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口抚养比的持续下降。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陆续离开中国,选择在工资条件更低的地区投资。材料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主要有()①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②经济全球化促进资源的全球配置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由发达国家主导④社会分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参考答案

更多 “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口抚养比的持续下降。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陆续离开中国,选择在工资条件更低的地区投资。材料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主要有()①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②经济全球化促进资源的全球配置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由发达国家主导④社会分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相关考题
考题 人口学上, 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 小于 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 ) 与( ) 之比。A. 劳动年龄人口; 非劳动年龄人口B. 劳动年龄人口; 总人口C. 非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D. 非劳动年龄人口; 总人口

考题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下列关于人口红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处于人口红利阶段B.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和对消费、储蓄的影响C.人口红利期应当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积累社会财富D.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主要是指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

考题 表一 ?中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及抚养系数变动趋势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到2040年,平均每1.5个劳动人口就需要抚养一位老人 B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年龄在逐年递增 C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下降 D21世纪最初的十年,是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最大的十年

考题 表一 ?中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及抚养系数变动趋势 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数量的比值为( )。 A1.2 B1.8 C2.7 D4.9

考题 表一 ?中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及抚养系数变动趋势 根据预测,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少的年份是( )。 A2005 B2010 C2030 D2090

考题 ”人口抚养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来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 劳动年龄的人口。目前,一般将15岁至64岁的人群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 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非劳动年龄人口。据测算,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到2013年将降到最低点,之后就会上升。 根据上述文字,对”人口抚养比”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人口抚养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人口抚养比”则越高 C.“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D.劳动力供给越充分,“人口抚养比”则越髙

考题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的( )阶段。A. 成熟 B. 发展 C. 停滞 D. 下降

考题 社会总抚养比可以衡量社会人均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情况,是测度一个国家人口红利的重要指标之一。若社会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那么按照2015年各年龄段人口绝对量和增长率计算,2017年年底我国社会总抚养比是多少? A.36.1% B.37.0% C.37.7% D.38.5%

考题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的变动来实现的。A: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 B: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结构 C: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重 D: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 E:就业人口总量

考题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我国人口红利期结束以后,年龄结构类型将是( )。 A.年轻型 B.成年型 C.中年型 D.老年型

考题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我国人口红利最为明显的年份大致出现在( )。 A.1978 年 B.1990 年 C.2010 年 D.2050 年

考题 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据此,结合“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示意图”,回答17~18题。 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A.贵州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广州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考题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我国人口红利期结束以后,年龄结构类型将是(  )。查看材料 A.年轻型 B.成年型 C.中年型 D.老年型

考题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我国人口红利最为明显的年份大致出现在(  )。查看材料 A.1978年 B.1990年 C.2010年 D.2050年

考题 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指什么,用来说明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经济活动的影响A.老龄化指数 B.老年人口抚养比 C.总抚养比 D.少年人口系数 E.老年人口系数

考题 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据此,结合“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示意图”,回答题。 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A.贵州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广州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考题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15~65岁人口数之比是指什么,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的老年人口数()A、老年人口系数B、少年人口系数C、老龄化指数D、总抚养比E、老年人口抚养比

考题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高,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考题 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指什么,用来说明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经济活动的影响()A、老年人口系数B、少年人口系数C、老龄化指数D、总抚养比E、老年人口抚养比

考题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的局面。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由此产生的结果可能是() ①劳动力成本将上升 ②劳动力结构将更趋合理 ③促使经济结构调整 ④劳动力素质会显著提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题 对老年抚养比描述不正确的是()。A、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B、目前我国老年抚养比已超过20%C、老年抚养比并不影响人口红利D、预计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增加到50%

考题 关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A、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小B、中国过去劳动年龄人口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C、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意味着人口红利将持续衰减D、当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人口红利窗口逼近关闭

考题 当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即将进入()的历史拐点,人口红利窗口逼近关闭。

考题 人口学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小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与()之比。A、劳动年龄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B、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C、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D、非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

考题 单选题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指什么,用来说明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经济活动的影响()A 老年人口系数B 少年人口系数C 老龄化指数D 总抚养比E 老年人口抚养比

考题 单选题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从这段文字可以推断出(  )。A “人口红利”一定会带来经济增长B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C “人口红利”期是一国人口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D 一个老龄化社会,必然已经结束了“人口红利”期

考题 判断题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高,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A 对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