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某学生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照片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下面是该研究的实验方法部 分。依据材料回答: (1)该“方法”中有几处明显的问题,请至少指出其中4处并加以完善。 (2)说明如何通过偏好判断任务检验是否产生内隐记忆。 2.方法 2.1被试 某校心理学专业二年级A班全体同学60名。其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实验仪器 某品牌计算机。 2.2.2实验材料 本实验以32对分别表达四种情绪(喜、怒、哀、惧)的面部照片为材料,其中16对为彩色照 片,16对为黑白照片。 2.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图片类型:彩色照片、黑白照片)×2(注意对象:目标照片和非目标照 片)×2(任务类型:再认任务和偏好判断任务)的被试问设计。 2.4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随机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16对照片,其中8对为彩色照片,8对为黑 白照片。每对照片中有一张为目标照片(以红色边框为标记)和一张非目标照片。目标照片以 随机方式一半在计算机的左半部呈现,一半在右半部呈现。所有被试均观察目标照片,并要求 正确报告出照片所表达的情绪。每对照片呈现时间为2秒,然后消失,并要求被试尽快判断所 表达的情绪,直到16对照片呈现完毕。 被试休息5分钟后,进入测试阶段。测验时呈现16张照片,其中一半是学习过的照片,另 一半是新照片。所有新照片呈现完毕后,再呈现学习过的照片,直到16张照片呈现完毕。所 有被试先进行再认任务,然后迸行偏好判断任务。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错误和完善方法如下: 错误①:抽样方法不正确,应采取随机抽样或其他科学的抽样方法。 错误②:没有对被试的颜色视觉是否正常进行测定并说明,应加以测定并说明。 错误③:2×2×2被试间设计,应为2×2×2被试内实验设计。 错误④: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材料,应在计算机屏幕的某一固定部位呈现材料,同时平衡目标和非目标照片的位置效应。 错误⑤:所有新照片呈现完后再呈现旧照片,新旧照片应按随机顺序(或其他可抵消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方式)呈现。 (2)①在测试阶段,随机呈现16张新旧照片,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喜欢每张照片。 ②计算被试喜欢新旧照片的数量,若被试对旧照片的喜欢数量显著超过对新照片的喜欢数量,则产生内隐记忆。
更多 “某学生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照片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下面是该研究的实验方法部 分。依据材料回答: (1)该“方法”中有几处明显的问题,请至少指出其中4处并加以完善。 (2)说明如何通过偏好判断任务检验是否产生内隐记忆。 2.方法 2.1被试 某校心理学专业二年级A班全体同学60名。其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实验仪器 某品牌计算机。 2.2.2实验材料 本实验以32对分别表达四种情绪(喜、怒、哀、惧)的面部照片为材料,其中16对为彩色照 片,16对为黑白照片。 2.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图片类型:彩色照片、黑白照片)×2(注意对象:目标照片和非目标照 片)×2(任务类型:再认任务和偏好判断任务)的被试问设计。 2.4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随机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16对照片,其中8对为彩色照片,8对为黑 白照片。每对照片中有一张为目标照片(以红色边框为标记)和一张非目标照片。目标照片以 随机方式一半在计算机的左半部呈现,一半在右半部呈现。所有被试均观察目标照片,并要求 正确报告出照片所表达的情绪。每对照片呈现时间为2秒,然后消失,并要求被试尽快判断所 表达的情绪,直到16对照片呈现完毕。 被试休息5分钟后,进入测试阶段。测验时呈现16张照片,其中一半是学习过的照片,另 一半是新照片。所有新照片呈现完毕后,再呈现学习过的照片,直到16张照片呈现完毕。所 有被试先进行再认任务,然后迸行偏好判断任务。” 相关考题
考题 为了保证教学实验顺利进行,学校选用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负责用改进的方法教"实验1班"和"实验2班"的数学,另外随机选择老师用传统方法教"普通1班"和"普通2班"的数学,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随机分配。结果实验班各科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论是改进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且能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值得推广。从实验设计上看,该研究A、具有研究的内部效度B、具有研究的外部效度C、具有研究的总体效度D、具有研究的构思效度E、没有理想的研究效度本研究设计中有助提高内部效度的措施是A、教师的选择B、教师的分配C、学生的分配D、班级的称谓E、以各科成绩作为衡量指标如果班级的称谓对研究的内部效度有影响,从性质和来源上看,该影响属于A、历史因素B、选择因素C、成熟因素D、测量和测试手段E、实验处理和程序

考题 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 .... 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试述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大学随机选择同年级的 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新的探究式 教学法实施教学,如以小组研究和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照班采用 常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 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

考题 某校进行了一项通过反思活动提高学生知识迁 移能力的实验。研究者将高中一年级的5个自然班,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 另一个班是对照班(控制班)。实验前对两个班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统一测试。实验开 始后,两个班级使用同样的教材、保持同样的进 度。对照班以常规方式进行教学,但对实验班每 节课提供5分钟的反思练习,并布置一定量的课 外反思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持续一个学期 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测出实验班的学生知识迁 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1) 该实验研究采用了何种设计类型? (2) 该实验的研究假设是什么? (3)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有 哪些? (4) 该实验设计存在哪些优、缺点? (5) 该类型实验研究报告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考题 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 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 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 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 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考题 某校进行了一项通过反思活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实验。研究者将高中一年级中的 5个自然班,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控制班)。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统一测试。实验开始后,两个班使用同样的教材、保持同样的进度。对照班以常规方式进行教学,但对实验班每节课提供5分钟的反思练习,并布置一定量的课外反思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持续一个学期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检测出实验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请回答: (l)该实验研究采用了何种设计类型? (2)该实验的研究假设是什么? (3)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有哪些? (4)该实验设计存在哪些优缺点? (5)该类型实验研究报告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考题 一项名为“高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的研究,选择了某重点中学的高一(3)班为实验班,高一(6)班为控制班,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在实验班采用学生自学后尝试自己解题、讨论释疑、教师点拨等教学方式,并规定教师一节课上的讲解和讲述不得超过10分钟;在控制班则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巩固的方法。实验周期为一个学年,根据实验前后两班数学测试成绩的差异比较,判斯自学辅导有无效果。 (1) 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和格式。 (2) 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 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考题 某中学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者在本枝初中二年级800名学生中选择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位的学生参与实验,并用配对法将学生分为两个班,分别采用传统班级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持续一学年,实验前后分别用数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A和B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通过实验前后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请按要求答题: (l)为该实验设计一个课题名称和研究假设; (2)指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3)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及其格式; (4)该实验在抽样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它会对实验效度产生什么影响?

考题 分析下述研究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项名为“高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的研究,选择了某重点中学的高一(3)班为实验班,高一(6)班为控制班,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在实验班采用学生自学后尝试自己解题、讨论释疑、教师点拔等教学方式,并规定教师一节课上的讲解和讲述不得超过10分钟;在控制班则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巩固的方法。实验周期为一个学年,根据实验前后两班数学测试成绩的差异比较,判断自学辅导有无效果。 (1)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和格式。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考题 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采用机械重复记忆的方法对遗忘规律进行定量研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使用的材料是什么?(2)测量记忆保持量的指标是什么?(3)用简图画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4)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考题 某研究探究了不同认知策略(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大学生在不同文字背景下(无背景、图片背景)的文字材料记忆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每个被试只参加一种文字背景的实验:结果表明:场依存型的被试在无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显著高于在图片背景下的记忆量,场独立型的被试在有图片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显著高于无背景情况下的记忆量:根据以上的实验设计,该实验中的因变量是( )A.图片类型 B.认知策略 C.背景类型 D.记忆量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②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③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材料二某教师用青霉素药品小瓶和注射器设计了制备二氧化硫气体的实验装置(见示意图2),用注射器将稀硫酸注入盛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小瓶,片刻即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问题: (1)请各举一例说明化学实验的四个教学功能。(10分) (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3分)

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热机”一节中“能量转换”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试举出3个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考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时摸喉头。 实验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这门课。任务: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考题 在一项眼动研究中,呈现不同特征的人脸图片(正面、侧面;斜视、直视)来考察被试对这些图片的注视特点。每种实验条件单独为一个实验单元,每一实验单元包含64个试次,每个被试共完成256个试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方差分析表明,各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其中一个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为F(1.15),=20.598,p小于0.001;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研究为何种实验设计?说明这种设计的特点。(2)指出该研究中的因素和水平,以及使用的被试数量。(3)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和下图,说明所能得到的实验结论。

考题 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l)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3)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及统计方法。

考题 在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给男性被试看详细的案件资料,让他们设想自己是法官,对罪犯进行判决。所有罪犯都是女性。实验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阅读的案件材料附有漂亮的罪犯照片(有魅力组);一组被试阅读的案件材料附有缺乏吸引力的罪犯照片(无魅力组)。案件材料涉及两种犯罪类型,一种是诈骗罪,一种是偷盗罪。该实验结果见下表。 判刑的平均年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类型。 (2)用线形图描述结果,并做简要分析。

考题 根据好伯林的视觉材料进行记忆实验研究,后来斯柏林在该实验的基础上,针对不足进行了改进。材料如下: A D J E X P S B M L T G (1)这一记忆现象是什么?这种记忆的特点是? (2)斯伯格最初实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是如何改进的?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进。

考题 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查本研究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

考题 材料: 在“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活动中,某教师拟参照下列各项给予学生评价: (1)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2)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3)能否按照试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的进行实验 (4)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5)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6)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7)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8)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 问题: (1)结合材料,从评价内容的角度,分析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10分) (2)在实际教学中,评价应注意些什么 (10分)

考题 材料: 某校教师进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需要学生根据经验、观察、调查或资料收集来寻找子课题。 课题名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目标:在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和科研意识: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自身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与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 (1)教师就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概述进行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同学走进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专业人员采集水样,测定水样,,调查学校周围环境的空气、水质和绿化现状等。 (3)学生经过对周围环境的各类污染因素与常见生物的关系的调查和分析后,组成若干课题研究小组(每组3~5人),各自选定实验研究项目。 (4)各小组相互评议实验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确定实验研究项目。 (5)各小组设计具体的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方案中包括以下内容:①研究题目;②研究目的;③实验原理;④所需材料(应具有可行性);⑤具体实验步骤;⑥预期结果。 (6)师生分别做实验准备。 (7)在课堂内,各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小组成员之间应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8)各组间相互交流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相互进行评议和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各组在听取评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案。 (9)学生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提出自己对实验研究结果的见解。 问题: (1)本材料中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简要谈谈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10分) (2)本材料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案例,请谈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点。(10分)

考题 材料: 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表面产生的气泡.并比较产生气泡的数量。 实验过程: ①将学生按照实验室的座位分为两个人一组: ②在烧杯中加入清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到70℃: ③用镊子夹起一片刚摘下的叶片,将其浸在热水中(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 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⑤清理实验器材和桌面。 问题: (1)在该实验中,除了图示的器材和酒精灯外,还需要哪些器具或材料 (10分) (2)请从仪器、火、水等方面分析该实验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15分)

考题 材料:某教师设计的“细胞呼吸”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实验,这两个锥形瓶都装有葡萄糖溶液,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添加酵母菌,一段时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教师展示实验现象。)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大屏幕,按照步骤进行分组实验。(一)学生独立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在各小组之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二)实验结果汇报和交流(三)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从教学活动特点来看,该教师设计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2)根据该教师的做法,简单谈谈在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准备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考题 探究0.1mg/L的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之一)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要进行实验研究。若你是其中一员,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干燥的萝卜种子若干,小烧杯2个,垫有滤纸的培养皿2个,0.1mg/L的萘乙酸溶液,蒸馏水,量筒。(1)实验假设:()。

考题 德国心理学家(),以他自己为被试,以()为识记材料,最早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保持和遗忘的规律。

考题 实验条件是由实验者加以设计和引进的,但其背景对于被试来说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这些被试并不知道是在进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A、准实验研究B、自然实验C、模拟研究D、现场实验

考题 某本科生想以混合设计模式研究生字密度、文章类型、句子长度和主题熟悉度四个因素对初中生阅读理解的影响。请指明被试数量;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的额外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实验基本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考题 问答题某校初中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的教学设计。老师们提出了三个演示实验: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让学生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是否像实验1一样明显。询问学生如何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启发学生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吹瓶子口,听声音。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确定“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利用这三个小实验,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