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花灯戏


参考答案

更多 “花灯戏” 相关考题
考题 ()是在中国南部地区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小戏,有时用以统称各种小戏。其特点是演唱时有人帮腔,用花鼓、锣等乐器伴奏。 A.道情戏B.秧歌戏C.花鼓戏D.花灯戏

考题 民间小戏包括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等。()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花灯戏主要流传于中国东南地区,较重要的品种有四川灯戏、贵州花灯戏和云南花灯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给定资料(1).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定,从2009年5月1日起,发帖、写博、网游要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消息发布后,关于“网络实名制”到底是为了保护网络安全还是扼杀网络自由的争论此起彼伏。支持者认为“网络实名制”对净化网络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但反对者认为,在目前对言论者保护权益缺失的情况下,“网络实名制”将对网络监督造成打击,将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网络舆论监督氛围破坏,也不利于中央倡导的进一步拓展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有专家指出,杭州市的立法是对网络秩序规范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在目前的国情下,“网络实名制”推出的时机不恰当。杭州市共有互联网网站30多万个,市区户籍人口近70%的家庭接入了宽带,网民总数超过500万人。为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保护和管理,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并从5月1日起正式施行。网络管理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如实登记申请服务的用户基本情况、网络应用种类和范围以及身份证明,每月将用户登记情况及所分配的网络地址等有关情况报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同时还要“互联网接人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网络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管理条例同时要求“提供电子公告、网络游戏和其他即时通信服务的,要具有用户注册信息和发布信息审核功能,并如实登记向其申请开设上述服务的用户的有效身份证明。电子公告服务,是指在互联网上以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博客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行为。按照法规的规定,一旦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或者互联网上网服务提供单位等违反上述规定的,将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给予六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此外,对有散布谣言,人身攻击他人等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公安机关可以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可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这一系列的制度性设计都是为了“有效阻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制作、发布、传播含有危害国家安全,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教唆犯罪、传授犯罪方法等行为。”(2).杭州市实施“网络实名制”这项“新规”以来,社会各界纷纷表示质疑,有关“网络实名制”的争议不断。互联网信息服务商以及网民如何执行“新规”?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如今,记者打开杭州网、19楼等当地多个知名网站的论坛、博客板块发现,“新规”在这里仍处于“束之高阁”的状态。在杭州网的论坛里,记者点击注册后,显示如下提醒信息: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等等;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会员违反论坛规定触犯法律的,责任自负。阅读完毕后,只需要提供用户名、密码、电子邮箱等几个信息即可注册,全然没有身份证明的踪影。记者注册了一个账号,10秒钟左右搞定,随后就可以自由发帖了。多个当地网站论坛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所在的网站还没有要求注册用户必须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浙江在线的论坛客服人员称,真的实行恐怕要等待有关部门的具体通知。19楼的客服人员则表示,“这个事情我们是知道的,但是怎么操作还不是很清楚。”“准确核实网民信息,很难做到。”杭州当地一家网站的负责人表示,我们怎么核实,是让网民来我们网站当面验证,还是在注册时要求网民真实填写相关信息?目前还没有细化的规定。上海市信息法律协会副秘书长李立律师提出,法律规章贵在“明确”,明确的规定,才能让大家有明确的行为预期。而杭州这项“新规”,有不少概念诸如“恶意”“人身攻击”“谣言”“扰乱社会秩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能危害”等,并没有相对明细的界定,这些概念直接涉及处罚或处理的内容,如无明细的界定,就等于给相关行政部门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不符合现代法治约束政府权力的精神。还有专家指出,散布谣言、影射他人、人身攻击等条款,在实际操作时也有难度,比如部分失实的传言算不算谣言?如何保证执法部门的判断公允?判断“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要不要经过公开讨论和辩论?最终由哪个部门来裁定?关于“诽谤”的标准是什么?涉及官员丑闻、贪腐案件,也算个人隐私吗?如此等等。但也有人认为,杭州实施网络“新规”,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探索做法值得肯定。社会各界人士最为关注的是《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第19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电子公告、网络游戏和其他即时通信服务的,具有用户注册信息和发布信息审核功能,并如实登记向其申请开设上述服务的用户的有效身份证明。电子公告服务是指在互联网上以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博客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行为。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认为,随着网上交流方式的增多,网民、网吧数量快速增长,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必要制定地方性法规,以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维护(3).自2006年起,桂剧、黔剧、花灯戏等一个又一个地方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地方剧团演员仍坚守着舞台,在年华流逝中延续这些古老剧种的生命。随着人们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地方戏能不能从流行文化的冲击中突围,避免“走进博物馆”的命运?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期间,记者与来自南方各省、市、自治区基层剧团的团长座谈,他们在地方戏剧创新探索中的苦和乐令人动容;围绕传统戏剧的未来,他们的忧虑和思考发人深省。为挖掘地方戏的市场价值,不少地方剧团大力推动艺术、人才和机制方面的创新,探索开辟新的市场空间。(4)不少观众注意到,2009年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有一个不同于往届的特点:表现当代题材的剧目占了一半以上,例如讲述当代农村生活的黔剧《大学生村官》、反映汶川地震后年轻人思想和生活变化的湖北花鼓戏《生命童话》。除了用传统戏剧表现当代题材外,民族、现代等艺术元素渗透其中成了此次展演地方戏的另一大特色。云南花灯剧团前来参演的现代花灯剧《梭罗寨》讲述改革开放之初一个孤儿在乡亲们的关爱下靠勤劳致富,为报答养育之恩她提出乡亲们“电灯不要钱、碾米磨面不要钱、种子不要钱”;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三不要”规则依然存在。这台戏堪称艺术形式融合的典型,不仅有传统花灯剧的元素,还加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的联系。因为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因为举报一个事件,一些弱势的群体受到打击、受到迫害的事情。网络之所以形成舆论,恰恰是由一些弱势的群体作为主导来反映我们现在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当我们提出实行网络实名制的时候,他们就有一种顾虑,或者有一种忧虑,会不会带来一种阻碍言论自由的负面效应。这是网络实名制之所以引起争议的一个原因。祁述裕谈到,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目前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言论自由的体制和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我们的法律保障还是不到位的,我们的言论自由法律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祁述裕指出,不同的类型应该区别对待。比如商务交往,那是需要实行实名制的,因为有一个信用的问题。言论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实行实名制就要慎重。特别是目前我们的法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网络在我们中国主要是弱势群体传达诉求的渠道背景下,实行网络实名制要非常慎重。(5).为减少网上不良信息,促进网民对网络行为负责,从2009年6月28日起,韩国的35家主要网站将按照韩国信息通信部的规定,陆续实施网络实名制。按照这一规定,今后网民在韩国主要网站发布信息必须先接受身份验证。互联网蓬勃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也随之而来,并在网上传播。借鉴韩国渐进式推进网络实名制,或许能有效治理黄色信息、网络暴力、垃圾邮件等不健康的内容,更有效推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按照韩国信息通信部的计划,韩国最有影响的两大商业性门户网站DAUM和NAVER将率先执行这一规定。登录这两大网站的网民在输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并得到验证后,才能在网上发帖。其他主要网站也将在7月27日前实施这一规定,这是依据将于7月27日生效的《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而制订的。政府将对违规网站处以最高3000万韩元(约930韩元兑换1美元)的罚金。此前,韩国已要求网民在注册网上邮箱和聊天室用户名时必须使用实名,并进行身份证号码验证。此次推行网络实名制的35家网站是日均页面浏览量在30万以上的门户网站和日均页面浏览量在20万以上的媒体网站。为便于网络运营商和网民适应这一新规定,并有效保护网络信息发布者的隐私,韩国信息通信部允许网民在通过身份验证后,用代号等替代自己的真实姓名在网上发布信息。同时,信息通信部还计划在网上发放宣传手册,指导网民进行身份验证。此外,韩国信息通信部将通过伦理委员会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韩国信息通信部计划建立网络名誉纠纷调解部,专门处理网络名誉侵权行为。另外,对于17岁以下没有身份证的青少年,网站在获取青少年详细信息后,会通过向手机发送密码的方式确认使用者身份。由于韩国手机在销售时必须有身份证明,因此,网络管理部门在需要时可以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追查上网者的真实身份,对未成年者加强管理,提供保护。韩国是全球首个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目前韩国已通过立法、监督等措施,对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博客乃至网络视频实行实名制。这项措施于2002年由当时的执政党提出之后,曾引发激烈争议,不少韩国民众担心此举会泄露个人隐私、限制言论自由。不过经过数年的实践操作并不断完善,韩国民众已经普遍接受网络实名制。眼下,这一制度在韩国已经不再是什么争议性的话题。网络实名制的实行,对企图通过网络从事不法活动的人来说是一种威慑。特别是那些不适宜青少年浏览的网站,由于规定使用者浏览前必须填写准确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网站与未成年人隔离,也让那些在网上发布有害信息的网民三思而行。网络实名制是韩国网络管理最大的特点,成为网络安全的基础。从韩国先期网络实名制的一些措施来看,网络实名制在韩国社会树立了网络世界也存在伦理法制社会意识的观念,为保护网民权益,规范网民行为,预防和查处网上犯罪奠定了基础。网络实名制还促进了韩国网上银行、网络消费等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资金进入网络产业,带动韩国网络产业不断升级,提升了网络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由于韩国政府要求运营商对个人信息提供严格保护,因此实名制得到了韩国公众的认可。(6).2009年3月11日,参加全国两会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列席台湾代表团分组讨论时透露,最高检将在全国范围内对牢头狱霸进行严打,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这条消息被公众普遍认为是这次两会对“网络监督”最直接的赞扬和肯定。相信每一个关注社会焦点的公众都知道,有关对牢头狱霸的严打起源于云南那场轰动一时的“躲猫猫”事件,正是由于网络的介入,从而使真相在较短的时间内大白于天下。有媒体曾宣称:这是本年度公众网络监督的又一次胜利。说起网络监督,或许大家有点陌生,如果说起2008年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周老虎”、“杨丽娟”、“林嘉祥”和“天价香烟周久耕”等一连串事件,估计每一个人都会如数家珍,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而这些起于现实,兴于网络的轰动事件,无不预示着网络巨大推力影响现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且每月以8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毋庸置疑,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网民总量的裂变式攀升,使得处在技术顶端的网络世界的自由联通,滋生出了各种网络文化现象,除了常规的诸多公共信箱的版块之外,如博客,论坛,QQ、MSN等互动式的交流平台和个人私密空间成为众网友的新宠,特别是网友们在虚拟空间,利用现代技术对相关当事人进行的“人肉搜索”,让诸多通常情况下无法见诸阳光的东西在另一个空间完全展示出来,正成为正常的各种监督之外最先进、最见效、门槛最低的新型监督模式。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对“网络监督”这样评价:网络监督的兴起,本身就是公众民主意识增强的体现;而网络又为公众行使知情、表达、参与、监督四大民主权利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7).2009年5月7日晚8时许,年仅25岁的浙大毕业生谭卓在杭州市区穿越斑马线时,被一辆疑似改装的三菱跑车撞死。在这起事故中,“富二代”的头衔、同伴“抽烟打闹”的嚣张举动惹得网民群情激愤。一时间,网络搜索如洪水般蔓延开来,就在网民为网络民主自喜之时,网络人肉搜索在事发第五天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衢州新闻网发布新闻,胡斌的母亲陆某,已经查证,并不是衢州的政协委员,移动老总。只是同名同姓,张冠李戴。而被传是胡斌的母亲的那个陆红英是衢州本地人,衢州市政协委员。她的儿子年仅15周岁,正在衢州本地读初中。对于网友人肉搜索她的相关信息并胡乱指责,陆红英既气愤又无奈。“这事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给我的员工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让我担心的是,我的孩子也知道了这件事,我现在怕他的身心健康受到负面的影响。”网友搜索到的另一个陆红英,是杭州某一家网络公司的老总。这家网络公司也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肇事车主陆红英与本公司法人代表陆红英同名导致网上散布了很多我公司的信息,因此招至大量被不实信息误导的网友在本站留言及谩骂,对本公司及法人代表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慎重申明:我们也对死者惋惜,对肇事者愤慨,但我公司法人代表绝非肇事车车主(肇事车是登记在其母名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到了该反思的时候,而“网络暴力”更是不刹不足以正社会风气。人肉搜索并不是“原罪”,但其威力依旧令人生畏。姑且不谈反网络暴力的“中国网络搜索第一案”,几乎在杭州飙车案的同一时间,一场上万网民参与的搜索之战正在四川南充打响。因为堵车造成纠纷,一名驾车女子扇了路边摆摊的大爷耳光。不久后,该女子不堪承受住址、工作单位甚至“三围”统统曝光的压力,来到嘉陵江边几欲轻生。这险些就是一条生命的代价,无选择性的曝光令人肉搜索的光环渐渐褪去。的确,作为网络产物,人肉搜索继承了网络与生俱来的盲目性和非理性。曝光个人隐私,人身攻击,甚至沦为打击报复异己的工具,种种藏匿于虚拟世界之后的复杂表情,使得网络搜索已经从最初为弱势群体代言的正义之举,逐渐沦为一部分人的暴政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高达95%的网友对其表示支持,在网络这个不透明的温床里,一种“人人参与,却又人人无责”的侥幸心态日渐凸显。(8).“网络通缉令”的前身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人肉搜索”,它不提倡用计算机数据库,而是充分发挥网民的参与度。这个网经常有人发帖提问,并用“猫扑”网上的虚拟货币(“猫皮”)来奖励提供信息者。网友看到帖子后就会去寻找线索,然后把找到的答案回帖邀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机制”。随后,这种搜索在网上流行,奖励也变为现金或实物。成千上万个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够收获关于一个人的一切信息,“赏金猎人”成为一个新兴职业。中国民间黑客组织“中国鹰派联盟”负责人万涛认为,在网上,没有人可以保守秘密,当成千上万的网民对一个人抓住不放时,他很快会被“剥光衣服”,无所遁形。网民把这样的群体暴力当作集体狂欢,当事人却饱受长期的精神伤害。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委员会执行委员北京市律协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德成律师说,做出不实陈述影响他人的社会评价,就是侵犯名誉权;陈述的是事实,如果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就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此外,“媒体审判”曾经在欧美惹出过极大祸害,因而被严格禁止;目前所谓的“网络审判”也应该引起重视,网络舆论应有自身的底线。有网友这样总结“网络暴力”: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专家指出,这种网络失范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应尽快着手整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面对网络舆论,应该主动应对,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加强对提供“人肉搜索”的网站、“赏金猎人”、跟帖邀功者以及信息数据处理者的管理,要制定明确的制度、规则、技术手段以及尽职尽责的管理人员,保证信息的“非暴力性”。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院长许传玺教授说,应该提倡网络实名制。2009年6月28日,韩国35家主要网站开始陆续实施网络实名制,登录这些网站的用户在输入个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并得到验证后,方可发帖。从长远来看,对论坛、博客施行实名制,一方面保护了网民在网上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另外一方面也让网民知道,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然人,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凤翔说,应推进个人数据立法,使蓄意中伤、恶意诽谤、无事生非之流承担起必要的责任。网络发展到今天,个人数据主体应该享有什么权利,个人数据收集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则,迫切需要立法来规范并加以完善。当司法还未能及时介入时,以网站为主的传媒业内人士,应该有起码的底线意识:保护涉案人员的个人信息、避免直接评价谁对谁错、平抚公众的无谓愤怒、引导多角度的信息解读。作答要求给定资料1~3中,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定,从2009年5月1日起,发帖、写博、网游要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消息发布后,引发的争论此起彼伏。请说明双方争论的焦点何在?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

考题 给定资料(1).自2006年起,桂剧、黔剧、花灯戏等一个又一个地方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地方剧团演员仍坚守着舞台,在年华流逝中延续这些古老剧种的生命。随着人们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地方戏能不能从流行文化的冲击中突围,避免“走进博物馆”的命运?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期间,记者与来自南方各省、市、自治区基层剧团的团长座谈,他们在地方戏剧创新探索中的苦和乐令人动容;围绕传统戏剧的未来,他们的忧虑和思考发人深省。为挖掘地方戏的市场价值,不少地方剧团大力推动艺术、人才和机制方面的创新,探索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不少观众注意到,2009年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有一个不同于往届的特点:表现当代题材的剧目占了一半以上,例如讲述当代农村生活的黔剧《大学生村官》、反映汶川地震后年轻人思想和生活变化的湖北花鼓戏《生命童话》。除了用传统戏剧表现当代题材外,民族、现代等艺术元素渗透其中成了此次展演地方戏的另一大特色。云南花灯剧团前来参演的现代花灯剧《梭罗寨》讲述改革开放之初一个孤儿在乡亲们的关爱下靠勤劳致富,为报答养育之恩她提出乡亲们“电灯不要钱、碾米磨面不要钱、种子不要钱”;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三不要”规则依然存在。这台戏堪称艺术形式融合的典型,不仅有传统花灯剧的元素,还加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及现代舞、歌剧、话剧等形态。云南花灯剧团团长孙晋昆说:“如果一个戏只有老年人爱看,它岂不成了‘夕阳艺术’?我们在传统戏剧中嫁接现代手法和多种艺术元素,归根结底是为了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他坦承,目前的效果还说不上非常明显,在戏剧界还引发了争议,一些中老年观众甚至发出“这还是花灯戏吗”的疑问,但年轻观众的反馈令人鼓舞,他们表示乐意接受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戏剧。同样由该剧团演出的《云岭华灯》则在保留花灯歌舞形态基础上淡化了情节性,突破传统花灯剧的结构,采取具有现代感的跳跃式结构。孙晋昆说:“过去观众喜欢看有头有尾的线性故事,现在喜欢看跳跃式的、纯审美式的表演。”这个剧目已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四年来已演出近六百场,曾远赴瑞士、美国演出,近期还有望赴香港演出。(2).在从事艺术创新的同时,曾经深受人才断层与人才流失困扰的地方剧团也在积极探索人才创新。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院长吴培义欣喜地说:“在我们这里,‘90后’演员已经亮相舞台担纲主力。”“剧院在十几年前就在考虑培养接班人了,但是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是缺生源,社会发展道路多了,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来学戏。”他说,“学钢琴、长笛、小提琴,见效快,有名有利。而戏曲一方面对形象、身段、嗓音、综合表现力等要求极高,另一方面社会认知度正在逐年降低。”1995年,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第一次招生,发通知,做宣传,在电视广播上大造声势,结果只有不到10人报名,接下来连续三年都招不到人。吴培义说:“我们反复研究,想到一条特别的路子,即与综合大学联合培养,而不走传统的艺校路子。学生毕业后拿的是普通高校文凭,而不是艺校文凭。”首批定向招生的40多名学生2001年进校,中途有20人因吃不了苦或违纪被淘汰,20多人品学兼优,2005年毕业后进入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现已成为重点剧目《生命童话》的主力演员。他们在校时不仅接受戏曲基本功训练,还学习舞蹈、音乐、文化、英语、自然与人文科学等课程,素质相对全面,受到各界高度评价。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充分肯定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的人才培养方式,认为其探索为解决戏剧人才断层和单一培养模式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3).地方剧团还纷纷创新机制,开拓市场。一位剧团负责人说:“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地方戏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真空’。我们以前老是怕市场,对市场没有信心,因此光找各种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要不得。要走出去、走得稳,就必须转变运作机制,借鉴其他行业、领域的成功做法。”云南花灯剧团团长孙晋昆说:“五年前,我们专门成立了‘市场策划营销经营部’,它的任务是完成150场演出指标,完成之后即可享受相应待遇。这个部门的一部分人员是团里的演职人员,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广告公司、演艺集团,以聘用的方式发挥他们的作用,效果很好。”(4).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已经约有一半的地方戏剧消亡。在全国,几乎每年都有剧团解散,而这些团的解散往往意味着剧种的衰落,如杭州的杭剧、湖州的湖剧等,都已经消亡。贵州黔剧团被喻为“天下第一团”,就是因为它目前已成为孕育黔剧的唯一母体。剧团党组书记董燕丽说:“来杭州演出前,团里已退休的老同志都不遗余力、不计报酬地帮助创作、排演新戏《大学生村官》,就是出于对黔剧的感情,这些老演员说,如果不这样卖力干;黔剧的发展很快就会停步,甚至会消亡。”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抢救下,一些剧种正在逐步恢复,例如甬剧、瓯剧、姚剧、绍剧、调腔等。接受采访的地方剧团负责人对政府近几年来的支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对地方剧团的生存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前些年,在政府引导和帮助下,地方戏剧界不遗余力地改革与创新,既包括艺术本体的改革,也包括剧团人事、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海南省琼剧院院长陈军说:“社会文化其他领域推进的制度变革,在地方戏剧界同样风生水起,比如耳熟能详的干部‘海选’、考核上岗、多劳多得、拉开收入档次等等。”据他们讲述,不少地方剧团的经营出现了明显好转的迹象,演出场次多了,有的剧团一年演出300场,相当于“每天都有戏”;过去团里日子紧的时候甚至发不出演职人员的工资,现在不仅“发得出”,有时也能“发得多”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高了,为戏剧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贵州省黔剧团团长朱宏、云南省花灯剧团团长孙晋昆告诉记者,每次到基层演出,场场爆满,“房顶上、树上都有人”,作为地方戏曲界人士,他们从这个现象中获得了莫大的信心与激励。几位剧团团长谈到,走市场是戏剧发展必由之路,地方戏曲界对此已形成共识,并且越来越有紧迫感。此前境况不太乐观的地方剧团.已经被“扶上了马”,如果“再送一程”,就好比打上一针“强心剂”,在市场中的生存发展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地方剧团特别渴望政府在制度创新层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制度创新比拨款、送演出票更有用”。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并见效,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支持引导。院长吴培义介绍,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剧院签订协议,武汉市有关部门也对剧院人才培养给予全程指导,给定向培养的青年演员吃了颗“定心丸”,增强了地方剧团对人才的吸引力。令人欣喜的是,广西、海南、云南等不少地方还创造性地在旅游、侨务工作和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发挥地方戏的作用。海南省琼剧院院长陈军说,海南打造“旅游大省”,我们戏剧界建议将琼剧列入发展旅游的规划,既有利于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又能增添海南旅游的文化魅力,这项建议已经被采纳。在广西桂剧团,还建立了“国家级广西桂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并有专门的“传承经费”用于保护、传承地方剧种。团长龙倩介绍说,一个是静态基地,主要是文字、历史图片、戏服等物品,2008年文化部“非遗”保护专家来调研时,惊讶于我们保存了200多个剧本;另一个是动态基地,主要包括演出剧目、保留下来的折子戏以及影楼阁。接受采访的基层剧团团长还谈到,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对有些濒危剧种,是否可考虑采取日本对能剧那样的保护性措施?他们还呼吁,对市场化的理解应更全面一些,不将市场化简单等同于票房收入,在地方戏走市场的过程中力求避免“泛市场化”、“泛娱乐化”倾向,同时夯实地方戏剧的群众基础,充分挖掘市场价值,促进地方剧团尽快走出政府“襁褓”、走进市场“摇篮”。(5).2009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各地日前已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纪念活动,从表彰授牌、文化论坛到遗产展演,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但在共迎遗产日的同时,一个问题又再次拷问着我们,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延续中华文脉?高尔基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不仅有延续千年的文物遗产,还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皮影戏、二人转、泥人张、杨柳青年画……正是这些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存在,中华文明才能代代相传,连绵不绝。但现实是,人们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物品的发掘与保护中,却忽视了对这些“活人”的关。怀。于是,资金短缺、后继无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困境:“辽南皮影”传人张永夫病倒在床后,曾被迫先后两次出让大批皮影,去世后还留下两万多的债务,收藏多年的3000多件珍稀清代“影人”一度面临散失危险;“东北二人转”5个国家级传承人之一的李秀媛作古后,观众耳熟能详的60多部二人转剧目也随之入土,只留下视频3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市场价值,把传统的“文化瑰宝”推向市场,或许是解决艺人尴尬处境的一个突破口。辽宁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皮影艺术,解决艺人的生存困境,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凌源皮影保护与产业开发规划》、《凌源培养皮影戏曲艺术传承人奖励办法》等文件,有力推动了凌源皮影的传承,呆护和产业开发,涌现出了城乡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张佐飞皮影艺术工作室等皮影文化企业14家,演出班社13家,皮影从业人员2000多人,皮影产业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在最大限度保持该文化遗产本来面目的同时,适当融入时代因素,使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了新的发展。(6).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拍录看作是保护,事实上,这只是“博物馆式”的保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如所言,“如果政府越俎代庖,反客为主,取代了传承人,不但会影响到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使民俗变成‘官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活鱼”,保护方式主要是“养生”,而不是只保护“鱼干”。活鱼要在水中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活鱼”来说,民众就是“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不能唱“独角戏”,而是要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在活态传承中保护,“只有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护”。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应以法律、教育的方式尊重各族人民的文化,让各族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建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展览,开设剪纸、捏泥人及民间传说、民间舞蹈等文化遗产课程,机关、企业及社区可以利用展板,介绍文化遗产知识等等,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之水中畅快游弋,健康传承。(7).申遗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挖掘文化内涵,适当开发创新可以让民众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但如果突破一个限度,过度商业化,则将使文化遗产保护不堪重负乃至变味,而这种情况正在悄然上演:一些地方把文化遗产当“提款机”,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六省在争,一部《三字经》引起广东顺德和浙江宁波两地“争斗”,十几个城市同抢“梁祝故里”的传说;“原生态”在一些地方正被滥用,很多旅游表演为了迎合游客口味,不惜“大胆创新”,把原生态歌舞的表演方式和内容全变了,甚至加入了许多不健康内容……不可避免,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文化遗产开发中需要加入一定的商业元素,但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保护文化遗产还是传承民间艺术,其初衷都是为了让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特殊的生存、生长环境,如果被硬生生圈养在狭小的舞台里,仅供人们消遣娱乐,就将失去它的原生态性,而这将不是保护,而是割裂了文化的血脉。(8).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文化遗产就是中国文化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排他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和民间舆论一度出现激烈争议——事实上,尽管韩国端午祭是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但和中国的端午节在仪式和内容上已经很不一样了:在韩国成功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宫廷宗庙祭礼乐”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而在中国,这样的皇家祭祖仪典却早已中断。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促使中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提醒民众,文化并不是一个国家的特色产品。申遗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在于谁先谁后,最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申遗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让世界人民都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别”,无论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其他国家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或某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的文化交流,才能让世界共享中国千年文明的非凡魅力。(9).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2008年两会期间在和新华社记者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时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文化保护体系。现在有“文化遗产日”活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建立博物馆的保护方式。同时,冯骥才委员建议,应在法律保护上进一步健全。冯骥才说:“我国文物保护法是保护物质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屏障。虽然目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很大提升,但是还缺一个保护,就是法律保护。”冯骥才委员认为,如果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流失出去。比如少数民族服装,前些年就有很多西方人到贵州大量搜集以前流传下来的少数民族头盔和绣花衣服,法律上却没有限制出口的规定。齐鲁的古典家具非常有特点,而现在齐鲁大地已基本看不到这些家具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10).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开发的激进与遗产保护热的升温,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冲突性越来越明显,由旅游带来的“商业化”给文化遗产造成的损毁引起了世人较普遍的愤激,关于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关系的讨论和争议也越来越受关注。现实中,旅游一度以“文化遗产”的对立面显现。由此,出现两种声音:一是主张“双赢”“兼得”,倡导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二是旅游对遗产造成的破坏,令人怵目惊心,站在遗产保护角度,认为“旅游是文化的第一杀手”。第一种声音是为旅游开发摆脱困境寻求出路;第二种声音表达了对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毁灭的担忧,折射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定位上还存在着对立。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对立论”是否具有合理性?实际上,打破旅游与遗产“对立论”,确立“同一性”,是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基石。我们现在所说的旅游,即大众观光旅游,不是前工业社会的产物,而是现代的“生成”。在西方,旅游经历了资本主义扩张年代中的商业与休闲活动时期,成为“旅游工业”。以追逐利润为指向的“旅游工业”,破坏传统,破坏遗产在所不惜。然而,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大潮在全球兴起,人们开始理解,旅游的真正意义在文化而不在经济。以前,对“旅游”的定位出现过偏差。中国的旅游业是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新生物”。在汹涌澎湃的大潮中,一方面成了“造钱机器”,另一方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性也自然显现。尽管旅游和遗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二者都指向“现代化”。遗产既是传统的传承,又是现代的“生成”,它具有身份的双重性:一是再现传统文化的存留;二是作为现代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原材料,能够发展、利用、创新。而遗产旅游也具有双重身份性:一是文化性;二是产业性。遗产旅游植根于“文化”,产业开发必须保护文化之根。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维系生存的基本资源——文化遗产。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解决二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必须正确彻底地完整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商业性开发交织的环境中,流行所谓“原生态”的时髦话语。“原生态”的提法,在遗产自身的形态,可以理解为“土生土长、原汁原味”、自然生长、不被强加的文化意义。尽管“原生态”风靡传媒,但这一提法的准确严密性还是受到诸多质疑。不少研究者认为,“原生态”对应着的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忽略了文化的动态本质。在现实中,纯粹的“原真性”是不存在的,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文化遗产传承的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仍有价值的部分。我们要正视一种现象:打着文化遗产“原生态”旗号,行商业性活动之实。有的民族地区,由政府出面组织大规模的“旅游文化节”,名之为“原生态民族文化节”,广为宣传。旅游文化节是正当的,但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过度不当的包装进行展演,并且宣传为“原生态”,则是误导;把固定时间举行的民间节日,变为演出商业活动节目,这样的“原生态”必然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旅游开发需要“文化自觉”,文化遗产保护更需要“文化自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11).存在于文件里、展柜中、舞台上的“非遗”是死的,可以保存却难以传承。过度依赖政府、专家的干预,还可能会影响到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传统文化只有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中,鲜活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里,才能真正得到“活态、整体”的保护。端午节刚刚过去。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把它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自然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可热热闹闹的假期过了,我们却不免有些怅然:除了吃喝旅游,我们自觉地传承下来、身体力行的传统习俗实在少得可怜。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各地大同小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女儿回娘家、佩香囊等等。端午节还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在今日新型流感来袭之际,这样的传统显得尤为可贵。遗憾的是,这些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性的优良传统早已渐渐淡出了不少人的现代生活。如今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恐怕只知道粽子与龙舟了。且那粽子已不是自己亲手包的,打开从商店买来的真空包装袋,不再有童年记忆中扑鼻的清香;而生龙活虎的赛龙舟更是听说的多、见过的少,亲身参与过的恐怕就更少了。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近些年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持续高涨,相应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传统节日本身就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有些传统节日更是“非遗”申请的候选对象。遗憾的是,对多数人而言,我们只是在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中捡回了一些关于饮食习俗的皮毛。有人说,我们“申遗”就是为了保存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话不错,但是不够。殊不知,把民间文化移出其孕育发展的环境,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来保护,其实更是一种伤害。还有人说,很多地方不是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吗?的确,端午节期间,有的地方搞龙舟比赛,有的地方搞文艺演出,但比赛也好,演出也罢,虽然热闹但生活气息不足,人们更多的是作为看客而非参与者、实践者。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要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光靠政府发津贴、专家搞研究,或是恢复一些大张旗鼓、热闹华丽的仪式,未必能收获很好的效果。存在于文件里、展柜中、舞台上的“非遗”是死的,可以保存却难以传承。过度依赖政府、专家的干预,还可能会影响到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政府可以创造氛围,制定有利于扶植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专家学者在传统文化研究、倡导中的工作不可或缺,他们在“非遗”的选定、申报、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更不可替代;但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真正的主力,应该是也必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保存“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活在民间,活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激发公众的文化主人翁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走出“政府喊、专家干、百姓看”的局面,实乃当务之急。日前,有文化部官员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从静态、单项保护,进入到了活态、整体保护的新阶段。事实上,传统文化只有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中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里,才能真正得到“活态、整体”的保护。其实做起来并不一定很难——春节,亲手写一副春联或是剪几张窗花;元宵节,让孩子们提着灯笼追逐;端午节,一家人在一起学着动手包包粽子;重阳节,陪老人登高望远……只有公众自觉自愿地身体力行、用心体会,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传统,才能以生动鲜活的形态代代传承下去。作答要求用不超过250字的篇幅,概述给定资料提供的信息。要求:概括准确,表述简洁。

考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问答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2).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给定资料(1).自2006年起,桂剧、黔剧、花灯戏等一个又一个地方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地方剧团演员仍坚守着舞台,在年华流逝中延续这些古老剧种的生命。随着人们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地方戏能不能从流行文化的冲击中突围,避免“走进博物馆”的命运?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期间,记者与来自南方各省、市、自治区基层剧团的团长座谈,他们在地方戏剧创新探索中的苦和乐令人动容;围绕传统戏剧的未来,他们的忧虑和思考发人深省。为挖掘地方戏的市场价值,不少地方剧团大力推动艺术、人才和机制方面的创新,探索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不少观众注意到,2009年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有一个不同于往届的特点:表现当代题材的剧目占了一半以上,例如讲述当代农村生活的黔剧《大学生村官》、反映汶川地震后年轻人思想和生活变化的湖北花鼓戏《生命童话》。除了用传统戏剧表现当代题材外,民族、现代等艺术元素渗透其中成了此次展演地方戏的另一大特色。云南花灯剧团前来参演的现代花灯剧《梭罗寨》讲述改革开放之初一个孤儿在乡亲们的关爱下靠勤劳致富,为报答养育之恩她提出乡亲们“电灯不要钱、碾米磨面不要钱、种子不要钱”;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三不要”规则依然存在。这台戏堪称艺术形式融合的典型,不仅有传统花灯剧的元素,还加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及现代舞、歌剧、话剧等形态。云南花灯剧团团长孙晋昆说:“如果一个戏只有老年人爱看,它岂不成了‘夕阳艺术’?我们在传统戏剧中嫁接现代手法和多种艺术元素,归根结底是为了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他坦承,目前的效果还说不上非常明显,在戏剧界还引发了争议,一些中老年观众甚至发出“这还是花灯戏吗”的疑问,但年轻观众的反馈令人鼓舞,他们表示乐意接受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戏剧。同样由该剧团演出的《云岭华灯》则在保留花灯歌舞形态基础上淡化了情节性,突破传统花灯剧的结构,采取具有现代感的跳跃式结构。孙晋昆说:“过去观众喜欢看有头有尾的线性故事,现在喜欢看跳跃式的、纯审美式的表演。”这个剧目已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四年来已演出近六百场,曾远赴瑞士、美国演出,近期还有望赴香港演出。(2).为支持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海南落笔洞投资有限公司于2010年5月13日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500万元人民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对此高度评价:“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主动承担起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责任,这必将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捐赠签字仪式于5月13日下午在文化部举行,落笔洞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陆丹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现场签署了捐赠协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陆琼向落笔洞投资有限公司颁发了国家文物局的感谢状。铭泰投资发展集团总裁王兴贵、国家文物局人事司副司长周明、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吴东风等出席会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志军主持仪式。据悉,落笔洞遗址是目前已知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南端的一处史前文化洞穴遗存,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把海南孤岛的人类活动历史从几千年以前推到一万年以前,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它记载了一万年前海南远古先民在亘古蛮荒时代惊心动魄的历史一页。落笔洞在一座奇特独秀的小山峰之下,为天然石灰岩溶洞,洞的中央有两根钟乳垂吊,形如巨笔悬空,传说古时笔尖水滴不断,人若能手接此水,便会才思敏捷、文如泉涌、挥笔成章。洞底地上数块平面大石形似砚台,传说此乃“神仙”所用的笔砚,“落笔洞”也由此得名。(3).地方剧团还纷纷创新机制,开拓市场。一位剧团负责人说:“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地方戏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真空’。我们以前老是怕市场,对市场没有信心,因此光找各种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要不得。要走出去、走得稳,就必须转变运作机制,借鉴其他行业、领域的成功做法。”云南花灯剧团团长孙晋昆说:“五年前,我们专门成立了‘市场策划营销经营部’,它的任务是完成150场演出指标,完成之后即可享受相应待遇。这个部门的一部分人员是团里的演职人员,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广告公司、演艺集团,以聘用的方式发挥他们的作用,效果很好。”(4).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已经约有一半的地方戏剧消亡。在全国,几乎每年都有剧团解散,而这些团的解散往往意味着剧种的衰落,如杭州的杭剧、湖州的湖剧等,都已经消亡。贵州黔剧团被喻为“天下第一团”,就是因为它目前已成为孕育黔剧的唯一母体。剧团党组书记董燕丽说:“来杭州演出前,团里已退休的老同志都不遗余力、不计报酬地帮助创作、排演新戏《大学生村官》,就是出于对黔剧的感情,这些老演员说,如果不这样卖力干,黔剧的发展很快就会停步,甚至会消亡。”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抢救下,一些剧种正在逐步恢复,例如甬剧、瓯剧、姚剧、绍剧、调腔等。接受采访的地方剧团负责人对政府近几年来的支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对地方剧团的生存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前些年,在政府引导和帮助下,地方戏剧界不遗余力地改革与创新,既包括艺术本体的改革,也包括剧团人事、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海南省琼剧院院长陈军说:“社会文化其他领域推进的制度变革,在地方戏剧界同样风生水起,比如耳熟能详的干部‘海选’、考核上岗、多劳多得、拉开收入档次等等。”据他们讲述,不少地方剧团的经营出现了明显好转的迹象,演出场次多了,有的剧团一年演出300场,相当于“每天都有戏”;过去团里日子紧的时候甚至发不出演职人员的工资,现在不仅“发得出”,有时也能“发得多”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高了,为戏剧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贵州省黔剧团团长朱宏、云南省花灯剧团团长孙晋昆告诉记者,每次到基层演出,场场爆满,“房顶上、树上都有人”,作为地方戏曲界人士,他们从这个现象中获得了莫大的信心与激励。几位剧团团长谈到,走市场是戏剧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戏曲界对此已形成共识,并且越来越有紧迫感。此前境况不太乐观的地方剧团已经被“扶上了马”,如果“再送一程”,就好比打上一针“强心剂”,在市场中的生存发展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地方剧团特别渴望政府在制度创新层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制度创新比拨款、送演出票更有用”。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并见效,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支持引导。院长吴培义介绍,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剧院签订协议,武汉市有关部门也对剧院人才培养给予全程指导,给定向培养的青年演员吃了颗“定心丸”,增强了地方剧团对人才的吸引力。令人欣喜的是,广西、海南、云南等不少地方还创造性地在旅游、侨务工作和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发挥地方戏的作用。海南省琼剧院院长陈军说,海南打造“旅游大省”,我们戏剧界建议将琼剧列入发展旅游的规划,既有利于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又能增添海南旅游的文化魅力,这项建议已经被采纳。在广西桂剧团,还建立了“国家级广西桂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并有专门的“传承经费”用于保护、传承地方剧种。团长龙倩介绍说,一个是静态基地,主要是文字、历史图片、戏服等物品,2008年文化部“非遗”保护专家来调研时,惊讶于我们保存了200多个剧本;另一个是动态基地,主要包括演出剧目、保留下来的折子戏以及影楼阁。接受采访的基层剧团团长还谈到,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对有些濒危剧种,是否可考虑采取日本对能剧那样的保护性措施?他们还呼吁,对市场化的理解应更全面一些,不将市场化简单等同于票房收入,在地方戏走市场的过程中力求避免“泛市场化”、“泛娱乐化”倾向,同时夯实地方戏剧的群众基础,充分挖掘市场价值,促进地方剧团尽快走出政府“襁褓”、走进市场“摇篮”。(5).2009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各地日前已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纪念活动,从表彰授牌、文化论坛到遗产展演,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但在共迎遗产日的同时,一个问题又再次拷问着我们,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延续中华文脉?高尔基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不仅有延续千年的文物遗产,还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皮影戏、二人转、泥人张、杨柳青年画……正是这些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存在,中华文明才能代代相传,连绵不绝。但现实是,人们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物品的发掘与保护中,却忽视了对这些“活人”的关怀。于是,资金短缺、后继无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困境:“辽南皮影”传人张永夫病倒在床后,曾被迫先后两次出让大批皮影,去世后还留下两万多的债务,收藏多年的3000多件珍稀清代“影人”一度面临散失危险;“东北二人转”5个国家级传承人之一的李秀媛作古后,观众耳熟能详的60多部二人转剧目也随之人土,只留下视频3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市场价值,把传统的“文化瑰宝”推向市场,或许是解决艺人尴尬处境的一个突破口。辽宁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皮影艺术,解决艺人的生存困境,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凌源皮影保护与产业开发规划》、《凌源培养皮影戏曲艺术传承人奖励办法》等文件,有力推动了凌源皮影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开发,涌现出了城乡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张佐飞皮影艺术工作室等皮影文化企业14家,演出班社13家,皮影从业人员2000多人,皮影产业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在最大限度保持该文化遗产本来面目的同时,适当融入时代因素,使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了新的发展。(6).北川、玉树地震发生后,人们在关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也关注着当地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中国民协等单位为此积极行动起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由民进中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从北川到玉树”紧急抢救地震灾区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展示了《羌学文库》与《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两项重大文化遗产抢救成果,并将其分别捐赠给北川和玉树。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民协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多次深入震区实地考察,并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9年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又推出《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分《神话传说卷》《民间故事卷》《史诗长诗卷》《民间歌谣卷》四大部分,大部分作品属首次公开发表。紧接着,《羌学文库》编纂出版工作启动,首次集中了国内最强大的专家学者队伍,对羌族聚居地历史文化遗存及地方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搜集和整理研究。《羌学文库》是目前出版规模最大、内容最齐整的羌族语言文化集成。玉树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中国民协就推出了《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这是京、青两地藏学学者和唐卡艺术研究专家在对青海安多地区的热贡及康巴地区的玉树经过大规模调查后,完整地记录了不同村子的陶器、雕塑、绘画等文化艺术,是首次对藏娘唐卡艺术进行的全面调查和抢救性记录成果。与会专家指出,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既能从宏观上考虑保护本地区文化空间的地域特色,还要从微观上关注各村落特色民间工艺的发展利用及技艺传承模式,关注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及传承人的生存、发展,探索地震灾后文化重建的有效途径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系等课题。(7).申遗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挖掘文化内涵,适当开发创新可以让民众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但如果突破一个限度,过度商业化,则将使文化遗产保护不堪重负乃至变味,而这种情况正在悄然上演:一些地方把文化遗产当“提款机”,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六省在争,一部《三字经》引起广东顺德和浙江宁波两地“争斗”,十几个城市同抢“梁祝故里”的传说;“原生态”在一些地方正被滥用,很多旅游表演为了迎合游客口味,不惜“大胆创新”,把原生态歌舞的表演方式和内容全变了,甚至加入了许多不健康内容……不可避免,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文化遗产开发中需要加入一定的商业元素,但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保护文化遗产还是传承民间艺术,其初衷都是为了让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特殊的生存、生长环境,如果被硬生生圈养在狭小的舞台里,仅供人们消遣娱乐,就将失去它的原生态性,而这将不是保护,而是割裂了文化的血脉。(8).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文化遗产就是中国文化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排他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和民间舆论一度出现激烈争议-事实上,尽管韩国端午祭是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但和中国的端午节在仪式和内容上已经很不一样了:在韩国成功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宫廷宗庙祭礼乐”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而在中国,这样的皇家祭祖仪典却早已中断。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促使中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提醒民众,文化并不是一个国家的特色产品。申遗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在于谁先谁后,最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申遗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让世界人民都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别”,无论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其他国家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或某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的文化交流,才能让世界共享中国千年文明的非凡魅力。(9).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2008年两会期间在和新华社记者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时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文化保护体系。现在有“文化遗产日”活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建立博物馆的保护方式。同时,冯骥才委员建议,应在法律保护上进一步健全。冯骥才说:“我国文物保护法是保护物质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屏障。虽然目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很大提升,但是还缺一个保护,就是法律保护。”冯骥才委员认为,如果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流失出去。比如少数民族服装,前些年就有很多西方人到贵州大量搜集以前流传下来的少数民族头盔和绣花衣服,法律上却没有限制出口的规定。齐鲁的古典家具非常有特点,而现在齐鲁大地已基本看不到这些家具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10).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开发的激进与遗产保护热的升温,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冲突性越来越明显,由旅游带来的“商业化”给文化遗产造成的损毁引起了世人较普遍的愤激,关于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关系的讨论和争议也越来越受关注。现实中,旅游一度以“文化遗产”的对立面显现。由此,出现两种声音:一是主张“双赢”“兼得”,倡导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二是旅游对遗产造成的破坏,令人怵目惊心,站在遗产保护角度,认为“旅游是文化的第一杀手”。第一种声音是为旅游开发摆脱困境寻求出路;第二种声音表达了对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毁灭的担忧,折射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定位上还存在着对立。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对立论”是否具有合理性?实际上,打破旅游与遗产“对立论”,确立“同一性”,是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基石。我们现在所说的旅游,即大众观光旅游,不是前工业社会的产物,而是现代的“生成”。在西方,旅游经历了资本主义扩张年代中的商业与休闲活动时期,成为“旅游工业”。以追逐利润为指向的“旅游工业”,破坏传统,破坏遗产在所不惜。然而,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大潮在全球兴起,人们开始理解,旅游的真正意义在文化而不在经济。以前,对“旅游”的定位出现过偏差。中国的旅游业是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新生物”。在汹涌澎湃的大潮中,一方面成了“造钱机器”,另一方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性也自然显现。尽管旅游和遗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二者都指向“现代化”。遗产既是传统的传承,又是现代的“生成”,它具有身份的双重性:一是再现传统文化的存留;二是作为现代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原材料,能够发展、利用、创新。而遗产旅游也具有双重身份性:一是文化性;二是产业性。遗产旅游植根于“文化”,产业开发必须保护文化之根。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维系生存的基本资源-文化遗产。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解决二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必须正确彻底地完整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商业性开发交织的环境中,流行所谓“原生态”的时髦话语。“原生态”的提法,在遗产自身的形态,可以理解为“土生土长、原汁原味”、自然生长、不被强加的文化意义。尽管“原生态”风靡传媒,但这一提法的准确严密性还是受到诸多质疑。不少研究者认为,“原生态”对应着的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忽略了文化的动态本质。在现实中,纯粹的“原真性”是不存在的,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文化遗产传承的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仍有价值的部分。我们要正视一种现象:打着文化遗产“原生态”旗号,行商业性活动之实。有的民族地区,由政府出面组织大规模的“旅游文化节”,名之为“原生态民族文化节”,广为宣传。旅游文化节是正当的,但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过度不当的包装进行展演,并且宣传为“原生态”,则是误导;把固定时间举行的民间节日,变为演出商业活动节目,这样的“原生态”必然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任重而道远。旅游开发需要“文化自觉”,文化遗产保护更需要“文化自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11).存在于文件里、展柜中、舞台上的“非遗”是死的,可以保存却难以传承。过度依赖政府、专家的干预,还可能会影响到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传统文化只有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中,鲜活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里,才能真正得到“活态、整体”的保护。端午节刚刚过去。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把它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自然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可热热闹闹的假期过了,我们却不免有些怅然:除了吃喝旅游,我们自觉地传承下来、身体力行的传统习俗实在少得可怜。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各地大同小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女儿回娘家、佩香囊等等。端午节还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在今日新型流感来袭之际,这样的传统显得尤为可贵。遗憾的是,这些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性的优良传统早已渐渐淡出了不少人的现代生活。如今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恐怕只知道粽子与龙舟了。且那粽子已不是自己亲手包的,打开从商店买来的真空包装袋,不再有童年记忆中扑鼻的清香;而生龙活虎的赛龙舟更是听说的多、见过的少,亲身参与过的恐怕就更少了。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近些年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持续高涨,相应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传统节日本身就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有些传统节日更是“非遗”申请的候选对象。遗憾的是,对多数人而言,我们只是在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中捡回了一些关于饮食习俗的皮毛。有人说,我们“申遗”就是为了保存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话不错,但是不够。殊不知,把民间文化移出其孕育发展的环境,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来保护,其实更是一种伤害。还有人说,很多地方不是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吗?的确,端午节期间,有的地方搞龙舟比赛,有的地方搞文艺演出,但比赛也好,演出也罢,虽然热闹但生活气息不足,人们更多的是作为看客而非参与者、实践者。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要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光靠政府发津贴、专家搞研究,或是恢复一些大张旗鼓、热闹华丽的仪式,未必能收获很好的效果。政府可以创造氛围,制定有利于扶植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专家学者在传统文化研究、倡导中的工作不可或缺,他们在“非遗”的选定、申报、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更不可替代;但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真正的主力,应该是也必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保存“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活在民间,活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激发公众的文化主人翁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走出“政府喊、专家干、百姓看”的局面,实乃当务之急。日前,有文化部官员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从静态、单项保护,进入到了活态、整体保护的新阶段。事实上,传统文化只有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中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里,才能真正得到“活态、整体”的保护。其实做起来并不一定很难-春节,亲手写一副春联或是剪几张窗花;元宵节,让孩子们提着灯笼追逐;端午节,一家人在一起学着动手包包粽子;重阳节,陪老人登高望远……只有公众自觉自愿地身体力行、用心体会,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传统,才能以生动鲜活的形态代代传承下去。申论要求1.针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的方案。要求:方案合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考题 用演出特点区别戏曲种类不包括下列哪个特点()A.二人台B.跳戏C.采花戏D.花灯戏

考题 湖南最有影响的地方小戏是()A、采茶戏B、花灯戏C、花鼓戏D、秧歌戏

考题 花灯戏中尤其以都匀布依族花灯戏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灯戏最有名。

考题 民间小戏中,属于道具戏系统的有()。A、皮影戏B、秧歌戏C、花灯戏D、采茶戏

考题 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属于()系统。A、道情戏B、道具戏C、花灯戏D、采茶戏

考题 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由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等。A、越剧B、云南花灯戏C、湖南花鼓戏D、豫剧E、道情戏

考题 地戏、花灯戏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考题 用演出特点区别戏曲种类不包括下列哪个特点()A、二人台B、跳戏C、采花戏D、花灯戏

考题 多选题花灯戏主要流行在(  )等民族中。A布依族B土家族C仡佬族D苗族E瑶族

考题 单选题用演出特点区别戏曲种类不包括下列哪个特点()A 二人台B 跳戏C 采花戏D 花灯戏

考题 多选题古代巴渝舞不断发展演化并分化为()。A江南盾牌舞B僚人羽人舞C秀山花灯戏D川东踢踏舞E铜梁龙灯

考题 单选题湖南最有影响的地方小戏是()A 采茶戏B 花灯戏C 花鼓戏D 秧歌戏

考题 单选题贵州乌蒙山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胞在演出(  )时,要举行“扫火星”活动。A 地戏B 花灯戏C 撮泰吉D 傩戏

考题 单选题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属于()系统。A 道情戏B 道具戏C 花灯戏D 采茶戏

考题 多选题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由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等。A越剧B云南花灯戏C湖南花鼓戏D豫剧E道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