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将干燥的纸团放入杯底,再将杯口朝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面没过杯底,杯内的纸团不会湿。此实验说明:()
- A、空气占据空间
- B、水中有空气
- C、空气不占据空间
参考答案
更多 “将干燥的纸团放入杯底,再将杯口朝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面没过杯底,杯内的纸团不会湿。此实验说明:()A、空气占据空间B、水中有空气C、空气不占据空间” 相关考题
考题
无散射断层空间分辨率和有散射断层空间分辨率测试的主要区别是A、测定点源重建图像空间分辨率,前者不带准直器,后者带准直器B、测定点源重建图像空间分辨率,前者在空气中,后者在水中C、测定线源重建图像空间分辨率,前者在空气中,后者在水中D、前者测定空气中点源重建图像空间分辨率,后者测定在水中线源重建图像空间分辨率E、以上说法均不对
考题
实验材料:
(1)相同的直筒型玻璃材质的大杯2个;
(2)相同的直筒型玻璃材质的小杯2个;
(3)足量色拉油;
(4)足量蒸馏水。
实验步骤:
(1)1个大杯和1个小杯为一组,分成甲、乙两组;
(2)小杯和大杯杯口均朝上放置;
(3)将两组中的小杯分别放入本组的大杯中;
(4)调整位置使得2个小杯在大杯中的位置均居中;
(5)将色拉油缓缓倒入甲组两杯间的空隙直至没过小杯杯底;
(6)将蒸馏水缓缓倒入乙组两杯间的空隙直至没过小杯杯底;
(7)静置,从侧面水平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甲组中的小杯杯底完全看不到了,乙组中的小杯杯底仍可见。
删除以下哪个实验步骤对得出实验结论没有影响?A.(2)
B.(3)
C.(4)
D.(7)
考题
实验材料:
(1)相同的直筒型玻璃材质的大杯2个;
(2)相同的直筒型玻璃材质的小杯2个;
(3)足量色拉油;
(4)足量蒸馏水。
实验步骤:
(1)1个大杯和1个小杯为一组,分成甲、乙两组;
(2)小杯和大杯杯口均朝上放置;
(3)将两组中的小杯分别放入本组的大杯中;
(4)调整位置使得2个小杯在大杯中的位置均居中;
(5)将色拉油缓缓倒入甲组两杯间的空隙直至没过小杯杯底;
(6)将蒸馏水缓缓倒入乙组两杯间的空隙直至没过小杯杯底;
(7)静置,从侧面水平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甲组中的小杯杯底完全看不到了,乙组中的小杯杯底仍可见。
为了得到实验结果,以下哪项是选择实验材料的依据?A.光从液体进入固体时常会在两者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
B.色拉油的折射率几乎和玻璃的折射率相同
C.色拉油的流速小于蒸馏水的流速
D.斜射到色拉油与玻璃交界面上的光的行进路线发生了偏折
考题
实验材料:
(1)相同的直筒型玻璃材质的大杯2个;
(2)相同的直筒型玻璃材质的小杯2个;
(3)足量色拉油;
(4)足量蒸馏水。
实验步骤:
(1)1个大杯和1个小杯为一组,分成甲、乙两组;
(2)小杯和大杯杯口均朝上放置;
(3)将两组中的小杯分别放入本组的大杯中;
(4)调整位置使得2个小杯在大杯中的位置均居中;
(5)将色拉油缓缓倒入甲组两杯间的空隙直至没过小杯杯底;
(6)将蒸馏水缓缓倒入乙组两杯间的空隙直至没过小杯杯底;
(7)静置,从侧面水平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甲组中的小杯杯底完全看不到了,乙组中的小杯杯底仍可见。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实验的目的?A.比较同体积色拉油与水的浮力大小
B.观测不同液体在玻璃杯间的流动速度
C.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与反射现象
D.检验玻璃在不同液体中的显色变化
考题
材料
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呢?
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
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的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睁大了眼睛。
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
张老师:“能“
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
突然,一个男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
“老师,我也成功了!”
“我也成功了!”……
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没了,面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
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没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
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的反复实验着: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在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
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
张老师后来在课本中写道: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的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考题
材料:
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呢”
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对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地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睁大了眼睛。
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
张老师:“能!”
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
突然。一个男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
“老师。我也成功了!”
“我也成功了!”
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小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没了,而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
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不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
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地反复实验着: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被子倒扣在水中,再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
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产生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
张老师后来在备课本中写道:“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地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
考题
水和空气相同点是:()、无味、()、会流动、都是一种东西,生物都离不开等,都能占据()。不同点是:水看得见,空气直接看不见;水(),空气();水可以(),空气()等。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或者空气可以被()或扩张,水占据的空间()。
考题
找两颗同样的水果糖,两杯冷水。将一颗糖扔入一杯水中,它很快就会沉入杯底;把另一颗糖用线绳拴住,悬挂在另一杯水中间。保持两个杯子静止不动,几分钟后,悬挂在水中间的糖块就溶化完了,而沉底的那块糖才溶化了一小部分。悬挂着的糖为什么比沉在杯底的糖溶化得更快呢?正确的解释是()A、糖在水中的溶解主要靠扩散。吊在水中的糖扩散的空间大些,而沉在杯底的糖扩散的空间比较小B、沉在杯子底部的糖溶化主要是靠扩散,而吊在水中的糖溶化除了扩散外,还因为糖比水重,会与水形成对流,所以溶化得更快些C、吊在水中的糖因为有绳子的作用,所以溶化得更快些
考题
单选题聚苯乙烯制品削边后出现发白时,较好的消除方法是()处理一段时间。A
放入30℃~40℃热水中B
放入40℃~60℃热水中C
放入80℃~100℃热水中D
放入100℃~120℃热空气中
考题
单选题混凝土膨胀剂限制膨胀率检测测量完水中养护7d试体长度后,放入恒温恒湿(箱)室养护21d。测量长度变化,即为的限制膨胀率。()A
水中7dB
空气中28dC
空气中21dD
水中21d
考题
问答题材料:科学课上,张老师指着实验仪器说:“每个杯子底部都有一团纸,谁能将杯子放入水中而纸不湿呢?”学生马上投入到实验中。他们要么将水槽中的水倒出一些,要么给杯子加上个盖,要么在杯中塞些异物。对学生给予肯定后,张老师故弄玄虚地说:“不添加辅助材料,把杯子倒着放入水中,纸也不会湿。你们信吗?”同学们个个惊得睁大了眼睛。学生疑惑道:“倒着放还能不湿?”张老师 :“能 !”学生又动了起来。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了....大家再次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张老师,张老师回以肯定鼓励的目光。突然,一个男生喊了起来:“老师,我成功了!没湿!纸真的没湿!”“老师,我也成功了!”“我也成功了!”......趁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张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当然有了,为什么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都被水没了,而纸却不湿?”有学生急迫地问。张老师启发道:“大家想一想,你们最初的实验,纸为什么湿了?后来又为什么不湿呢?再动手试一试,仔细观察。”同学们歪着身,瞪大眼,聚精会神地反复实验着: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纸不湿;倾斜着将杯子放入水中纸变湿;先竖着将杯子倒扣在水中,再将杯子倾斜时有气泡产生,纸变湿。同学们跳跃起来:“原因找到了。有气泡产生说明杯中有空气,有空气占据着空间,纸才不湿。”......张老师后来在备课本中写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地思考、质疑,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