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从高考标语的变化中没有反映的问题是:
从高考标语的变化中没有反映的问题是:
A.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B.社会日趋功利的心态
C.社会贫富差距严重
D.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B.社会日趋功利的心态
C.社会贫富差距严重
D.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文段比较了三个时代的高考标语,从变化中可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考成为普通人与有钱人竞争的途径。但无法从文段中看出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与否的问题,故A、B、C项可以推出,D项无法推出。
更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从高考标语的变化中没有反映的问题是:A.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B.社会日趋功利的心态 C.社会贫富差距严重 D.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相关考题
考题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考题
某高三教室墙上挂着一幅标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赶紧学习去”部分人认为太过偏激,但据了解,这个标语是一名同学用来激励自己的话,经过班上同学讨论才做完标语挂在教室,对此你怎么看?
考题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考题
其实,遏制高考移民和推进异地高考,是可以()的,而其办法就是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如果全国所有考生可在任何地方报名高考,以高考成绩去申请大学,高考不再跟属地捆绑,也就不存在异地高考一说。填入括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谋而合;改变B、异曲同工;变革C、并行不悖;改革D、并驾齐驱;变动
考题
2018年高考如约而至,首批()参加高考,考生总数达975万,为2010年来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届,是高中新课标公布后的首次高考。A、“90后”B、“95后”C、“00后”D、“10后”
考题
高考临近,各个学校都林林总总出现很多激励学生、加油鼓劲的标语横幅,甚至形成了一种校园标语文化,有些标语对广大考生的信心鼓励、学习热情都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但同事也出现了很多雷人标语,比如“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怕吃苦莫入此门”“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今生只为高考狂,冲进重点孝爹娘”“要成功,先发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六月高考不努力,九月部队称兄道弟”等,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请谈谈你对雷人标语的看法?
考题
单选题其实,遏制高考移民和推进异地高考,是可以____的,而其办法就是深入推进高考制度____,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如果全国所有考生可在任何地方报名高考,以高考成绩去申请大学,高考不再跟属地捆绑,也就不存在异地高考一说。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谋而合改变B
异曲同工变革C
并行不悖改革D
并驾齐驱变动
考题
单选题2018年高考如约而至,首批()参加高考,考生总数达975万,为2010年来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届,是高中新课标公布后的首次高考。A
“90后”B
“95后”C
“00后”D
“10后”
考题
单选题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考题
问答题临近高考前,两个见义勇为的高中生在公交车上勇斗歹徒,受伤后没能参加高考。教育部门决定为两位考生设置单独高考,同时有人提出将道德素质纳入高考加分。对此你怎么看?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