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建筑物消除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时,下述()不正确。()
A

整片处理时,处理范围应超出基础外缘每侧不小于2m

B

甲类建筑物消除全部湿陷量时,应处理基础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C

乙类建筑物消除部分湿陷量时,不必处理全部压缩层或湿陷性土层

D

丙类建筑物消除部分湿陷量时,最小处理深度应根据地基湿陷等级确定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建筑物消除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时,下述()不正确。()A 整片处理时,处理范围应超出基础外缘每侧不小于2mB 甲类建筑物消除全部湿陷量时,应处理基础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C 乙类建筑物消除部分湿陷量时,不必处理全部压缩层或湿陷性土层D 丙类建筑物消除部分湿陷量时,最小处理深度应根据地基湿陷等级确定” 相关考题
考题 划分场地的湿陷类型时一般采用()。 A、湿陷系数B、自重湿陷量C、湿陷起始压力D、湿陷量

考题 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或计算值≤70mm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或计算值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或计算值>70mm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考题 在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乙类建筑物进行地基处理时,正确的是(  )。A.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二分之一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40cm。 B.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二分之一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20cm。 C.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三分之二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40cm。 D.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三分之二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15cm。

考题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建设,下列哪些选项中的设计原则是正确的?(A)对甲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 (B)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 (C)在使用期内地下水位可能会上升至地基压缩层深度以内的场地不能进行建设 (D)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内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均大于其附加应力与上覆土的天然状态下自重压力之和时,该地基可按一般地区地基设计

考题 在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90)对处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乙类建筑物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1/2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40C.m B.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1/2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20C.m C.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2/3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40 C.m D.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2/3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20 C.m

考题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消除地基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不应小于压缩层厚度的2/3 B.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2/3,并应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不大于20cm C.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D.甲类建筑,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至基础下的压缩层下限为止

考题 按"铁路特殊岩土规程"要求,对黄土地区的勘探深度,下述()说法不正确()A、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至基础底面下5mB、自重湿陷性场地基础底面下湿陷厚度大于10m时,应根据地区及建筑物类型确定C、对重要建筑物应有一定数量的钻孔穿透湿陷性黄土地层D、挖方段勘探孔深度应至路基面以下5m

考题 按"铁路特殊岩土规程",计算自重湿陷量时,下述()说法不正确()A、饱和状态是指Sr≥85%B、计算的顶面应自天然地面算起,挖填较大时自设计地面算起C、计算的底面至全部湿陷性黄土层底面为止D、累计所有土层的自重湿陷量

考题 黄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说法不正确。A、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B、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C、丙类建筑应消除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湿陷性D、在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均不处理

考题 对各类建筑物设计的规定中,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A、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其防水措施可按一般地区的规定设计B、乙丙类建筑,也可以采取措施完全消除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C、当黄土地基的湿陷量计算值不大于70mm时,可按一般地区的地基进行设计D、当地基中的实际压力小于基湿陷起始压力时不必作特殊设计

考题 判定场地的湿陷类型时应采用()。A、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B、计算自重湿陷量或计算总湿陷量C、湿陷系数与自重湿陷量D、湿陷系数与总湿陷量

考题 黄土地基湿陷程度是根据下述何种指标进行评价( )。A、湿陷系数和总湿陷量B、湿陷系数和计算自重量湿陷量C、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

考题 黄土地基预浸水处理时,下述()正确。()A、该法可消除地面下6m以下土层的全部湿陷性B、该法适用于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所有自重湿陷性场地C、浸水坑边缘距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D、浸水结束后,应重新评定地基土的湿陷性

考题 按"铁路特殊岩土规程",下述()说法不正确()A、午城黄土及离石黄土一般不具湿陷性B、黄土的成因主要有风积、冲积、洪积、坡积、崩积C、塑性指数小于10的黄土称为粉质黄土D、黄土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可采用总湿陷量、实测自重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进行评价

考题 单选题按"铁路特殊岩土规程",计算自重湿陷量时,下述()说法不正确()A 饱和状态是指Sr≥85%B 计算的顶面应自天然地面算起,挖填较大时自设计地面算起C 计算的底面至全部湿陷性黄土层底面为止D 累计所有土层的自重湿陷量

考题 多选题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建设,下列哪些选项中的设计原则是正确的?(  )[2010年真题]A对甲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B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C在使用期内地下水位可能会上升至地基压缩层深度以内的场地不能进行建设D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内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均大于其附加应力与上覆土的天然状态下自重压力之和时,该地基可按一般地区地基设计

考题 单选题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有效消除或部分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方法是(  )。A 强夯法B 预压法C 砂石桩法D 振冲法

考题 单选题黄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说法不正确。A 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B 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C 丙类建筑应消除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湿陷性D 在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均不处理

考题 单选题关于黄土地基预浸水处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法可消除地面6m以下土层的全部湿陷性B 该法适用于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所有自重湿陷性场地C 浸水基坑边缘至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D 浸水结束后,应重新评定地基土的湿陷性

考题 单选题对各类建筑物设计的规定中,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A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其防水措施可按一般地区的规定设计B 乙丙类建筑,也可以采取措施完全消除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C 当黄土地基的湿陷量计算值不大于70mm时,可按一般地区的地基进行设计D 当地基中的实际压力小于基湿陷起始压力时不必作特殊设计

考题 单选题黄土地基湿陷程度是根据下述何种指标进行评价()。A 湿陷性系数和总湿陷量B 湿陷性系数和计算自重湿陷量C 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

考题 多选题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的基础BⅠ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丙类单层建筑物可不处理地基C乙、丙类建筑物可不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D丁类建筑物可不作地基处理,但宜按土的不同湿陷程度采取基本防水和适当的结构措施

考题 单选题黄土地基预浸水处理时,下述()正确。()A 该法可消除地面下6m以下土层的全部湿陷性B 该法适用于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所有自重湿陷性场地C 浸水坑边缘距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D 浸水结束后,应重新评定地基土的湿陷性

考题 单选题按"铁路特殊岩土规程",下述()说法不正确()A 午城黄土及离石黄土一般不具湿陷性B 黄土的成因主要有风积、冲积、洪积、坡积、崩积C 塑性指数小于10的黄土称为粉质黄土D 黄土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可采用总湿陷量、实测自重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进行评价

考题 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可按一般地区进行设计B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可不采取消除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的地基处理措施,但应采取严格防水措施和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结构措施C 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D 甲类建筑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将基础下湿陷起始压力小于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的所有土层进行处理或处理至基础下的压缩层下限为止

考题 单选题判定场地的湿陷类型时应采用()。A 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B 计算自重湿陷量或计算总湿陷量C 湿陷系数与自重湿陷量D 湿陷系数与总湿陷量

考题 单选题黄土地基湿陷程度是根据下述何种指标进行评价( )。A 湿陷系数和总湿陷量B 湿陷系数和计算自重量湿陷量C 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