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测定甲醇时,需要加入内标物是()

A.甲醇

B.叔戊醇

C.乙腈

D.乙醇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
更多 “测定甲醇时,需要加入内标物是()A.甲醇B.叔戊醇C.乙腈D.乙醇” 相关考题
考题 色谱上标准加入法和内标法的区别在于()。 A、不需要样品组分中没有的内标物B、每个样品都需要2次进样C、分析时间成倍增长D、要求严格精确进样体积

考题 准确称取样品0.200g,加入内标物0.200g,测得待测物A及内标物的峰面积分别为51830,86163.已知待测物及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80、1.00。计算组分A的百分含量。

考题 需要做含甲醇量测定的制剂是( )

考题 取服药后的比格犬血浆0.1mL,加入甲醇0.1mL,经涡旋、离心处理后,吸取上清液进行HPLC测定,加入甲醇的目的是( )。A.作为内标物 B.析出血浆中的药物 C.稀释血浆样品 D.去除内源性物质 E.沉淀血浆蛋白

考题 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中离子浓度时,通常采用的定量方法是( )。A.内标法 B.外标法 C.标准加入法 D.比较法

考题 内标法测定水中甲醇的含量,称取2.500g,加入内标物丙酮0.1200g,混匀后进样,得到甲醇峰面积120,丙酮峰面积250,则水中甲醇含量为()。已知甲醇f′=0.75,丙酮f′=0.87。A、11.60%B、8.62%C、2.67%D、1.99%

考题 气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的含量时,采用的内标物是正三十二烷。

考题 甲醇量检查法系以正丙醇为内标物。

考题 气相色谱分析,内标法定量中,选择的内标物时要求()。A、内标物是易挥发的B、内标物在样品中是不存在的C、内标物在检测器中灵敏度高D、内标物的峰与被定量的峰相近E、内标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大

考题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血铅,采用哪种办法可以清除基体的干扰()A、标准加入法B、标准加入法或加入基体改进法C、外标加入法D、内标法E、痕量测定法

考题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体酮含量时,采用内标法定量,其内标物为()A、水杨酸B、正三十二烷C、正己烷D、正丙醇E、己烯雌酚

考题 内标法定量时不需要所有组分都出峰,只需所测定的组分出峰,即可。()

考题 色谱分析测定中,当采用标准加入法定量时,最大的优点是()。A、进样量需要严格控制B、色谱操作条件需要严格控制C、测定结果的正确度最高D、不需要另外的标准物质作内标物,只需欲测组分的纯物质

考题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采用内标法定量时,应通过文献或测定得到()。A、内标物的绝对校正因子B、待测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C、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D、待测组分相对于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

考题 在测定IV值时,胶乳试样处理中为什么加入甲醇溶液?

考题 由于不同的实验室在测定同一药品残留溶剂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当测定结果处于合格不合格边缘时,以采用内标及标准加入法为准。

考题 测定丙烯腈中乙腈、丙酮、丙烯醛时,其内标物是()A、乙腈B、丙酮C、乙醇D、丙烯醛

考题 测定石油产品颜色时,若样品需要稀释,则将15份样品加入()份体积的稀释剂混合,测定混合物的颜色。

考题 GC.-MS方法测定水中多环芳烃时,应先把内标物加入到水样中再进行萃取。

考题 采用色谱内标法时,应该通过文献或者测定得到()。A、内标物的绝对校正因子B、待测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C、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D、内标物相对于待测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

考题 变色酸比色法测定空气中甲醇,在向比色管中加入硫酸时,要在冷却下沿管壁慢慢加入,以防溅失。

考题 判断题变色酸比色法测定空气中甲醇,在向比色管中加入硫酸时,要在冷却下沿管壁慢慢加入,以防溅失。A 对B 错

考题 填空题GB18583-2001中胶粘剂中苯测定时使用的溶剂是(),测定甲苯、二甲苯时使用的溶剂是(),测定TDI时使用的内标物是()。

考题 判断题GC-MS方法测定水中多环芳烃时,应先把内标物加入到水样中再进行萃取。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在气相色谱分析中,采用内标法定量时,应通过文献或测定得到()。A 内标物的绝对校正因子B 待测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C 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D 待测组分相对于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

考题 单选题测定蒸馏酒中甲醇含量时,加入高锰酸钾-磷酸的作用是()。A 将酒中甲醇氧化成甲醛B 将过量的高锰酸钾还原C 与酒中甲醇成色反应D 与酒中甲醛成色反应

考题 单选题气相色谱分析,内标法定量中,选择的内标物时要求A 内标物的峰与被定量的峰相近B 内标物是易挥发的C 内标物在检测器中灵敏度高D 内标物在样品中是不存在的E 内标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大

考题 单选题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血铅,采用哪种办法可以清除基体的干扰()A 标准加入法B 标准加入法或加入基体改进法C 外标加入法D 内标法E 痕量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