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模拟试题(2021-11-29)

发布时间:2021-11-29


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考试共题,分为。小编为您整理精选模拟习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消声器消声性能评价指标有( )。【多选题】

A.插入损失

B.压力损失

C.声压级降低量

D.传递损失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工程验收前应检测降噪减振设备和元件的降噪技术参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性能通常可以采用插入损失、传递损失或声压级降低量来检测。消声器空气动力性能的评价指标通常为压力损失或阻力系数。

2、下列工况中,属于非正常排放的有( )。【多选题】

A.部分设备检修时排放

B.设备偶发的瞬时排放

C.开、停车时排放

D.储罐呼吸排放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非正常排污包括两部分:①正常开、停车或部分设备检修时排放的污染物;②其他非正常工况排污,即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运行时的可控排污,因为这种排污不代表长期运行的排污水平,所以列入非正常排污评价中,此类异常排污分析都应重点说明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发生频率和处置措施。

3、北方某流域拟建引水式电站,坝址处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为20/s,坝址至厂房间河段工业取水量为2/s,农业用水量为1.5/s。为保障坝址下游河道生态用水,该电站下泄的水量最小应为( )。【单选题】

A.2.0/s

B.3.5/s

C.5.5/s

D.6.5/s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s时按5%取用)。由此计算下泄的水量最小=工业取水量+农业用水量+生态用水量=2/s+1.5/s+20/s×10%=5.5/s,故选C。

4、某铁路改扩建工程沿线有6个居民点位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见下表,则昼间噪声超标排放的环境敏感点数量为( )个。【单选题】

A.1

B.3

C.4

D.5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2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环境噪声限制(质量标准)为60dB(A),其中居民点2、3、5超标;【注意】1.此题问的声环境质量的超标,而不是铁路的排放是否超标;2.此题问的是昼间,而不是夜间,读题要仔细;3.任何要素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等于限值(或标准值)都不超标。

5、油类储罐无组织排放的主要排放方式有( )。【多选题】

A.大呼吸

B.小呼吸

C.连续排放

D.空气吹脱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油类储罐的无组织排放主要来自于“大呼吸”排放和“小呼吸”排放:①“大呼吸”是指当液体储罐接收液体时,液面不断上升,罐内混合气体被压缩而使压力不断升高,当气体空间的压力大于压力阀的控制值时,压力阀打开,混合气体溢出罐外,从而产生蒸发损耗;②“小呼吸”是指液体储罐未进行收发油时,油品静止储存在罐中,油品蒸汽充满储罐气体空间,由于罐内气体空间温度的昼夜变化而引起的蒸发损耗。

6、下列处理工艺可用于脱色的有( )。【多选题】

A.混凝沉淀

B.厌氧水解

C.接触氧化法

D.臭氧氧化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混凝沉淀对以胶体或悬浮状态存在于废水中的染料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故A正确;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酶氧化或还原染料分子,破坏其发色基团和不饱和键,并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水解、化合过程,将染料最终降解为简单无机物,或转化成各种营养物或原生质,厌氧水解和接触氧化法均为生物法,故BC正确;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电解氧化和光氧化等工艺氧化还原作用可以破坏染料的共轭体系或发色基团,故D正确。

7、某项目制氢对比研究了煤、石油焦、渣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方案,对制氢装置而言,最符合清洁生产理念的原料路线是( )。【单选题】

A.石油焦制氢

B.水煤浆气化制氢

C.天然气制氢

D.渣油制氢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天然气为清洁原料,相比其他三种原料在制氢时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

8、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引发的生态风险主要是( )。【单选题】

A.植被破坏

B.水土流失

C.移民安置

D.生物入侵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移民安置都不是风险(风险的定义,三者可以导致生态风险,但本身不是风险)。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引发的生态风险主要是滑坡和生物入侵(施工后植被恢复、绿化带有可能导致生物入侵,再者高速公路为生物入侵提供的运输通道,如运输外来物种时发生事故)。

9、某市建成区南北长10km,东西宽10km。某日AQI指数为101,环境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水平,当天平均混合层高度为200m,风向为北风,平均风速为3m/s。预计第二天平均混合层高度为600m,风向仍为北风,平均风速下降到2m/s,在污染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天环境空气质量预计是( )。【单选题】

A.重度污染

B.中度污染

C.维持轻度污染

D.空气质量好转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气象学上把空气的水平运动成为风。风对大气污染物起到输送作用和冲淡稀释作用。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扩散取决于大气的运动状态。大气的运动由风和湍流来描述。因此,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扩散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子。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扩散的速率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题中,平均风速仅下降了1m/s,对改变空气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需要考虑垂直扩散,由教材原文,混合层高度决定了垂直方向污染物的扩散能力,随距离增加污染物浓度衰减很快,此现象也说明了在强不稳定条件下,污染物在垂直方向很快扩散到地表。题中,混合层高度由200m提升到600m,因此污染物浓度衰减很快,空气质量好转。选D。

10、在水库渔业资源调查中,当水库水面面积为1200hm2时,水样采样点的数量至少应是( )。【单选题】

A.8个

B.7个

C.4个

D.3个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 167—96),按环境条件的异同将水库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确定能代表该区域特点的地方作为采样点。当水样面积为1000~5000hm2时,水样采样点的数量为4~6个。因此,当水库水样面积为1200 hm2时,水样采样点的水量至少为4个。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自然保护区内禁止行为的有关规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B、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建设的生产设施,其污染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C、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国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其污染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
D、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己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答案:B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第三十二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传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己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详见教材P16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 )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A.十五日
B.三十日
C.六十日
D.四十五日
答案:B
解析: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规划实施区域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 ) 审批该规划实施区域内新增该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A 禁止
B 暂停
C 限制
D 继续

答案:B
解析: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