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设眼镜的光学中心为O,移心后视线所通过的视线点为P,移心距离PO表征了O点移动的()。
A

位移量,以△为单位

B

方向,以cm为单位

C

方向和位移量,以cm为单位

D

棱镜量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设眼镜的光学中心为O,移心后视线所通过的视线点为P,移心距离PO表征了O点移动的()。A 位移量,以△为单位B 方向,以cm为单位C 方向和位移量,以cm为单位D 棱镜量” 相关考题
考题 加工眼镜时,( )是指固定模板移动镜片。A.光学中心水平偏差B.光学中心垂直互差C.移心D.移心量

考题 主片焦度为+3.00D,子片焦度为+2.50D,近视线点位于远视线点下方8mm,位于子片顶下方4mm,子片顶心距为16mm,近视线点的像移棱镜为()。A.1.0△BDB.0C.0.6△BDD.0.4△BD

考题 关于双焦眼镜子片光学中心位置的描述包括()。A.偏离近视线点B.近视线点C.不在眼镜框内D.1/2顶心距

考题 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水平移心的距离X为()。A、内正外负B、外正内负C、上正下负D、下正上负

考题 近工作距离为330mm,远光心距为60mm,则双焦眼镜近视线点内移量为()。 A.1.8B.1.9C.2.0D.2.1

考题 移心棱镜的实质是使视线通过眼镜透镜光学中心以外的位置,利用光学透镜周边部所具有的()。 A.会聚效应B.棱镜效应C.像差效应D.景深效应

考题 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垂直移心的距离Y为()。 A.根据情况而定B.0C.上正下负D.下正上负

考题 依棱镜移心距离的符号法则,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向上方水平移心的距离Y为(),向下方移心Y′为()。 A.0:0B.正值;正值C.负值:正值D.正值:负值

考题 移心棱镜的形成实质上是依靠移动眼镜透镜,使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与视线点分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移心棱镜的实质是使视线通过眼镜透镜光学中心以外的位置,利用光学透镜周边部所具有的()。A、会聚效应B、棱镜效应C、像差效应D、景深效应

考题 眼镜片的光学参数应在镜片的()上进行测量。A、光学中心点B、基准点C、几何中心D、视线点

考题 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垂直移心的距离Y为()。A、内正外负B、外正内负C、上正下负D、下正上负

考题 加工眼镜时,()是指固定模板移动镜片。A、光学中心水平偏差B、光学中心垂直互差C、移心D、移心量

考题 三焦眼镜的视线点内移量应为()。A、中视线点>近视线点B、中视线点<近视线点C、主片视线点>中视线点D、中视线点=近视线点

考题 近工作距离为250mm,远光心距为68mm,则双焦眼镜近视线点内移量为()。A、2.8B、2.9C、3.0D、3.1

考题 主片焦度为-2.00D,子片焦度为+2.50D,近视线点位于远视线点下方8mm,位于子片顶下方6mm,子片顶心距为0,近视线点的像移棱镜为()。A、1.0△BDB、0C、0.1△BDD、0.4△BD

考题 设眼镜的光学中心为O,移心后视线所通过的视线点为P,移心距离PO表征了O点移动的()。A、位移量,以△为单位B、方向,以cm为单位C、方向和位移量,以cm为单位D、棱镜量

考题 移心棱镜的形成实质上是依靠移动眼镜透镜,使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与视线点分离。

考题 单选题三焦眼镜的视线点内移量应为()。A 中视线点>近视线点B 中视线点<近视线点C 主片视线点>中视线点D 中视线点=近视线点

考题 单选题移心棱镜的实质是使视线通过眼镜透镜光学中心以外的位置,利用光学透镜周边部所具有的()。A 会聚效应B 棱镜效应C 像差效应D 景深效应

考题 单选题主片焦度为-2.00D,子片焦度为+2.50D,近视线点位于远视线点下方8mm,位于子片顶下方6mm,子片顶心距为0,近视线点的像移棱镜为()。A 1.0△BDB 0C 0.1△BDD 0.4△BD

考题 单选题加工眼镜时,()是指固定模板移动镜片。A 光学中心水平偏差B 光学中心垂直互差C 移心D 移心量

考题 单选题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垂直移心的距离Y为()。A 内正外负B 外正内负C 上正下负D 下正上负

考题 单选题近工作距离为330mm,远光心距为60mm,则双焦眼镜近视线点内移量为()。A 1.8B 1.9C 2.0D 2.1

考题 判断题移心棱镜的形成实质上是依靠移动眼镜透镜,使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与视线点分离。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镜片光学中心向外侧移动3mm,移心距离PO记为()。A 3mmB -3mmC 0.3cmD -0.3cm

考题 单选题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水平移心的距离X为()。A 内正外负B 外正内负C 上正下负D 下正上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