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颌间隙B.息止牙合间隙C.牙合高度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考题
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上下牙列之间的距离称为A、正中牙合位B、息止颌位C、息止牙合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考题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颌间隙B.息止牙合间隙C.颌间距离D.验高度E.垂直距离
考题
上下牙列不接触,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位置称为A、正中牙合位B、息止颌位C、息止牙合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考题
下列关于息止颌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正中关系向正中位滑动的过程
B:又叫牙位
C:位于正中关系后下方
D:上下牙列间有2~3mm的间隙
E:息止牙合间隙前小后大
考题
确定息止位的目的是:( )A.确定正中关系
B.确定正中牙合位
C.确定垂直距离
D.确定息止颌间隙
考题
息止牙合间隙的大小为()A、0.5~1.0mmB、1.5~2.0mmC、1.0~3.0mmD、1.0~4.0mmE、4.0mm
考题
当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列自然分开,从前向后保持一楔形间隙,称为()A、颌间隙B、息止牙合间隙C、颌间距离D、垂直距离E、牙合距离
考题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颌间隙B、息止牙合间隙C、颌间距离D、验高度E、垂直距离
考题
无牙颌患者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时上下颌牙槽嵴顶间的距离称为()。A、开口度B、息止合间隙C、垂直距离D、颌间距离E、覆合
考题
上下牙列最广泛接触,下颌所处的位置()A、正中牙合位B、息止牙合位C、息止牙合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考题
前伸牙合记录是通过下列哪项求得的()A、Christensen现象B、息止牙合间隙C、正中关系D、垂直距离E、以上均不可
考题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颌间隙B、息止合间隙C、合高度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考题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颌间隙B、息止牙合间隙C、牙合高度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考题
牙列缺失者,下颌处于正中位上时,上下牙槽嵴之间的距离()A、正中牙合位B、息止牙合位C、息止牙合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考题
上下牙列不接触,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位置()A、正中牙合位B、息止牙合位C、息止牙合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考题
单选题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
颌间隙B
息止牙合间隙C
牙合高度D
颌间距离E
垂直距离
考题
单选题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
颌间隙B
息止合间隙C
合高度D
颌间距离E
垂直距离
考题
单选题息止合间隙一般为()A
1~2.5mmB
1~3.0mmC
1~3.5mmD
1~4.0mmE
1~4.5mm
考题
单选题牙列缺失者,下颌处于正中位上时,上下牙槽嵴之间的距离()A
正中牙合位B
息止牙合位C
息止牙合间隙D
颌间距离E
垂直距离
考题
单选题前伸牙合记录是通过下列哪项求得的()A
Christensen现象B
息止牙合间隙C
正中关系D
垂直距离E
以上均不可
考题
单选题当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列自然分开,从前向后保持一楔形间隙,称为()A
颌间隙B
息止牙合间隙C
颌间距离D
垂直距离E
牙合距离
考题
单选题上下牙列最广泛接触,下颌所处的位置()A
正中牙合位B
息止牙合位C
息止牙合间隙D
颌间距离E
垂直距离
考题
单选题上下牙列不接触,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位置()A
正中牙合位B
息止牙合位C
息止牙合间隙D
颌间距离E
垂直距离
考题
单选题息止牙合间隙的大小为()A
0.5~1.0mmB
1.5~2.0mmC
1.0~3.0mmD
1.0~4.0mmE
4.0mm
考题
单选题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
颌间隙B
息止牙合间隙C
颌间距离D
验高度E
垂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