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地下水位埋深6.0m,地层资料见下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该场地液化等级为下列哪个选项(  )


A. 轻微
B. 一般
C. 中等
D. 严重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3.3~4.3.5条。
地下水位埋深6m,判别深度20m,初判3层可能液化,对3层进行复判。
(1)临界锤击数计算
地震分组第一组,β=0.80;加速度0.20g,N0=12。



12m处:



液化。
13m处:



液化。
(2)液化指数计算(题23解表)




0<IlE=2.05≤6,判别为轻微液化。
更多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地下水位埋深6.0m,地层资料见下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该场地液化等级为下列哪个选项(  ) A. 轻微 B. 一般 C. 中等 D. 严重” 相关考题
考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下列有关抗震设防的说法中,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 A、多遇地震烈度对应于地震发生概率统计分析的“众值烈度” B、取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为“抗震设防烈度” C、罕遇地震烈度比基本烈度普遍高一度半 D、处于抗震设防地区的所有新建建筑工程均须进行抗震设计

考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中设计地震分组是为了体现下列( )原则。 A.设防烈度与基本烈度 B.发震断层的性质 C.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D.场地类别不同

考题 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除规范另有规定外,对建筑物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符合下列哪项要求?(  )A、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B、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C、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D、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3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考题 地震烈度7度区,某建筑场地存在液化粉土,分布较平坦且均匀,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采用不消除液化沉陷的地基抗液化措施?(  ) A、地基液化等级严重,建筑设防类别为丙类 B、地基液化等级中等,建筑设防类别为丙类 C、地基液化等级中等,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 D、地基液化等级严重,建筑设防类别为丁类

考题 列哪个选项所示的场地条件是确定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的依据() A.设计地震分组和抗震设防烈度 B.场地类别和建筑场地阻尼比 C..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 D.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

考题 某建筑场地位于地震烈度7度区的冲洪积平原,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2m,地表以下由4层土层构成(见题表),问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液化初判,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①层粉土不液化 B、②层粉细砂可能液化 C、③层粉土不液化 D、④层粉土可能液化

考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影响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的因素有下列哪些选项?(  ) A、设计地震分组 B、可液化土层厚度 C、标贯试验深度 D、场地地下水位

考题 某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地层如下:①层黏土,可塑,层厚8m,②层粉砂,层厚4m,稍密状,在其埋深9.0m处标贯击数为7击,场地地下水位埋深2.0m。拟采用正方形布置,截面为300mm×300mm预制桩进行液化处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问其桩距至少不少于下列哪一选项时才能达到不液化?(  )A、800mm B、1000mm C、1200mm D、1400mm

考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不利地段,场地类别Ⅲ类,验算罕遇地震作用,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物A和B的自振周期分别为0.3s和0.7s,阻尼比均为0.05,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问建筑物A的地震影响系数αA与建筑物B的地震影响系数αB之比αA/αB。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A. 1.00 B. 1.35 C. 1.45 D. 2.33

考题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覆盖层厚度为9m。建筑结构自振周期T=2.45s,阻尼比ζ=0.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0.074 B、 0.265 C、 0.305 D、 0.335

考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建筑基础埋深2m。某钻孔揭示的地层结构,以及间隔2m(为方便计算所做的假设)测试得到的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如图所示。已知2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均为全新世冲积地层,粉土、粉砂和粉质黏土层的黏粒含量(ρc)分别为13%、11%和22%,近期内年最高地下水位埋深1.0m。试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计算该钻孔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7.0 B、 13.2 C、 18.7 D、 22.5

考题 某一高层建筑物箱形基础建于天然地基上,基底标高-6.0m,地下水埋深-8.0m,如图所示: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为判定液化等级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如图所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计算液化指数并划分液化等级,下列()是正确的。

考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下水位于地表下3m,某钻孔揭示的地层及标贯资料如表所示。经初判,场地饱和砂土可能液化,试计算该钻孔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为简化计算,表中试验点数及深度为假设)(  ) A. 0 B. 1.6 C. 13.7 D. 19

考题 某建筑场地位于冲积平原上,地下水位3.0m,地表至5m为黏性土,可塑状态,水位以上容重为19kN/m3,水位以下容重为20kN/m3,5m以下为砂层,黏粒含量4%,稍密状态,标准贯入试验资料如表4所示,拟采用桩基础,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8度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 50011—2010)判定砂土的液化性,不液化的点数为(  )。 表4 A.1 B.2 C.3 D.4

考题 某乙类建筑位于建筑设防烈度8度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钻孔揭露的土层分布及实测的标贯锤击数如下表所示,近期内年最高地下水埋深6.5m。拟建建筑基础埋深1.5m,根据钻孔资料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题27表 各深度处膨胀土的工程特性指标表 A、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B、轻微液化 C、中等液化 D、严重液化

考题 某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砂层厚10.0 m,10.0 m以下为卵石土,在6.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16击,地下水埋深为2.0 m,拟采用打入式桩箱基础,正方形布桩,桩径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桩数为51×119=6069根,场地处于8度烈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30 g,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相关要求,打桩后桩间土的液化性应判定为( )。 A 液化 B不液化 C不能判断

考题 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不宜采用下列()。A、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B、采用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C、A+BD、众值烈度值

考题 下列哪个选项所示的场地条件是确定建筑设计特征周期的依据()A、设计地震分组和抗震设防烈度B、场地类别和建筑场地阻尼比C、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D、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

考题 下列()情况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B、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C、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D、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考题 单选题《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中设计地震分组是为了体现下列(  )原则。A 设防烈度与基本烈度B 发震断层的性质C 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D 场地类别不同

考题 单选题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除规范另有规定外,对建筑物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符合下列哪项要求?(  )[2014年真题]A 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B 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C 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D 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3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考题 单选题下列()情况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B 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C 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D 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考题 多选题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下述()不正确。()A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8度烈度区甲类建筑宜按9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B建筑场地为Ⅱ类时,9度烈度区乙类建筑宜按8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C建筑场地为Ⅲ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的地区宜按9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D建筑场地为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宜按7度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考题 单选题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不宜采用下列()。A 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B 采用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C A+BD 众值烈度值

考题 单选题某Ⅱ类建筑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建筑结构自震周期T=1.4s,阻尼比为0.08,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场地中建筑多遇地震条件下地震影响系数为()。A 0.01B 0.02C 0.03D 0.04

考题 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所示的场地条件是确定建筑设计特征周期的依据()A 设计地震分组和抗震设防烈度B 场地类别和建筑场地阻尼比C 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D 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

考题 单选题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进行抗震设计时,由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不同,可能影响到(  )。A 设计地震分组的不同选择B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C 特征周期D 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