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自学考试专题古代汉语古文阅读题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根据下列题干,回答 25~28 题:

(甲)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乙)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①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②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苏轼《范增论》

[注]①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②卿子冠军:指义帝任命的军事统帅宋义。

第 25 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正确答案:

A项中“会”是指适逢,正遇上。B项中“法”指按照法律。C项中“将”是指带领,率领。D项中“间”是指离间。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下列选项中的“亡”与该句中的“亡”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C.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B
解析:
题干“人有亡斧者”中的“亡”表示丢失的意思。A项中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B项“亡”表示丢失的意思;C项“亡”表示流亡在外的意思;D项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故答案为B。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下列选项中的“亡”与该句中的“亡”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C.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B
解析:
题干“人有亡斧者”中的“亡”表示丢失的意思。A项中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B项“亡”表示丢失的意思;C项“亡”表示流亡在外的意思;D项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故答案为B。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下列选项中的“亡”与该句中的“亡”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C.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B
解析:
题干“人有亡斧者”中的“亡”表示丢失的意思。A项中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B项“亡”表示丢失的意思;C项“亡”表示流亡在外的意思;D项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故答案为B。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下列选项中的“亡”与该句中的“亡”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C.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B
解析:
题干“人有亡斧者”中的“亡”表示丢失的意思。A项中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B项“亡”表示丢失的意思;C项“亡”表示流亡在外的意思;D项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故答案为B。


古文阅读题1-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1)宣帝初即位。即位:帝王登位。(2)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宜:应当。(3)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作:发生,兴起。(4)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囹圄:监狱。(5)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往者:过去。(6)涤烦文,除民疾。疾:痛苦、疾苦。2指出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是什么词性,说明它们在句中的意义或语法作用。(1)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以:因为。连词。(2)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用:因为。连词。(3)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一:统一。动词。(4)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5)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咸:都、全、普遍。副词。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臣听说春秋时齐国有公孙无知的变乱,桓公才因此兴起。(2)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敬重贤人如敬重贵客一样,爱护百姓像爱护婴儿一样。(3)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所以监狱空虚,天下太平。(4)大一统而慎始也。这是为了天下的统一而慎重地对待事业的开端。2-十七年春,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献子先归,使栾京庐待命于齐,曰:“不得齐事,无复命矣。”邻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齐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会。及敛盂,高固逃归。夏,会于断道,讨贰也。盟于卷楚,辞齐人。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执蔡朝于原,执南郭偃于温。苗贲皇使,见晏桓子,归,言于晋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齐君恐不得礼,故不出,而使四子来。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执吾使。故高子及敛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绝君好,宁归死焉!为是犯难而来,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吾又执之,以信齐沮,吾不既过矣乎?过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辞,而害来者,以惧诸侯,将焉用之?”晋人缓之,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征:召;(2)所不此报,无能涉河。报:报复;(3)盟于卷楚,辞齐人。辞:拒绝;(4)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执:拘捕;(5)以信齐沮。沮:阻止;(6)过而不改。过:犯错误;(7)晋人缓之,逸。逸:逃脱。2翻译下列句子。(1)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齐顷公使妇人藏在帷幕的后面,让她观看郤子。(2)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从前诸侯侍奉我们先王,都争先恐后生怕赶不上似的。(3)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心。都说(我国)群臣不守信用,诸侯都有背离的想法。(4)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我们要盛情款待他们,以此来安抚来参加会盟的人。(5)使反者得辞,而害来者,以惧诸侯,将焉用之?使中途回去的人找到借口,以致伤害了前来会盟的人,从而,使诸侯恐惧,有什么用处呢?3-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抑天拊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杨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明明求财利,尚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1)送其终也,有时而既。既:尽,完了,终了。(2)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须:等待。(3)众毁所归,不寒而栗。不寒而栗:并不冷而直发抖,形容非常害怕。(4)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靡:披靡,倒伏。(5)明明求财利,尚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人的感情所不能抑制的,圣人也不能禁止。(2)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我幸好有点剩余的俸禄,才能低价买进,高价卖出。(3)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还是随着风吹一边倒,我还会有什么好的名声呢?(4)故“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志向不同的,不能在一起谋划。”(5)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现在您怎么还可以拿卿大夫的标准来要求我呢?4-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吾为之先行。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走”。(2)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3)其实畏王之甲兵也。其实:这件事的实情。2把下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老虎认为狐狸说得很对,所以就和狐狸一起前去,其他野兽看见了都逃跑。老虎不知道这是野兽害怕自己而逃跑,还以为是害怕狐狸呢。5-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中济,船破,皆游。渡到江心,船破了,他们都跳到湘江中泅水。(2)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中一个人用尽力量也不如平常游得好。(3)有顷,益怠。过了一会儿,他越发疲惫了。(4)汝愚之甚!蔽之甚。你这个人,蠢得很,糊涂得很!2。比较下列两句中“且”的词性和意义。(1)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句中的“且”字为连词,连接两个行为动作,可译为“又”,具有递进的意味。第(2)身且死。句中的“且”字为时间副词,可译为“将”,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永之氓咸善游。氓:百姓。咸:都,范围副词。(2)乘小船绝湘水。绝:横渡。(3)何后为?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为: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后,可译为“呢”。(4)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下列选项中的“亡”与该句中的“亡”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C.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B
解析:
题干“人有亡斧者”中的“亡”表示丢失的意思。A项中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B项“亡”表示丢失的意思;C项“亡”表示流亡在外的意思;D项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故答案为B。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下列选项中的“亡”与该句中的“亡”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C.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B
解析:
题干“人有亡斧者”中的“亡”表示丢失的意思。A项中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B项“亡”表示丢失的意思;C项“亡”表示流亡在外的意思;D项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故答案为B。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下列选项中的“亡”与该句中的“亡”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C.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B
解析:
题干“人有亡斧者”中的“亡”表示丢失的意思。A项中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B项“亡”表示丢失的意思;C项“亡”表示流亡在外的意思;D项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故答案为B。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下列选项中的“亡”与该句中的“亡”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B.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C.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B
解析:
题干“人有亡斧者”中的“亡”表示丢失的意思。A项中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B项“亡”表示丢失的意思;C项“亡”表示流亡在外的意思;D项的“亡”表示逃跑的意思。故答案为B。


柳宗元的《封建论》的中心论点是()

  • A、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 B、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 C、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 D、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正确答案:A


更多 “自学考试专题古代汉语古文阅读题” 相关考题
考题 问答题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汉景帝为什么要阻止这场讨论?正确答案: (1)汉景帝不支持黄生,意味着汉朝建立不正当。 (2)皇帝不支持辕固,皇帝混淆就可以造反。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以下文句体现出民本思想的是()。A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B “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左传•隐公十年》)C “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左传•昭公九年》)D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左传•文公十三年》)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多选题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汤武指的是商汤和周武王,辕固生的观点,传承自()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给下面的文段加上规范的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白话文(抄在答卷上完成,可使用简化字)。  秦伐魏陳轸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乾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里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熟慮之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正确答案: (1)标点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熟虑之!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2)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韩、赵、魏之后东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圣王兴兵征伐,都是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够造福后世流芳千古。如今齐、楚、燕、韩、魏等六国,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国强大使本国衰弱下去,这绝对不是山东诸侯的战略对策。 能够灭亡山东诸侯的只有强秦。如今六国不但不联手抗拒强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后必然两败俱伤被秦国吞并,这是臣为山东诸侯担忧的主要原因。秦国毫不费力,天下诸侯就互相割让土地给秦国;秦国连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诸侯就自动替秦国烹煮自己,到时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国享用。秦国真是聪明,山东诸侯又是多么愚鲁,但愿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伯兴兵征伐,都是为了铲除无道的暴君,但是现在秦国征伐天下恰好与古代相反,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亡国之君死于屈辱,亡国之民死于掳掠。现在韩、魏人民的眼泪还没有干,只有齐国人民侥幸还没有惨遭秦国蹂躏,这并不是由于齐国和秦国亲善,或者由于韩、魏与秦国交恶,只是由于齐国离秦国远,韩、魏离秦国近的缘故。现在齐国离灾难已经不远,因为秦国正想要攻打魏国的绎县和安邑,秦国有了绎县和安邑之后,再继续往东沿黄河进兵,如此必然能顺着黄河往东攻打齐国,占领齐国土地一直达到东海之滨,接着更向南进兵,使韩、魏、楚陷于孤立,向北进兵使燕、赵陷于孤立。如此齐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又联合在一起,再度成为兄弟之邦,而且相约共同出精兵去保卫魏国的绛县和安邑,这都是长远的计划。齐国如果不赶紧出精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那齐国必将后患无穷。韩、赵、魏三国联合以后,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是转过头往南攻打楚国,楚、秦既然兵连祸结,那时韩、赵、魏三国由于愤恨齐国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齐。这就是臣说的齐国必有的大后患,因此齐国应该赶紧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齐宣王欣然采纳了陈轸的策略,马上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以下文句体现出民本思想的是()。A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B “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左传•隐公十年》)C “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左传•昭公九年》)D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左传•文公十三年》)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正确答案: 君权神授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正确答案: 君权神授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考题 问答题翻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正确答案: 天下用以察知鬼神有无的方法,必定以大众耳目实际闻见的有无作为标准。如果确实有人闻见了,那么必定认为鬼神存在,如果没有闻见,那么必定认为不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翻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正确答案: 天下用以察知鬼神有无的方法,必定以大众耳目实际闻见的有无作为标准。如果确实有人闻见了,那么必定认为鬼神存在,如果没有闻见,那么必定认为不存在。

考题 问答题翻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正确答案: 天下用以察知鬼神有无的方法,必定以大众耳目实际闻见的有无作为标准。如果确实有人闻见了,那么必定认为鬼神存在,如果没有闻见,那么必定认为不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最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