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山西省榆社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林庚先生的诗作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回答。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他的诗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


阅读教材这种类型的教材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为主来编写,主要体现阅读能力训练的体系。以前的大部分《语文》教材都属于这一类,也有的就直接名为《阅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 41 题 一张考试卷共有10道题,后面的每一道题的分值都比前面一道题多2分。如果这张考卷的满分为100分,那么第8道题的分值应为多少?

A.14

B.15

C.16

D.17


正确答案:B
本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根据题意,设首项为x,则末项为x+18,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得x=1。第8项为x+(8-1)×2=15,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


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隐:

作:

兵:

小康:


正确答案:
隐:消失。  作:起。  兵:指战争。  小康:康,安。依礼而治的小安社会。


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 36~38 小题。

第 36 题 这段文字塑造人物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


正确答案: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山西省榆社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分值:150分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张再林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选自民办教育研究)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儒家称为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B 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医生给人看病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D 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3分)A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B中医的“望、闻、问、切”。C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A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D中国文化的特质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身体践履,认为其是一种生命体验。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ng),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时豫州刺史刘乔檄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辅曰“尔。”颥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4.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垣迎说辅日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B.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C.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D.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

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正确答案:
语言(对话)描写。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3~35 小题。

第 33 题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了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辩驳、议论和言谈,而是能权衡轻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0~32 小题。

第 30 题 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正确答案:
希望湘西人民精神觉醒,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舟的精神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正确答案:
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正确答案:
暗:晦暗。  穿:磨穿。


更多 “山西省榆社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相关考题
考题 单选题从答案的是否固定来分,语文考试题可以分为()两种。A 难题和易题B 主观题和客观题C 选择题和简答题D 阅读题和写作题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一张考试卷共有10道题,后面的每一道题的分值都比前面一道题多2分。如果这张考卷的满分为100分,那么第8道题的分值应为多少: A14 B15 C16 D17答案:B解析:10道题的分值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设第一道题的分值为,则第10道题的分值为。由题意得,解得,则第8道题的分值为分。故正确答案为B。

考题 一张考试卷共有10道题,后面的每一道题的分值都比其前面一道题多2分。如果这张考卷的满分为100分,那么第八道题的分值应为多少?(  )A.9B.14C.15D.16 本题正确答案为C。显然可将此题转化为一个等差数列的问题。每道题的分值组成了一个公差d为2的等差数列an,显然s10=100,可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na1+[n(n-1)d/2]求出a1,显然代入后可求a1=1,然后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m=a1+(n-1)d求出a8=15。注:此题亦可通过求等差中项的方法解,即等差数列,当N=10时其等差中项的和为a5+a6=100÷5=20,公差d=2,所以a5=9,a6=11,a8=15。

考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考题 一张考试卷共有10道题,后面的每一道题的分值都比前面一道题多2分。如果这张考卷的满分为100分,那么第8道题的分值应为多少?( )A.14分B.15分C.16分D.17分 正确答案:B设第一道题x分。依题意得x+(x+2)+…+(x+2×9)=100,解得x=1,则第8道题分值为1+2×7=15(分)。故选B。

考题 一本书可以洞开心灵之窗,一张报纸可以装饰平静的生活,这不是妄想,而是真情阅读的风景。对时政的了解,对知识的求索,对情物的眷恋,都能从书报的展卷中奔涌而出,涓涓润心田。这种纯粹的阅读是超然物外的阅读,在这种无功利性的阅读中,阅读是一种理想境界。完全由情感主宰的阅读没有学术阅读的深邃与系统,但它以随意性令人向往,在无拘束的阅读中渐入佳境,情感跃然于文字的流转中,情不自禁地悄然展卷,氤氲弥散。给本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A.真情阅读B.纯粹的阅读C.无功利性的阅读D.无拘束的阅读 正确答案:A标题填入题。文段第一句总领全段,引出真情阅读的风景。接下来的纯粹的阅读、超然物外的阅读、无功利的阅读以及无拘束的阅读都属于真情阅读,是对真情阅读的延伸描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正确答案:首联第一句直接抒情,“相见时难”是客观之难,由于女子的特殊身份,决定他们见面之不易。而“别亦难”,是主观之难,因见面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百花残落表现美好的爱情正遇到了某种障碍。颔联二句承此而来,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比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爱情至死不渝。尾联回应相见之难,说两个人不能自由来往,只希望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人殷勤相助。

考题 请教:2010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专家命题预测试卷(7)第1大题第2小题如何解答? 【题目描述】 第 1 题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坚持___________阅读,鼓励__________阅读,推进_________阅读。 【参考答案分析】:自主性、探究性、批判性

考题 一张考试卷共有10道题,后面的每一道题的分值都比前面一道题多2分。如果这张考卷的满分为100分,那么第8道题的分值应为多少?( ) A.14分 B.15分 C.16分 D.17分 正确答案:B设第一道题x分。依题意得x+(x+2)+…+(x+2×9)=100,解得x=1,则第8道题分值为1+2×7=15分。故选B。

考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3~35 小题。第 33 题 概述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正确答案:南国的和风细雨和柔和淡雅并不鲜明地突出秋天的悲凉过程。南国之秋色淡、味浅。
最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