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简述所知道的马克思的情况后,教师播放《马克思》短片录音剪辑。
2.抽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关于马克思的主要情况。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文体知识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2.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
(1)教师呈现一般悼词的基本结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各部分的内容。
(3)结合划分的层次,找出本课与基本结构的不同之处。
(4)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三)深入研读
1.体味准确、艺术性的语言
由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加以解说,其他同学补充和纠正。个别地方,教师可作点拨。如:文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马克思的去世带来了巨大损失?
2.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学生齐读课文,试着概括马克思给人类作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
3.体会作者情感
如何理解“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明确:“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无限痛惜的感情。
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明确:这句活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颂,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四)巩固提高
1.感受追悼会场面的庄严、沉重的氛围,进一步加深对悼词及其用途的理解。
(1)播放纪录片《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片头哀乐剪辑。让学生感受追悼会前的庄严、凝重的气氛。
(2)播放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总理致悼词片断。在缅怀一代伟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和追悼会的凝重气氛。
(五)小结作业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试着将《巴尔扎克葬词》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
1.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你对他又有哪些了解?
2.本节课你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一、考题回顾
![](https://assets.51tk.com/images/36912a4878a4aafd_img/8304f6cc0d4af529.png)
![](https://assets.51tk.com/images/36912a4878a4aafd_img/ffe62fdf78da2ddc.png)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简述所知道的马克思的情况后,教师播放《马克思》短片录音剪辑。
2.抽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关于马克思的主要情况。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文体知识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2.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
(1)教师呈现一般悼词的基本结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各部分的内容。
(3)结合划分的层次,找出本课与基本结构的不同之处。
(4)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三)深入研读
1.体味准确、艺术性的语言
由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加以解说,其他同学补充和纠正。个别地方,教师可作点拨。如:文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马克思的去世带来了巨大损失?
2.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学生齐读课文,试着概括马克思给人类作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
3.体会作者情感
如何理解“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明确:“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无限痛惜的感情。
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明确:这句活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颂,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四)巩固提高
1.感受追悼会场面的庄严、沉重的氛围,进一步加深对悼词及其用途的理解。
(1)播放纪录片《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片头哀乐剪辑。让学生感受追悼会前的庄严、凝重的气氛。
(2)播放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总理致悼词片断。在缅怀一代伟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和追悼会的凝重气氛。
(五)小结作业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试着将《巴尔扎克葬词》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
![](https://assets.51tk.com/images/36912a4878a4aafd_img/4597d62ca6ba41ca.png)
1.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你对他又有哪些了解?
2.本节课你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他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意义与达尔文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伟大。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为无产阶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马克思还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
2.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语言,揣摩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是,领略文章情感美,感受马克思的崇高人格。为了突破我的教学重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为学生介绍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或者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多多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另外,我会通过层层递进问题的设置,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在问题探究和小组讨论中感受马克思的崇高人格以及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深厚的情感。通过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他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意义与达尔文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伟大。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为无产阶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马克思还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
2.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语言,揣摩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是,领略文章情感美,感受马克思的崇高人格。为了突破我的教学重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为学生介绍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或者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多多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另外,我会通过层层递进问题的设置,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在问题探究和小组讨论中感受马克思的崇高人格以及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深厚的情感。通过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更多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简述所知道的马克思的情况后,教师播放《马克思》短片录音剪辑。 2.抽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关于马克思的主要情况。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文体知识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2.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 (1)教师呈现一般悼词的基本结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各部分的内容。 (3)结合划分的层次,找出本课与基本结构的不同之处。 (4)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三)深入研读 1.体味准确、艺术性的语言 由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加以解说,其他同学补充和纠正。个别地方,教师可作点拨。如:文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马克思的去世带来了巨大损失? 2.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学生齐读课文,试着概括马克思给人类作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 3.体会作者情感 如何理解“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明确:“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无限痛惜的感情。 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明确:这句活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颂,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四)巩固提高 1.感受追悼会场面的庄严、沉重的氛围,进一步加深对悼词及其用途的理解。 (1)播放纪录片《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片头哀乐剪辑。让学生感受追悼会前的庄严、凝重的气氛。 (2)播放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总理致悼词片断。在缅怀一代伟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和追悼会的凝重气氛。 (五)小结作业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试着将《巴尔扎克葬词》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 1.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你对他又有哪些了解? 2.本节课你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 相关考题
考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说明().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B、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C、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D、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
考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样两个发现”是指:()①物进化规律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③剩余价值规律④万有引力定律A、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④
考题
单选题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认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这句话的意思是指()A
剩余价值学说B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C
唯物历史主义观D
辩证唯物主义学说
考题
单选题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享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 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
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
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考题
单选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以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B
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C
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D
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的影响后树立高远的理想
考题
单选题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导入。(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享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A
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
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
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人、故事导人、多媒体导人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考题
单选题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样两个发现”是指:()①物进化规律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③剩余价值规律④万有引力定律A
②③B
①③C
①②D
②④
考题
单选题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恩格斯曾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有两大理论贡献。这两大理论贡献是( )。A
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和空想社会主义C
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考题
单选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B
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C
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D
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
考题
填空题汉代霍去病墓前的主题石雕是(),象征墓主人的战功业绩。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