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阅读答案

“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这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正确答案: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时间是严厉而又古板的,突出了时间的公正威严,令人敬畏。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2题:

在一次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菜”字,学生说“菜”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辛苦的“苦”字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花”字去掉“化”,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

这则材料反映了新课改的哪些学习方式?( )

A.传统学习方式

B.合作性学习方式

C.探究性学习方式

D.自主性学习方式


正确答案:C


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4分)

(1)春天和书和我,在一起,真好。(去掉句中的逗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句中的“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确答案:
(1)去掉后意思无变化,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原句用逗号舒缓了语气,起到强调的作用。(2分)
(2)“她”,运用拟人修辞.表现出作者对书与读书由衷的喜爱之情。(2分)


小李开了一个多小时会议,会议开始时看了手表,会议结束又看了手表,发现时针与分针恰好互换了位置,问这个会议大约开了 1 小时多少分?

A . 51 B . 47 C . 45 D . 43


正确答案:A

时针与分针可以互换位置,那么分针一定在时针之前。经过一个多小时之后,时针走过一个小角度到达分针的位置.分针走过2圈差一点的角度,到达时针的位置,此时分针与时针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过 2 圈的角度,相当于一个相遇问题。时针每分钟走过0.5度角,分针每每分钟走过6度角,故时针和分针用了 720÷(0 . 5 + 6 )≈111 分钟=1小时51分走过2圈的路程。


小李开了一个多小时会议,会议开始时看了手表,会议结束又看了手表,发现时针与分针恰好互换了位置。问这个会议大约开了1小时多少分?( )

A.51

B.47

C.45

D.43


正确答案:A
A。[解析]本题属于钟表问题。根据题意,一个多小时后时针与分针位置互换,由于时针转动速度比分针慢,所以分针一定在时针的前面。设会议开始时,时针与分针相隔x格,时针与分针位置互换,说明分针再走x格就能走过整数圈。根据题意,会议持续时间为1个多小时,因此分针再走 x格就能走过两圈(120格),故分针与时针位置互换时时针走过x格,分针走过(120-x)格。另根据常识知道,分针每走1格为1分钟,时针每走1格为12分钟,位置互换时时针和分针走过格数所用时间相等,因此120-x=12x,解得x=120/13≈9。因此分针走过了大约120-9=111格,也就是说会议持续了大约111分钟,即1个小时51分钟。


摘要:《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阅读答案二、自主学习(5分钟)探究点1:精句赏析(1)春天到了,西方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提示:句中的“又”字,有何表达效果?能否去掉?)(2)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的。(提示:这里的“短暂”和“漫长”是否矛盾?为什么?)探究点2:文本理解(3)、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4)、文章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5)、“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6)本文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有时寄情于事,有时直接抒情。你能找出几例并说说它们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三、合作探究(5分钟)内容: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四、高效展示(18分钟)2.导学案“质疑探究”部分的问题精彩点评五、当堂检测(5分钟)抢答题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C)A、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C、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产,一同上断送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D、而我那对婚姻抱阗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在那个年代,一个妇女结了婚,一生就完了。2、200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纪念活动,缅怀我们伟大的总理,讴歌他光辉的一生。“鞠躬尽瘁为人民”和“呕心沥血干革命”是从下面纪念总理的一副对联中抽取出来的,请你把它


文中加线句"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的"终于"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正确答案:

表现既懂事,理解家中的困难,又对获得书包有着强烈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正确答案:
(1)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解析: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解析: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 “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正确答案:
17、(7分)
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终结点。


(三)阅读季羡林《八十述怀》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我是不是也在做着春的梦呢?我想是的。我现在也处雀严寒中,我也梦着春天的到来。我相信英国诗人雪菜的两句话:“既然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梦想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想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想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这段话表达了“我”的什么心情?


正确答案:
【答案】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解析】本选文是大纲外篇目。大纲规定试卷试题材料来源纲外篇目占约20%的比例。这要求考生在扎实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善于分析具体问题。另外还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丰富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本题意在考查对这段话意思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了:
雕栏玉砌:
朱颜:
(2)这首词中有哪些借景抒情的句子,其表达效果如何
(3)这首词哪句是比喻句,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
解析:
(1)了:终了,完结。雕栏玉砌:带雕饰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指南唐故国的宫苑。 朱颜:年轻时特有的红润的脸色。
(2)这首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密切融合,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带有情感的色彩。如“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本来都是美好的景物,但这些美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中却构成了反面的刺激,使他想起故国美好的时日,因而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愉悦,而是无可奈何的感伤。
(3)这首词的末尾两句,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成为比喻忧愁的千古名句。忧愁本来是一种情绪,但作者将之比作一江东去的春水,滚滚而逝,连绵不绝,使抽象情绪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读者受到直接的感染。?


更多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阅读答案” 相关考题
考题 海棠花与贴梗海棠是同一属的植物吗?有何区别?正确答案: 海棠与贴梗海棠不是同一属的植物。海棠花( Malus spectabilis Borkh.)是苹果属Malus的小乔木,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 Koidz )是木瓜属Chaenomeles的灌木。

考题 单选题等到尼克告诉看热闹的小男孩们盖茨比的父亲来了,他们()A 勉勉强强走开了B 开心走开了C 又开始聚拢在盖茨比家了D 郁闷地走开了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义。 之二虫又何如?正确答案: 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义。 之二虫又何如?正确答案: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

考题 对于营销策划而言,创意既关键,又重要,离开了创意,只能算做计划。()正确答案:正确

考题 选一个符合下面意思的字填在括号里。 丘;峰;岳;峦 (1)又高又大的山。() (2)又小又矮的山。() (3)连绵不断的山。() (4)又高又尖的山。()正确答案:岳;丘;峦;峰

考题 等到尼克告诉看热闹的小男孩们盖茨比的父亲来了,他们()A、勉勉强强走开了B、开心走开了C、又开始聚拢在盖茨比家了D、郁闷地走开了正确答案:A

考题 问答题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义。 之二虫又何如?正确答案: 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 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作宾语的是()。A、姜氏何厌之有?B、多予之重器。C、之二虫又何知?D、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正确答案:B

考题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句中的词性不同?()A、成败之机,在乎今日。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C、其孰能讥之乎?D、之二虫,又何知?正确答案:A
最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