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1.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当前,正值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透露,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信长星透露,目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有所显现。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招聘规模缩减。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同比下降12.3%,二季度企业招工趋于谨慎。1至4月,东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趋缓。占全国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计划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也有所下降。
  信长星指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难题。一方面,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且就业期望与现实也有一定差距。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城镇的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面对这样的劳动力供需结构,大学生就业压力将加大。
  信长星说,人社部近年来始终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人社部与其他部门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国家已开始试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实行实名制管理,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
  总体看,国家出台的政策和帮扶措施不可谓不多,但不少大学生却有自己的想法。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张永健即是其中之一。“我不是不想去基层,那里很缺教师。”2011年毕业的张永健说。“但相比大城市,在基层我总感觉未来前途不明朗。”
  张永健的心思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他说,自己并不在乎起薪是多少,但很看重未来的发展。“而且,同样教10年书,在北京工作的可能有房有车,还有机会深造。而在乡镇就难说了。”他说。
  中央党校教授Y认为,张永健的例子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反映了我国人才流动机制不畅所造成的后果——宁可暂时不就业也要留在“北上广”。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这样会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Z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Z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在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根据人社部统计,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Y说,第三产业最能吸纳就业,而扶持第三产业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W指出,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企业用人则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自然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难就业。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国家就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技术类院校,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Y说,“同时,给学习技术的学生更宽松的环境,比如给予他们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Z指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事情,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人手,才能标本兼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亟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
  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4.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失业率近一成,比2010届略有上升。同时出炉的专业预警中,动画、法学等专业登上了高失业风险的“红牌榜”。
  蓝皮书显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低就业人群”指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是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所处状态为低就业状态。分析认为,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
  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本科为20.7%,主要是由于自愿低就业造成的。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本科为7.5%。
  蓝皮书主审Q指出,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愿意考公务员,觉得安全、清闲。但实际上很多人考上之后觉得上班容易打瞌睡,薪资不够,不论是收入还是锻炼自己技能方面都与自己的培训不相符合,甚至和当年的期待不一样。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呢这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H提醒学生和家长.要长期短期结合地看待诸多数据。特别是那些自愿低就业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自己的秉性和潜能,没有考虑到自己能力的最大实现和价值的最大发挥。如此,尽管有比较高的满意度,但很可能仅仅是从短期薪资方面考虑,忽视了理想。当短期生存的愿望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得到发展的时候,便会发现早已与曾经的理想擦肩而过,如此造成几年之后的就业满意度降低。
  5.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劳工部主要负责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有2000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10年的就业情况报告,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0这种预测结果会结集出版为《岗位需求手册》,成为美国大学毕业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中介机构则在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穿针引线,充当红娘。在非赢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协会目前有1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美国的大学生一般把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看做是个人能力的表现。他们很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进行长远规划。一方面根据未来规划自觉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急于求成,不求一步到位。美国高校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学生入学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情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日本的每所大学都设有就业课,邀请公司负责人和校友介绍经验和体会。对学生在提交个人简历信息、推荐信等方面加以指导,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闪光点,特别是在笔试和面试的环节,注意细节的完善。
  英国为帮助2009年毕业生求职或掌握新的技能,提出了一项专门针对18~24岁年轻人的实习计划:学生将在公共部门和慈善机构以及大公司里获得工作经验。加拿大大学生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借助于学校的“职业介绍所”,从这种服务中可获得相关的需求信息。第二种是通过由校方安排的专业实习计划找工作。在最后的一个学年里,大学生一般都要去企业、政府机关和民间机构等单位实习3个月左右,部分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实习找到工作。第三种途径是到学校或自己联系的单位去实习。大学毕业后许多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但可以到企业或政府机关去实习,实习期间,用人单位给大学生发放相当于正式雇员工资的50%~75%的报酬。有了实习经历后,大学生就容易在其他单位找到合适的工作。
  法国的大学生有57%走向中小企业,许多人不为高薪或大公司所动,主要是根据个人爱好、社会效益以及职业发展前途来择业。
  印度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下,除了部分人决定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专长,或屈就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职位,许多大学生去当售货员、司机等。
  在巴西,随着近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收缩,“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已逐渐为巴西的大学生所接受。巴西大学生普遍认为,不管对工作是否满意,都要先干起来,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喜爱和对口的工作。
  6.S省某地街道采取措施,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
  建队伍摸实情。针对2012年7月份高校大学生陆续毕业的特点,该街道五个社区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协管员、信息员、居民组长为成员的社区大学生就业服务小组。采取上门求职登记、入户走访大学生家庭等形式,收集近两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制信息,摸清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愿望、工资待遇要求,并及时进行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和就业理念教育,有针对性地为辖区大学生做好就业服务。
      。街道和五个社区分别在社会保障平台专门建立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对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
      。在街道和五个社区分别建立了大学生服务热线。对一些刚毕业或者较长时间内未能就业的大学生,通过电话解答他们的就业需求,宣传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推荐岗位。
      。通过街道、社区与大学生实行无缝对接,建立了电话、家庭住址登记制度和回访制度,定期沟通、上门服务,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失业、就业、创业等情况,对培训后较长时间未就业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分析原因,做好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早E1实现就业。
      。该街道定于2012年7月7日举办一场以高校毕业大学生为主的大型现场招
  聘会,将提供会计、文秘、经理助理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158个。
  就业难,让毕业季酷热难耐;就业政策,送来阵阵凉风。2012年6月19日,S省从2012年开始推出“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连续3年每年拿出4000个岗位,用于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了解,2012年至2014年,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提供的岗位,主要为街道(乡镇)、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招聘公益性服务岗位。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有着明确的受益群体.那就是S籍毕业两年以内、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同时,S省还将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后提供社保补贴。据了解,“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所需资金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省级财政对T地区和1山区予以适当倾斜。用人单位需依法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7.以下是记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采访。
  记者: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和各地政府均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就业情况关键要看用人市场的总体需求状况。那么,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对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具有怎样的特点
  专家A: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当前的问题则要表现得更为复杂和突出。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也不断增长,由于24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市场出现普遍的招工难,即招收青年工人难的现象。这说明整个就业市场找工作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问题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看起来则有不同。由于大学扩招,其供给总量很大,而相应的符合大学生期望的岗位需求则没有太大增长。大学生找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应当说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这个岗位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等。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表现为就业质量低。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一方面要关注需求方,比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关注就业岗位开发等,另外一方面,则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供给方面的问题,即大学和大学生都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实际技能训练。真正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则应该转变观念,从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锻炼做起。就业质量低与企业有关系。但也与大学生个人价值创造能力低有关。这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比如,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都较为缺乏。大学扩招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预期人力资本回报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但即使如此,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其终生收入回报仍然会较之非大学生高。
  专家B: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大致从2003年开始,同期,也出现了“民工荒”。这种并存的状况基本上持续到目前。这和劳动力的总供给有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劳动力的总供给增速在下降。比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知,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约一个亿,而同期,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增加了7000多万。这说明新增劳动力大部分是高学历者。
  教育发展迅速是好事,但短期的高速增长,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产生过大影响,市场反应慢,劳动力市场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市场本身有个自然生态,用人单位什么岗位用大学生、什么岗位不需要用大学生是有定势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劳动力突然大量供给,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反应不过来,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时期,很多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招录过程要“一面”、“二面”、“三面”……各种测试一轮接一轮,既浪费了众多学生的精力,也大大提升了企业招聘成本。这是市场需求方的不恰当反应,加大了市场就业的摩擦性,放大了就业难度。
  记者:2012年,“90后”本科毕业,正式登陆职场,和“70后”“80后”相比较,“90后”上大学的比例大大增加。从就业或者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这一代人有什么新的特点
  专家A:最近两年,“90后”劳动者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追求和目的与上一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他们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来自少子女的家庭。最近几年很多关于员工敬业度的调查发现,员工最关心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发展,第二才是薪酬,第三是绩效管理。当员工把职业发展放在首位,薪酬放在次要位置时,原来企业管理采取的那种低工资和强制约束的管理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目前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这种新的特点会迫使企业改变以往的用工模式,以往企业多是短期化用工的模式,招来即用,用完即走。相对来讲不注重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提升。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劳动者越来越少。同时流动性越来越大,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必须改变用工模式,重视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用人的年龄歧视政策等。
  作答要求
  一、假如你是某报社的一名编辑,请你为“给定资料7”中记者的相关报道,写一份2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
  二、“给定资料5”介绍了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试分析其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要求:简洁,不超过2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6”,仿照例句:“建队伍摸实情”,在填空横线上归纳概括S省某地街道帮助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的其它四个方面的措施。
  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假设“给定资料”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你市也存在,请你以该市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意见,供相关领导审阅。(要求:1.只写标题和正文;2.内容周全,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得体;3.400字左右。)
  五、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主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论文。(要求:1.题目自拟;2.观点正确;3.层次清晰、条理清楚;4.不能写成策论文。)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仍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和劳动力的总供给有关系。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突出表现为就业质量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一方面要关注需求方,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大学生供给方面的问题。当前,“90后”正式步入职场,他们的最大特点是把职业发展放在首位,因此,企业必须改变用工模式,重视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用人的年龄歧视政策等。
2、疏通信息渠道。劳动部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加强职业规划和指导。引导学生早做打算,长远规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全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扩大实习机会。通过借助学校的“职业介绍所”,由校方安排专业实习计划,或自己联系单位这三种实习途径使学生获得工作经验。
  转变就业观念。要根据个人爱好、社会效益以及职业发展前途来择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
3、建窗口强指导。
  建热线重宣传。
  建制度抓成效。
  建平台促就业。
4、关于解决我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意见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我市毕业生逐年增加,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且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因此,解决我市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任重道远。(3分]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市政府要从长计议、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我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实施优惠就业政策。推出“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帮助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在社会保障、就业和劳动关系等方面实施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对企业实施贷款和税费减免政策,降低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综合保险缴费费率等。
  二要设立专项补贴资金。重点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援助困难家庭毕业生的联动机制。同时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要搭建就业平台。在街道和办事处设立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及时发布准确有效的个人求职和企业用工信息,着力为大学生就业搭建畅通平台,提供高效服务。
  四要转变就业观念。借助媒体的力量,改变大学生及家长滞后的就业观念,倡导企业建立正确的用人观,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
5、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治标更需治本
  温家宝总理曾表示: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最新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达到约700万人。从2012年开始,“90后”大学生陆续步入职场,将构成劳动力的主力军。 然而.在人类社会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随着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剧增,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令人头痛,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大“难关”;一边是中小企业大呼“揽才难”,却又对大学生的招收并不太“热心”。双方似乎陷入了一个“相看两厌”的怪圈。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大学生的择业观、企业的用人观不无关联,但根源却出在就业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上。一方面,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且就业期望与现实也有一些差距。这就使得社会并不能为每个大学生都提供令他们满意的就业岗位,造成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这种阵痛是无法避免的,面对新的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有扁鹊之功,找准根源,方能药到病除。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治本之策在于政府政策的调整。当前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这让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优先考虑当公务,员、进大型国有企业.而忽略了其他更需要人才的单位和地区。“低就业”的状态,让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才埋没了自己的才能。长此以往,不但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更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更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引导大学生投身到亟需人才的行业、地方去,让他们从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0同时,政府也要调整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技术类人才的培养。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将鼓励创业和解决就业当做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去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绝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事情,但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打破部委藩篱,出台配套政策。才能治本。
  中国的未来不只在于经济的增长,更在于人才的培养、“软实力”的增长。大学毕业生正从“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这是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只有把握机遇.在新的环境中实现学以致用,才能为中国长久的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多 “1.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当前,正值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透露,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信长星透露,目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有所显现。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招聘规模缩减。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同比下降12.3%,二季度企业招工趋于谨慎。1至4月,东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趋缓。占全国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计划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也有所下降。   信长星指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难题。一方面,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且就业期望与现实也有一定差距。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城镇的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面对这样的劳动力供需结构,大学生就业压力将加大。   信长星说,人社部近年来始终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人社部与其他部门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国家已开始试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实行实名制管理,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   总体看,国家出台的政策和帮扶措施不可谓不多,但不少大学生却有自己的想法。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张永健即是其中之一。“我不是不想去基层,那里很缺教师。”2011年毕业的张永健说。“但相比大城市,在基层我总感觉未来前途不明朗。”   张永健的心思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他说,自己并不在乎起薪是多少,但很看重未来的发展。“而且,同样教10年书,在北京工作的可能有房有车,还有机会深造。而在乡镇就难说了。”他说。   中央党校教授Y认为,张永健的例子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反映了我国人才流动机制不畅所造成的后果——宁可暂时不就业也要留在“北上广”。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这样会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Z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Z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在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根据人社部统计,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Y说,第三产业最能吸纳就业,而扶持第三产业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W指出,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企业用人则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自然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难就业。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国家就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技术类院校,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Y说,“同时,给学习技术的学生更宽松的环境,比如给予他们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Z指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事情,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人手,才能标本兼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亟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   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4.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失业率近一成,比2010届略有上升。同时出炉的专业预警中,动画、法学等专业登上了高失业风险的“红牌榜”。   蓝皮书显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低就业人群”指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是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所处状态为低就业状态。分析认为,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   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本科为20.7%,主要是由于自愿低就业造成的。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本科为7.5%。   蓝皮书主审Q指出,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愿意考公务员,觉得安全、清闲。但实际上很多人考上之后觉得上班容易打瞌睡,薪资不够,不论是收入还是锻炼自己技能方面都与自己的培训不相符合,甚至和当年的期待不一样。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呢这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H提醒学生和家长.要长期短期结合地看待诸多数据。特别是那些自愿低就业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自己的秉性和潜能,没有考虑到自己能力的最大实现和价值的最大发挥。如此,尽管有比较高的满意度,但很可能仅仅是从短期薪资方面考虑,忽视了理想。当短期生存的愿望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得到发展的时候,便会发现早已与曾经的理想擦肩而过,如此造成几年之后的就业满意度降低。   5.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劳工部主要负责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有2000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10年的就业情况报告,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0这种预测结果会结集出版为《岗位需求手册》,成为美国大学毕业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中介机构则在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穿针引线,充当红娘。在非赢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协会目前有1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美国的大学生一般把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看做是个人能力的表现。他们很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进行长远规划。一方面根据未来规划自觉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急于求成,不求一步到位。美国高校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学生入学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情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日本的每所大学都设有就业课,邀请公司负责人和校友介绍经验和体会。对学生在提交个人简历信息、推荐信等方面加以指导,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闪光点,特别是在笔试和面试的环节,注意细节的完善。   英国为帮助2009年毕业生求职或掌握新的技能,提出了一项专门针对18~24岁年轻人的实习计划:学生将在公共部门和慈善机构以及大公司里获得工作经验。加拿大大学生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借助于学校的“职业介绍所”,从这种服务中可获得相关的需求信息。第二种是通过由校方安排的专业实习计划找工作。在最后的一个学年里,大学生一般都要去企业、政府机关和民间机构等单位实习3个月左右,部分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实习找到工作。第三种途径是到学校或自己联系的单位去实习。大学毕业后许多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但可以到企业或政府机关去实习,实习期间,用人单位给大学生发放相当于正式雇员工资的50%~75%的报酬。有了实习经历后,大学生就容易在其他单位找到合适的工作。   法国的大学生有57%走向中小企业,许多人不为高薪或大公司所动,主要是根据个人爱好、社会效益以及职业发展前途来择业。   印度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下,除了部分人决定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专长,或屈就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职位,许多大学生去当售货员、司机等。   在巴西,随着近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收缩,“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已逐渐为巴西的大学生所接受。巴西大学生普遍认为,不管对工作是否满意,都要先干起来,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喜爱和对口的工作。   6.S省某地街道采取措施,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   建队伍摸实情。针对2012年7月份高校大学生陆续毕业的特点,该街道五个社区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协管员、信息员、居民组长为成员的社区大学生就业服务小组。采取上门求职登记、入户走访大学生家庭等形式,收集近两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制信息,摸清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愿望、工资待遇要求,并及时进行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和就业理念教育,有针对性地为辖区大学生做好就业服务。       。街道和五个社区分别在社会保障平台专门建立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对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       。在街道和五个社区分别建立了大学生服务热线。对一些刚毕业或者较长时间内未能就业的大学生,通过电话解答他们的就业需求,宣传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推荐岗位。       。通过街道、社区与大学生实行无缝对接,建立了电话、家庭住址登记制度和回访制度,定期沟通、上门服务,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失业、就业、创业等情况,对培训后较长时间未就业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分析原因,做好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早E1实现就业。       。该街道定于2012年7月7日举办一场以高校毕业大学生为主的大型现场招   聘会,将提供会计、文秘、经理助理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158个。   就业难,让毕业季酷热难耐;就业政策,送来阵阵凉风。2012年6月19日,S省从2012年开始推出“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连续3年每年拿出4000个岗位,用于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了解,2012年至2014年,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提供的岗位,主要为街道(乡镇)、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招聘公益性服务岗位。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有着明确的受益群体.那就是S籍毕业两年以内、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同时,S省还将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后提供社保补贴。据了解,“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所需资金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省级财政对T地区和1山区予以适当倾斜。用人单位需依法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7.以下是记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采访。   记者: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和各地政府均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就业情况关键要看用人市场的总体需求状况。那么,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对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具有怎样的特点   专家A: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当前的问题则要表现得更为复杂和突出。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也不断增长,由于24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市场出现普遍的招工难,即招收青年工人难的现象。这说明整个就业市场找工作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问题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看起来则有不同。由于大学扩招,其供给总量很大,而相应的符合大学生期望的岗位需求则没有太大增长。大学生找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应当说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这个岗位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等。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表现为就业质量低。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一方面要关注需求方,比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关注就业岗位开发等,另外一方面,则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供给方面的问题,即大学和大学生都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实际技能训练。真正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则应该转变观念,从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锻炼做起。就业质量低与企业有关系。但也与大学生个人价值创造能力低有关。这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比如,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都较为缺乏。大学扩招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预期人力资本回报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但即使如此,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其终生收入回报仍然会较之非大学生高。   专家B: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大致从2003年开始,同期,也出现了“民工荒”。这种并存的状况基本上持续到目前。这和劳动力的总供给有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劳动力的总供给增速在下降。比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知,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约一个亿,而同期,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增加了7000多万。这说明新增劳动力大部分是高学历者。   教育发展迅速是好事,但短期的高速增长,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产生过大影响,市场反应慢,劳动力市场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市场本身有个自然生态,用人单位什么岗位用大学生、什么岗位不需要用大学生是有定势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劳动力突然大量供给,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反应不过来,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时期,很多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招录过程要“一面”、“二面”、“三面”……各种测试一轮接一轮,既浪费了众多学生的精力,也大大提升了企业招聘成本。这是市场需求方的不恰当反应,加大了市场就业的摩擦性,放大了就业难度。   记者:2012年,“90后”本科毕业,正式登陆职场,和“70后”“80后”相比较,“90后”上大学的比例大大增加。从就业或者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这一代人有什么新的特点   专家A:最近两年,“90后”劳动者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追求和目的与上一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他们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来自少子女的家庭。最近几年很多关于员工敬业度的调查发现,员工最关心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发展,第二才是薪酬,第三是绩效管理。当员工把职业发展放在首位,薪酬放在次要位置时,原来企业管理采取的那种低工资和强制约束的管理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目前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这种新的特点会迫使企业改变以往的用工模式,以往企业多是短期化用工的模式,招来即用,用完即走。相对来讲不注重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提升。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劳动者越来越少。同时流动性越来越大,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必须改变用工模式,重视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用人的年龄歧视政策等。   作答要求   一、假如你是某报社的一名编辑,请你为“给定资料7”中记者的相关报道,写一份2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   二、“给定资料5”介绍了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试分析其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要求:简洁,不超过2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6”,仿照例句:“建队伍摸实情”,在填空横线上归纳概括S省某地街道帮助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的其它四个方面的措施。   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假设“给定资料”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你市也存在,请你以该市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意见,供相关领导审阅。(要求:1.只写标题和正文;2.内容周全,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得体;3.400字左右。)   五、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主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论文。(要求:1.题目自拟;2.观点正确;3.层次清晰、条理清楚;4.不能写成策论文。)” 相关考题
考题 截至目前,全盟还有7300 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年内计划重点通过()途径全部予以安置。A、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实施“民生协理员和社会矛盾排查调解员”工程B、通过落实重点项目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安置高校毕业生C、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D、通过加大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

考题 《辽宁省就业促进条例》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面试热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 【热点背景】 “就业”成为今年的高频词,既说明就业问题之严峻,又说明就业工作之重要。今年,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同比增长40万;受疫情影响,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与此同时“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高校和属地政府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给他们以更多的选择空间。 【模拟试题】 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受疫情影响,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高校和政府联合提供不断线服务,对此,你怎么看?

考题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从劳动者自身来讲,实现就业从根本上来说在于()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B、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C、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畅通就业信息渠道D、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考题 教育部要求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继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努力形成长效机制。教育部之所以重视就业工作,是因为()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就解决了一切社会问题 ②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扩大就业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④就业实现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能创造出社会财富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考题 2013年5月17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形势的复杂严峻性,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以赴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拓宽就业领域和渠道,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到基层、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就业,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切实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考题 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意义在于()A、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B、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C、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优化外贸结构

考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为了帮助()A、回到原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B、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C、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D、普通应届高校毕业生

考题 以下不符合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是()。A、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B、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上升C、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D、毕业生跳槽离职率大幅降低

考题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A、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B、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C、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考题 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的重点对象是()。A、全体高校毕业生B、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C、全体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D、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考题 我*市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哪些举措和优惠政策?

考题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6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国家促进就业的措施有() ①增加创业贷款,调低经济增长速度 ②简政放权,完善就业服务方式 ③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 ④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提升就业本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考题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针,有利于() ①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考题 教育部近期召开了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工作形势,并对接下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强化政策支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主动面向基层就业;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更加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请你从政府和个人自身角度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出谋划策。

考题 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出现下降。对包括765万高校毕业生在内的1200多万应届毕业生,2016年的就业市场怎么样,如何保证他们平稳毕业、实现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为此() ①党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先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 ②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善就业机制,提供就业培训与指导,促进就业 ③企业要不断发展自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统一接收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④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就业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考题 解决我国当前劳动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是要()A、国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B、党和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C、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D、高校转变办学观念

考题 2011年1月1日,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两周年。我国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考题 2013年,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的第4个年头。我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将提高各类企业的经济效益 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考题 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要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提供()、困难帮扶等一揽子就业服务。A、岗位信息B、就业指导C、见习培训D、创优支持

考题 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就业。

考题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考题 多选题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重要意义在于()A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B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C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优化外贸结构

考题 填空题教育系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就业。

考题 单选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为了帮助()A 回到原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B 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C 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D 普通应届高校毕业生

考题 填空题《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考题 单选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全国大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难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就业与再就业的目标,党和政府必须()①把加快发展经济作为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④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考题 单选题以下不符合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是()。A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B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上升C 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D 毕业生跳槽离职率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