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型有哪些?谢谢啦
发布时间:2021-12-18
诸位,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型有哪些?谢谢啦
最佳答案
国家公务员考试指的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一般集中在10-11月份,简称"国考"。国考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国家公务员考试内容一般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与《申论》两门,为了能让大家清楚了解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型,为大家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型 行测题型介绍及考查重点 》,供各位考生参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型介绍
【行测简介】
行测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简称,它和智力测验一样,属于心理测验的范畴。它用来测试应试者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潜能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行政能力测试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考试。行测题型主要有: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及常识判断五个类型。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公务员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19世纪的西方建筑师大多满足于把钢铁作为一种______手段应用于当时流行的古典式或哥特式建筑。很久以后,建筑师才______了古典和哥特模式,充分发挥了钢铁构架结构的各种潜能。
A.次要 放弃
B.补充 摆脱
C.主要 超越
D.典型 淘汰
B.补充 摆脱
C.主要 超越
D.典型 淘汰
答案:B
解析:
.[解析] 这是一道实词辨析题。 题干分为两部分,从“很久以后……才充分发挥了钢铁构架结构的各种潜能”可推知前文19世纪时不是“主要”或“典型”手段,排除C、D。“放弃”一般指主观方面,而“摆脱”有种客观意味,是被动中寻求主动,而后面提到发挥其本身潜能,所以选“摆脱”,所以选择B选项。
在世赠与,是指施赠人决定活着的时候把钱赠与子女、孙子女和其他亲属,或用于度假和建立信托基金。
下列选项中,属于在世赠与的是( )。
A.王先生在其去世前立下遗嘱,将财产的90%留给自己唯一的孙女
B.李董事长将自己财产的80%和整个集团交给女儿,然后自己隐居山村
C.王奶奶让孙子在自己的房子里结婚,自己去住养老院
D.李先生失踪2年后,其儿子继承了他的财产,某天,他突然出现在家中
下列选项中,属于在世赠与的是( )。
A.王先生在其去世前立下遗嘱,将财产的90%留给自己唯一的孙女
B.李董事长将自己财产的80%和整个集团交给女儿,然后自己隐居山村
C.王奶奶让孙子在自己的房子里结婚,自己去住养老院
D.李先生失踪2年后,其儿子继承了他的财产,某天,他突然出现在家中
答案:B
解析:
根据定义,在世赠与是施赠人活着的时候处分自己财产的行为。A选项属于遗嘱,去世后才生效,不符合定义;C选项中王奶奶并没有转移自己财产的行为,也不符合定义;D选项并非赠与行为,也不属于在世赠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A. 1
B. 2
C. 3
D. 0
B. 2
C. 3
D. 0
答案:D
解析:
两组字符中没有相同的字符,所以选D。
①艺术接触者掌握艺术语言的内涵,并不容易。主体的感觉与判断虽是由客体的特定形态所引起的,但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即未直接说出,它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
②四川民谣里的“扯倒叶叶藤藤动”,和成语“一叶知秋”相似,当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的一种生动概括来理解,当作对于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不能否认这些用语有模糊性。
③那么为什么它能普遍流行为人们所乐于应用而赋予概括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经验有个性的主体,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在接触这些带一般性的语言时,结合着自己的特殊感受,经过或迟或速的思索,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因为它的意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以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④习惯语中的“不假思索”,其实有片面性。不论接受者多么聪明,当他掌握对象的内在意义时,也不能没有即使短暂得不曾自觉的思索。所谓审美的敏感,也是以有所思索引起来的。
⑤大家都承认,白居易的语言形式通俗。通俗得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但是老妪所能听懂的诗意,对诗意的深度的掌握,是否可能和更有理解能力的读者的理解深度相等同?
⑥当然不能。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人把这些原上草当作卑微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么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条件的。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四川民谣里的“扯倒叶叶藤藤动”,和成语“一叶知秋”相似,当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的一种生动概括来理解,当作对于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不能否认这些用语有模糊性。
③那么为什么它能普遍流行为人们所乐于应用而赋予概括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经验有个性的主体,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在接触这些带一般性的语言时,结合着自己的特殊感受,经过或迟或速的思索,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因为它的意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以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④习惯语中的“不假思索”,其实有片面性。不论接受者多么聪明,当他掌握对象的内在意义时,也不能没有即使短暂得不曾自觉的思索。所谓审美的敏感,也是以有所思索引起来的。
⑤大家都承认,白居易的语言形式通俗。通俗得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但是老妪所能听懂的诗意,对诗意的深度的掌握,是否可能和更有理解能力的读者的理解深度相等同?
⑥当然不能。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人把这些原上草当作卑微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么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条件的。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的“以我之眼观世界,则世界著我之色彩”,正体现了艺术鉴赏中的感受个性。
B.“主观条件”,“特殊感受”,“有所思索”是领悟所有艺术客体意蕴的先决条件。
C.凡是具有广泛社会作用的艺术意蕴,都是因为它能使广大语言接触者有所领语。
D.如果观赏主体具备了审美的敏感性,那么就有可能改变由观赏客体带来的模糊性。
B.“主观条件”,“特殊感受”,“有所思索”是领悟所有艺术客体意蕴的先决条件。
C.凡是具有广泛社会作用的艺术意蕴,都是因为它能使广大语言接触者有所领语。
D.如果观赏主体具备了审美的敏感性,那么就有可能改变由观赏客体带来的模糊性。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A项,“以我之眼观世界”即主体(我)观客体(世界),“世界著我之色彩”,即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即体现了艺术鉴赏中的感受个性,推断正确,排除。B项,根据篇章可知,推断正确,排除。C项,根据③段中的“因为它的意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以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可知,推断正确,排除。D项,模糊性是客体本身的特殊内容即未直接说出,不同主体对客体的理解会有不同感受。全篇没有讲述“改变模糊性”,无中生有,推断不正确。因此,选择D选项。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 2021-06-05
- 2021-05-28
- 2021-10-15
- 2021-03-21
- 2021-03-20
- 2021-10-16
- 2021-09-04
- 2021-12-18
- 2021-02-28
- 2021-03-20
- 2021-01-30
- 2021-01-09
- 2021-08-16
- 2021-01-03
- 2021-12-24
- 2021-11-20
- 2021-04-02
- 2021-01-12
- 2021-10-13
- 2021-02-09
- 2021-01-24
- 2021-03-19
- 2021-04-16
- 2021-11-26
- 2021-01-08
- 2021-06-13
- 2021-12-18
- 2021-12-14
- 2021-04-02
- 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