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每日一练(2021-07-27)
发布时间:2021-07-27
2021年环境评价师《技术方法》考试共题,分为。小编每天为您准备了5道每日一练题目(附答案解析),一步一步陪你备考,每一次练习的成功,都会淋漓尽致的反映在分数上。一起加油前行。
1、采用皆伐实测法测定森林生物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多选题】
A.测定生物量时,只需计算树干、枝叶质量
B.皆伐实测法可精确测定生物量
C.皆伐实测法无法测定植物自身代谢、生长发育所消耗的物质
D.皆伐实测法可测定总生产量或总生产力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皆伐实测法是当前通用的测定森林生物量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是指将林木伐倒之后,测定其各部分的材积,并根据比重或烘干重换算成干重。各株林木干重之和,即为林木的植物生物量。为了精确测定生物量,或采用皆伐实测法用做标准,来检查其他测定方法的精确程度。
2、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有( )。【多选题】
A.机械振动清灰
B.脉冲喷吹清灰
C.逆气流清灰
D.蒸汽喷吹清灰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袋式除尘器包括机械振动袋式除尘器、逆气流反吹袋式除尘器和脉冲喷吹袋式除尘器等,每一种除尘器对应一种清灰方式。
3、某公路通过某一预测点的小型车车流量19200辆/d,中型车14400辆/d,中型车流量可折算为小型车流量的1.5倍,则昼、夜问通过该预测点的小型车的平均小时车流量为( )辆/d。【单选题】
A.1700
B.800
C.600
D.140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19200+14400*1.5)/24=1700。
4、消声器主要用来降低( )。【单选题】
A.机械噪声
B.电磁噪声
C.空气动力性噪声
D.撞击噪声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对由空气柱振动引发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治理,一般采用安装消声器的措施。该措施效果是增加阻尼,改变声波振动幅度、振动频率,当声波通过消声器后减弱能量,达到减低噪声的目的。一般工程需要针对空气动力性噪声的强度、频率,是直接排放还是经过一定长度、直径的通风管道,以及排放出口影响的方位进行消声器设计。这种设计应当既不使正常排气能力受到影响,又能使排气口产生的噪声级满足环境要求。
5、下列各类噪声中,可用最大A声级评价的是( )。【单选题】
A.突发噪声
B.稳态连续噪声
C.道路运输噪声
D.风机运行噪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GB3096,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环境评价师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B.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
C.鼓励类、允许类、淘汰类
D.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
B.解析模式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
C.河流充分混合段断面平均水质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
D.二维解析模式只适用于矩形河流或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
南方某省为发展经济打通通往邻省的交通通道,拟投资3 5亿元建设跨省高速公路,本项目线路总长124km,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度25. 5m,全程有互通式立交7处,分离式立交4处,跨河大桥2座,中桥1 0座,小桥3 2座,单洞长隧道1 0道,涵洞1 02道,服务区4处,收费站2处。该公路征用土地9.5万亩,土石方数量1 2 5 0万m3,项目总投资3 8亿元。
12k知该公路有一段线路必须经过A省级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里程为1 0.2 km,其中有2.5km的路段所在区域经调整后由核心区划为实验区。公路沿线分布有热带雨林等珍贵植被类型,生长着山白兰等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有亚洲象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项目穿越居民集中区B乡镇,噪声预测表明公路建成后B乡镇有1 5处村庄声环境超标。
问题:
1.本项目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有哪些?
2.简述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3.列举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4.简要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5.B乡镇1 5处村庄公路噪声超标的治理措施一般有哪几种?
1.(1)公路隧道施工、大中型桥梁施工、地基处理、路基填筑、路面施工等产生的机械运行噪声。
(2)路基施工、道路施工引起的扬尘和路面施工产生的沥青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施工机械的含油污水,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桥梁施工对水体的污染;雨水对堆放的建筑材料的冲刷(面源污染)导致的水体污染。
(4)路基施工使公路沿线热带雨林植被和亚洲象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地遭到破坏;公路路基沿线部分农田、林地被占用作为施工便道,地表裸露进一步加重水土流失,工程占地将减少公路沿线的自然保护区用地、耕地、热带雨林林地等面积;施工对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的植被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将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物量不同程度的减少。
(5)本公路项目穿越居民集中区B乡镇,部分离线路近的居民可能需要搬迁,由此可能会对局部社会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本项目全程有互通式立交桥7处、分离式立交桥4处,这对立交桥附近部分居民的出行将造成不便。
2.(1)自然环境调查:对公路沿线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亚洲象栖息地等处的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的调查。
(2)生态系统调查:A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公路沿途评价范围内动、植物种,特别是热带雨林等珍贵植被类型,山白兰等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亚洲象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关系及生态限制因素等。
(3)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等,包括公路穿越的居民集中区B乡镇的社会经济状况。
(4)敏感保护目标调查:A省级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等珍贵植被类型,山白兰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亚洲象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居民集中区,B乡镇,公路跨越的重点河流以及隧道、涵洞穿越的重点山脉等。
(5)公路沿线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规划调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和发展规划等。
(6)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3.(1)收集现有资料。
(2)现场踏勘。
(3)遥感调查法。
(4)专家和公众咨询。
(5)生态检测法。
4.对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分别从设计期、施工期和运营期三个时段提出:
(1)在设计期贯彻“环保选线”理念,进行路线方案优化,注意尽量避让环境敏感点,经过论证最终选择对自然保护区影响最小的方案。
(2)施工期,依据现场调查结果,提出生态监理制度。对受保护植物提出移栽保护或保护遗传因子的措施,使被保护的野生植物在施工期受到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采取增设动物通道或增加桥隧比例的措施,以减少对动物的阻隔。
(3)运营期,在自然保护区路段设禁止鸣笛标志,个别敏感地段可增设隔声屏障,对公路路侧坡面、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服务与管理区、取弃土场等处采取绿化或植被恢复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并强调在植被恢复时只能选用当地植物,以保证生态安全。
5.(1)线路调整(如线路局部绕行)。
(2)声源上降低(如禁止鸣笛)。
(3)传播途径上降低(如设置隔声屏障、建绿化隔离带等)。
(4)受声敏感目标自身防噪(如敏感建筑设置隔声窗,或者搬迁)。
B.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容量上线
C.生态空间管控红线,资源利用上线
D.生态空间管控红线、环境容量上线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 2020-04-10
- 2020-08-18
- 2021-06-21
- 2020-05-19
- 2020-10-11
- 2020-08-01
- 2020-10-05
- 2021-04-05
- 2020-10-09
- 2021-02-18
- 2020-07-17
- 2021-08-17
- 2021-07-31
- 2020-12-18
- 2021-07-08
- 2021-06-27
- 2021-06-20
- 2020-10-01
- 2020-07-01
- 2021-04-21
- 2021-05-21
- 2020-05-25
- 2020-04-11
- 2020-07-29
- 2021-06-23
- 2020-05-23
- 2020-04-27
- 2021-06-06
- 2021-08-30
- 20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