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根据分振幅薄膜干涉原理制成的精密仪器,其中补偿板G2的功能是用来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光程差进行同步补偿。


参考答案和解析
BCD
更多 “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根据分振幅薄膜干涉原理制成的精密仪器,其中补偿板G2的功能是用来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光程差进行同步补偿。” 相关考题
考题 激光测长仪和激光测振仪均以迈克尔逊干涉仪为基础,前者通过计算干涉条纹数的变化来测量长度,后者通过测定检测光与参照光的相位差所形成的干涉条纹数而测量振幅。()

考题 接触式干涉仪是根据迈克逊干涉系统设计出来的,是检定量块的标准仪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若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反射镜M2平移距离为0.3220mm时,测得某单色光的干涉条纹移过1024条,则该单色光的波长为( )m。A. B. C. D.

考题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支光路中,放入一片折射率为n的透明介质薄膜后,测出两束光的光程差的改变量为一个波长λ,则薄膜的厚度为()。

考题 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插入一块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薄片,插入这块薄片使这条光路的光程改变了()。

考题 在迈克尔逊实验中,迈克尔逊干涉仪第二个平玻璃片G2的作用是()。

考题 如果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M反射镜移动距离0.233mm,数得条纹移动792条,则光的波长为()nm

考题 观察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等倾圆环形条纹,当等效空气薄膜的厚度增大时,圆环形条纹()

考题 用波长为600nm的光观察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条纹,移动动镜使视场中移过100个条纹,则动镜移动的距离为()mm。

考题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介质片,放入后,两束光的光程差改变量为()

考题 迈克尔逊干涉仪中,G1、G2二板称什么板,作用如何?

考题 利用迈克耳逊干涉仪测距时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了10条,如果光源的波长为λ,则移动的距离为()。

考题 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中M1M2垂直的判据是(),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补偿板G2的作用是使两相干光()。

考题 在迈克耳逊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薄片,放入后,这条光路的光程改变了多少()?A、2(n-1)dB、2ndC、2(n-1)d+(1/2)λD、nd

考题 在以下干涉实验获得相干光的方法中,叙述正确的是()。A、杨氏双缝干涉采用的是分振幅法B、牛顿环干涉采用的是分波阵面法C、劈尖干涉采用的是分波阵面法D、迈克耳孙干涉仪中的等倾干涉采用的是分振幅法

考题 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支光路中,放入一片折射率为n的透明媒质薄膜后,测出两束光光程差的改变量为一个波长λ,则薄膜的厚度是()。A、λ/2B、λ/(2n)C、λ/nD、λ/[2(n-1)]

考题 VGSC是可调增益斜率补偿板,利用()调节M-Z干涉仪的两个臂的光程差,从而线性的调节光功率谱斜率。VGSC板的固有插损是(),斜率调节精度为()。

考题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一支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的透明膜片,今测得两束光光程差改变为一个波长λ,求介质膜的厚度.

考题 若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射迈克尔逊干涉仪,并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厚度为l、折射率为n的透明薄片.放入后,干涉仪两条光路之间的光程差改变量为()A、(n-1)lB、nlC、2nlD、2(n-1)l

考题 若用波长为的单色光照射迈克耳孙干涉仪,并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厚度为l、折射率为n的透明薄片。放入后,干涉仪两条光路之间的光程差改变量为()A、(n-1)lB、nlC、2nlD、2(n-1)l

考题 问答题迈克尔逊干涉仪中,G1、G2二板称什么板,作用如何?

考题 填空题用波长为600nm的光观察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条纹,移动动镜使视场中移过100个条纹,则动镜移动的距离为()mm。

考题 填空题观察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等倾圆环形条纹,当等效空气薄膜的厚度增大时,圆环形条纹()

考题 单选题在迈克耳逊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插入一块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薄片,插入这块薄片使这条光路的光程改变(  )。A (n-1)dB 2(n-1)dC ndD 2nd

考题 单选题在迈克耳逊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薄片,放入后,这条光路的光程改变了多少()?A 2(n-1)dB 2ndC 2(n-1)d+(1/2)λD nd

考题 填空题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介质片,放入后,两束光的光程差改变量为()

考题 填空题利用迈克耳逊干涉仪测距时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了10条,如果光源的波长为λ,则移动的距离为()。

考题 填空题如果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M反射镜移动距离0.233mm,数得条纹移动792条,则光的波长为()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