先后顺序也并没有变化。因此,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在扎实把握出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熟悉数字技术已能实现的诸多功能,善于把数字技术应用于出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更好、更适合其需求的出版物产品。

考题 问答题6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上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有声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6年真题]  所谓“出版”,是指编辑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作为出版活动成果的出版物,都是经过物质生产才形成的,并以其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对社会起相应作用。在我国,任何出版物都必须由依法设立的出版单位出版。我国对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或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等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以保证出版活动的有序、规范。  实施出版活动必须守法。国家关于出版物的内容有一些很重要的规定,应该严格执行。例如,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就不能出版;以未成年人为读者对象的作品中,如果含有恐怖、残酷的内容,要谨慎出版;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选题,必须经编委会集体讨论通过后才能出版。国家还对出版物的标志有一系列规定,也应该遵照执行。例如,中国标准书号以ISRC为前缀,应该用于图书但是不能用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则用于报纸、期刊,不能用于图书。  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物的编辑工作要由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来完成。通过全国统一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一级校对等职务,通过考试取得中级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后,可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考题 多选题我国古代把出版活动称为( )等。A梓行B捺印C雕印D版印E拓印

考题 单选题()不是我国古代对出版活动的称谓。A 版刻B 雕印C 梓行D 版印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8年真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版行政管理主要由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实施。2001年国务院颁布、2016年修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是有关出版工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行政法规。  我国的出版行政管理制度围绕“法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市场准入”这四大准入制度体系而构建。国家规定,任何印刷品都必须由依法设立的出版单位出版。我国对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等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制,对擅自设立这些单位或者擅自从事出版物出版、制作、印刷复制、发行业务的行为,国家要予以处罚。  国家对出版从业人员的管理主要依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来实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分为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新进入出版单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得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已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应当在取得证书后6个月内由所在出版单位统一申报职业资格登记。  国家对出版活动的管理包括对业务范围、重大选题备案、书号和刊号的管理。书号和刊号可以相互代替使用,禁止“一号多用”、买卖书号和刊号。对出版物的管理包括对出版物内容的管理以及图书质量的管理。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四项,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考题 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5年真题]  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精神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  这里所说的精神文化资源是指出版物内容的来源,即作者创作的作品。这是因为出版物具有纯粹精神产品的属性。无论是报纸、杂志、期刊等连续出版物,还是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非连续出版物,它们的使用价值都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而不是物质载体。可见,离开了精神文化资源,出版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  出版活动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这两个基本阶段构成,而在这些阶段中,人的劳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力资源也在出版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出版业的人力资源富有特色,并不限于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人员,如各类作者、特约审稿人员等。  精神文化产品要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否则就无法存在。为使精神文化内容与物质载体紧密结合,需要能源、厂房、印刷机和计算机等多种多样的设备。显然,出版活动离不开物质资源。  出版物生产出来后,一定要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为此,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工作,使出版物能够顺利地从印刷复制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并且这还要以消费者对相应的出版物具有实际需求为前提。否则,产品销售不了,出版活动也难以维持,更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也是开展出版活动不能缺少的。  上述各种基本条件共同决定着出版活动能否进行,而出版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中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国家通过实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来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认定。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行业就业的人员,必须在到岗两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举行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技术编辑、一级校对)职务,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者,可以在办理责任编辑注册手续后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