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李老师把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三个组,对每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强化,第一组用口头表扬,第二组用金钱奖励,第三组用加分。在这一研究中,自变量是 (选择填写:数字变量;类别变量)(只填写文字,加标点等系统会误判)


参考答案和解析
类别变量
更多 “李老师把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三个组,对每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强化,第一组用口头表扬,第二组用金钱奖励,第三组用加分。在这一研究中,自变量是 (选择填写:数字变量;类别变量)(只填写文字,加标点等系统会误判)” 相关考题
考题 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500~600,第二组600~700,第三组700~800,第四组800以上,则( )。A.600在第一组B.600在第二组C.700在第二组D.800在第三组

考题 在实验调查法中,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对象,对照组则是不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或几组对象。()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将1-9九个自然数分成三组,每组三个数,第一组三个数之积是48,第二组三个数之积是45,三组数字中数字之和最大是多少?A.15B.17C.18D.20

考题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法有着三对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什么?() A.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实验组与控制组B.程序与操作、前测与后测、自变量与因变量C.实验组与控制组、教师与学生、前测与后测D.自变量与因变量、程序与操作、前测与后测

考题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一个实验,他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为4个组,每个组的能力相当,在4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练习5天。每次练习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到表扬和鼓励,受训斥组始终受到批评和指责,静听组不给予任何评价,但能看到他人受到表扬或批评,而控制组则单独练习。结果发现4个组的学习成绩如下图。 从实验研究角度分析上述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实验的自变量是反形式受表场组 B.该实验属于单因素实验 C.实验的因变量是学习成绩 D.能力是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

考题 为了研究教师的强化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某研究者把被试学生分成受表扬组、受训斥组、 静听组、无强化组等四种强化方式组开展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设汁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A.客观性跺则 B.创新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伦理原则

考题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两组,并谎称这是根据智力测验成绩来分组的。其中一组占班级总人数20%,称为高智商组(A组),实验支持者将该组学生名单交给所在班级新任教师,并告诉他们,预测表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普通组(B组)。实际上,各班学生是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分成两组的。这就是说,分组时根本没考虑事先进行的智力测验。在实验前各班内A、B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经过8个月教学后,发现A组学生比8组学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长。 (1)该实验设计属于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还是真实验设计? (2)该实验中的因变量、自变量分别是什么? (3)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考题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Xl、X2、X3)和自变量Y(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第一组:先做X1Y1,再做X1Y2第二组:先做X2Y2:,再做X2 Yl笫三组:先做X3Y1,,再做X3Y2不宜采用该实验设计的情形是A.x为智力水平 B.Y为智力水平 C.x为图片类型 D.Y为图片类型

考题 三名学生都试图探讨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A随机抽取了90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然后计算动机分数与这些学生的某一学科成绩分数的相关。学生B随机抽取90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根据动机分数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比较这三组在某一学科成绩上的差异。学生C随机抽取90名大学生,把这些被试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100元,第二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50元,第三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5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让三组学生接受该学习内容的测验,然后考察三组被试的成绩是否存在差异。以上的材料中,三名学生的研究中采用非实验设计的是 A.学生A.B.学生B.C.学生C.D.都没有

考题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Xl、X2、X3)和自变量Y(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第一组:先做X1Y1,再做X1Y2第二组:先做X2Y2:,再做X2 Yl笫三组:先做X3Y1,,再做X3Y2若要求各组被试人数相等,则被试总人数可能是A.10 B.20 C.30 D.40

考题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Xl、X2、X3)和自变量Y(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第一组:先做X1Y1,再做X1Y2第二组:先做X2Y2:,再做X2 Yl笫三组:先做X3Y1,,再做X3Y2此实验设计为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区组设计 D.混合设计

考题 有研究表明,在温度很高(34℃以上)的房间里填写问卷的学生,比在温度正常的房间里填写问卷的学生,对陌生人更怀有故意。在这个研究中,温度与学生反应分别是()A.自变量和中介变量 B.自变量和因变量 C.因变量和调节变量 D.自变量和额外变量

考题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Xl、X2、X3)和自变量Y(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第一组:先做X1Y1,再做X1Y2第二组:先做X2Y2:,再做X2 Yl笫三组:先做X3Y1,,再做X3Y2其中的组间变量为A.x B.Y C.x和Y都是 D.x和Y都不是

考题 某研究试图检验两种心理疗法对演讲恐惧症的治疗效果。研究者选取80名在公开场合存在严重演讲问题的大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第一组20人,由第一位心理治疗师施行行为疗法;第二组20人,由第二位心理治疗师施行认知疗法;第三组20人,由第三位心理治疗师进行无用无害的药物注射(生理盐水注射)治疗;第四组20人,不做任何处理,由第四位心理治疗师评价演讲情况。所有被试在治疗前后由各自的心理治疗师对其的课堂演讲进行评价,最后获得这些被试演讲表现的改善比例。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疗法组的被试演讲改善比例不同。行为疗法组1000-/0,认知疗法组60%,药物组73%,无处理组3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该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2)结合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研究中第三组、第四组的设置目的是什么?(3)研究结果可能的混淆变量是什么?有何控制办法?

考题 主试把被试随机分成两组,要求一组把单字学三遍,另一组把单字变成故事,两组所用时间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自变量是(  ) A.被试特点的自变量 B.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C.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D.环境特点的自变量

考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验法要素的一项是()。A、自变量和无关变量B、自变量与因变量C、前测和后测D、实验组与控制组

考题 将1~9九个自然数分成三组,每组三个数,第一组三个数之积是48,第二组三个数之积是45,第三组数字中三个数之和最大是多少?()A、15B、17C、18D、20

考题 按连续变量进行分组,第一组为65以下,第二组为65—75,第三组为75—85,第四组为85以上,则数据()。A、65在第一组B、75在第三组C、75在第二组D、85在第三组

考题 15只同种共同时孵化的体长约15mm的蝗以,随机分成三个组(每组5只),饲养的水、饲料和温度等条件等同。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入药剂。饲养10~12天,定时用坐标纸观测、记录蝌蚪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依据实验的“平衡和消除”额外变量的原理: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法是()。A、单组实验法B、等组实验法C、轮组实验法D、用药合理剂量E、定时投食F、定时换水

考题 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45~55,第二组55~65,第三组65~75,第四组75以上。则()。A、55在第一组B、65在第二组C、65在第三组D、75第三组

考题 15只同种共同时孵化的体长约15mm的蝗以,随机分成三个组(每组5只),饲养的水、饲料和温度等条件等同。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入药剂。饲养10~12天,定时用坐标纸观测、记录蝌蚪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依据实验的“平衡和消除”额外变量的原理:本实验进行中的关键技术是()。A、单组实验法B、等组实验法C、轮组实验法D、用药合理剂量E、定时投食F、定时换水

考题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法有着三对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什么?()A、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实验组与控制组B、程序与操作、前测与后测、自变量与因变量C、实验组与控制组、教师与学生、前测与后测D、自变量与因变量、程序与操作、前测与后测

考题 15只同种共同时孵化的体长约15mm的蝗以,随机分成三个组(每组5只),饲养的水、饲料和温度等条件等同。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入药剂。饲养10~12天,定时用坐标纸观测、记录蝌蚪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依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理:()。A、实验变量B、反应变量C、无关变量D、额外变量E、或自变量F、或控制变量

考题 15只同种共同时孵化的体长约15mm的蝗以,随机分成三个组(每组5只),饲养的水、饲料和温度等条件等同。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入药剂。饲养10~12天,定时用坐标纸观测、记录蝌蚪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A组的加入的甲状腺激素,是()。A、实验变量B、反应变量C、无关变量D、额外变量E、或自变量F、或控制变量

考题 15只同种共同时孵化的体长约15mm的蝗以,随机分成三个组(每组5只),饲养的水、饲料和温度等条件等同。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入药剂。饲养10~12天,定时用坐标纸观测、记录蝌蚪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A组的变化和结果,是()。A、实验变量B、反应变量C、无关变量D、额外变量E、或自变量F、或因变量

考题 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400~500,第二组500~600,第三组600~700,第四组700以上,则()。A、500在第一组B、500在第二组C、700在第三组D、600在第二组

考题 单选题问:实验结果哪一组学生进步最大?A 第一组B 第二组C 第三组D 第四组

考题 问答题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两组,并谎称这是根据智力测验成绩来分组的。其中一组占班级总人数20%,称为高智商组(A组),实验支持者将该组学生名单交给所在班级新任教师,并告诉他们,预测表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普通组(B组)。实际上,各班学生是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分成两组的。这就是说,分组时根本没考虑事先进行的智力测验。在实验前各班内A、B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经过8个月教学后,发现A组学生比B组学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长。该实验中的因变量、自变量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