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正常时膈肌顶最高点在内1/3处。


参考答案

更多 “正常时膈肌顶最高点在内1/3处。” 相关考题
考题 正常呼吸时,膈肌运动占呼吸功的A、10%B、20%C、30%D、40%E、50%

考题 对横膈的叙述,错误的是A.横膈又称膈肌B.通常左膈顶高于右膈顶C.膈松弛时,肺呼出气体D.膈顶向外下斜行与胸侧壁形成肋膈角E.立位下横膈位于第5或第6前肋间隙水亚

考题 对横膈的叙述,错误的是A、横膈又称膈肌B、左膈顶高于右膈顶C、膈松弛时,肺呼出气体D、膈顶向外下斜行与胸侧壁形成肋膈角E、第6前肋间隙水平

考题 对横膈的叙述,错误的是A.横膈又称隔肌B.左膈顶高于右膈顶C.膈松弛时,肺呼出气体D.膈顶向外下斜行与胸侧壁形成肋膈角E.立位下横膈位于第5成第6前肋间隙水平

考题 人体平静呼气时(  )。A.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 B.肋间肌舒张.膈肌舒张 C.肋间肌收缩.膈肌舒张 D.肋间外肌收缩.膈肌舒张

考题 对横膈的叙述,错误的是()A、横膈又称膈肌B、左膈顶高于右膈顶C、膈松弛时,肺呼出气体D、膈顶向外下斜行与胸侧壁形成肋膈角E、立位下横膈位于第5、第6前肋间隙水平

考题 尸检中要注意测量横膈的高度,正常时两侧最高点平第4肋骨或肋间。

考题 肺底积液的特点是:()A、膈肌最高点偏外侧1/3,肋膈角变深变锐B、膈肌最高点偏内侧1/3,肋膈角变深变锐C、膈肌最高点偏外侧1/3,肋膈角变浅变锐D、膈肌最高点偏内侧1/3,肋膈角变浅变锐E、以上都不是

考题 膈肌麻痹时,膈肌位置的改变是下列哪一种()A、两侧膈肌升高B、两侧膈肌降低C、单侧膈升高D、单侧膈肌降低E、膈肌局限性隆凸

考题 正常情况下在胸片上,多数人膈面(),肋膈角(),右侧隔肌()左侧膈肌。

考题 关于膈的描述,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膈是分隔胸、腹腔的一块扁肌,右膈顶较左侧高1~2cmB、膈的局部发育较薄,向上呈局限性隆起称局限性膈膨升,多发生于左侧C、膈神经麻痹时,膈也升高D、胸腔及腹腔压力的改变可影响膈的位置E、膈麻痹时由于自主运动丧失,可出现呼吸时的矛盾运动

考题 正常膈肌随呼吸上下运动的范围,在平静呼吸时为()cm,深呼吸时为()cm。

考题 关于膈肌的正常位置关系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右膈高于左膈,同侧膈肌内高外低,前高后低B、右膈高于左膈,同侧膈肌外高内低,后高前低C、左膈高于右膈,同侧膈肌内高外低,后高前低D、左膈高于右膈,同侧膈肌外高内低,前高后低E、右膈等于左膈,同侧膈肌内高外低,后高前低

考题 右肺下积液时所导致的“膈升高”圆顶的最高点位于()。A、偏前1/3B、偏内1/3C、偏外1/3D、偏外1/2E、偏内1/2

考题 关于肺底积液的描述正确的有()A、位于肺底与横膈之间B、右侧多见C、横膈最高点位于偏外1/3D、肋膈角消失E、肋膈角深而锐利

考题 平静呼气时()A、肋间内肌和膈肌收缩B、肋间内肌收缩和膈肌舒张C、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D、肋间外肌舒张和膈肌收缩E、肋间外肌、膈肌、肋间内肌均舒张

考题 肺下积液所致的“膈升高”膈顶最高点位于( )A、偏外1/3B、偏外2/3C、偏内1/3D、偏内2/3E、偏外1/2

考题 判断题尸检中要注意测量横膈的高度,正常时两侧最高点平第4肋骨或肋间。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膈肌麻痹时,膈肌位置的改变是下列哪一种( )A 两侧膈肌升高B 两侧膈肌降低C 单侧膈升高D 单侧膈肌降低E 膈肌局限性隆凸

考题 单选题肺底积液的特点是:()A 膈肌最高点偏外侧1/3,肋膈角变深变锐B 膈肌最高点偏内侧1/3,肋膈角变深变锐C 膈肌最高点偏外侧1/3,肋膈角变浅变锐D 膈肌最高点偏内侧1/3,肋膈角变浅变锐E 以上都不是

考题 单选题对横膈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横膈又称膈肌B 左膈顶高于右膈顶C 膈松弛时,肺呼出气体D 膈顶向外下斜行与胸侧壁形成肋膈角E 立位下横膈位于第5、第6前肋间隙水平

考题 单选题肺下积液所致的“膈升高”膈顶最高点位于()A 偏外1/3B 偏外2/3C 偏内1/3D 偏内2/3E 偏外1/2

考题 单选题下列X线征象中,诊断肺底积液较可靠的是( )A 肋膈角变钝,肋间隙增宽B 横膈抬高,最高点位于横膈外1/3处C 横膈抬高,最高点位于横膈内1/3处D 纵隔心影向对侧移位E 纵隔心影向同侧移位

考题 填空题正常情况下在胸片上,多数人膈面(),肋膈角(),右侧隔肌()左侧膈肌。

考题 多选题关于肺底积液的描述正确的有()A位于肺底与横膈之间B右侧多见C横膈最高点位于偏外1/3D肋膈角消失E肋膈角深而锐利

考题 判断题正常时膈肌顶最高点在内1/3处。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右肺下积液时所导致的“膈升高”圆顶的最高点位于()。A 偏前1/3B 偏内1/3C 偏外1/3D 偏外1/2E 偏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