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

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

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

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

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

生1: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

生2:你不仔细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

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

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

师:你说得太对了。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具体写法
B.教师不必用上课时间讲解学生认识的汉字
C.教师按照汉字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汉字教学
D.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偏旁进行了区别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为选非题,通过展示课堂实录引导考生对教学进行理解、评价,本题所展示教学实录师生互动频繁、教师引导性较强,整体上来讲是值得借鉴的,在确定教学实录应进行褒奖的核心观点后对选项进行分析。

A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拆字讲解字的构成,没有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习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对于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一些非常见字很有必要在课上予以引导。与题干相符,当选。

C项: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字形对汉字进行了细致的拆分与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认真的揭示了汉字的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文中所涉及的两个偏旁教师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从其本源进行了梳理。与题干不符,排除。
更多 “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 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 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 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 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 生1: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 生2:你不仔细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 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 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 师:你说得太对了。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具体写法 B.教师不必用上课时间讲解学生认识的汉字 C.教师按照汉字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汉字教学 D.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偏旁进行了区别”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的认识片段: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再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再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想到了什么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问题: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考题 师:小明,你今天怎么迟到了? 生:老师,我的自行车在路上坏了,我推车跑到学校,结果还是迟到了。 师:你能推车跑步来上学,说明你有纪律观念,这点是值得表扬的。希望你以后能早一点出发,有什么意外也有时间处理,好吧? 生:好的,老师。 (2)师川、明,你为什么迟到,真不像话! 生:老师,我的自行车在路上坏了。 师:我不管你有什么理由,反正你不能迟到,迟到就应该受罚! 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课堂纪律管理。

考题 下面是一则教学案例,请进行简要分析。 某教师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那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4: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词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考题 下面所呈现的是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叶绍翁)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实录,回答后面的题目。 【案例材料】 (前面的教学环节略) 师: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赋予了它们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这首古诗,请大家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我们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师播放音乐,生默默品读) 生:对苍苔感觉体现在“怜”这个字。“怜”是爱惜的意思。 师: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对苍苔的感情是—— 生:爱惜。 师:你是从哪个字发现的呢? 生:“怜”字。 师:注意他感受到的那份爱惜。如果这个“冷”按今天的意思.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儿那叫——可怜,可是他理解成是爱惜,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学过的那句“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可以理解成这个“怜”是—— 生(齐):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 师:嗯,你看,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可是用上一个“怜”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那么这个要说我爱惜的话,这个“应”字就可以变成—— 生:应该。 师:对了,我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 生:苍苔。 师: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 (一生读最后一句) 师: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说出来。 生(大声地):印。 师:你们太厉害了,是“印”。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那就讲—— 生:“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是“印”而不是—— 生:“踩”。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 生:诗人! 师:诗人的—— 生:脚印! 师:脚印还是屐齿的印? 生:屐齿的印。 师:请问,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 生:因为古时候只有木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穿草鞋也行,我穿别的鞋也可以,宋朝的时候也有很多种鞋呀。 生: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去破坏它。 师:所以他穿木屐,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就会留下屐齿的几个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是吧。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那可说明自己很—— 生:很高贵。 师:说明自己很—— 生:很悠闲。 师:说明自己是很悠闲,他要自然地打扮,还要那份轻松的潇洒,还要体现对大自然、对园子的特别的喜爱,所以我就要穿木屐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 生:爱! 师:但是,如这名同学所说,尽管如此,我的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生:可惜。 生:明白了。这“怜”才是真真切切地—— 生:爱惜。 …… 师:“应怜屐齿印苍苔。”(生笑)来吧,我们就自己读出对苍苔的那份怜。 学生齐读。(非常精彩) 师:谢谢同学们,你瞧瞧,这个“怜”字啊,还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这里还藏着一首美丽的古诗啊!(课件出示,请一生读)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知道吗?叶绍翁看到他的好朋友这首诗后说:“你也想写杏花,你是通过那春雨之后来写杏花啊,看,我偏偏要避重就深,我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而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地重重地来写,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我就能浓缩到一个字儿上,那便是—— 生:“怜”! 师:你看,就这一句话。七个字儿,我们咀嚼推敲了那么长时间,假如用今天的话写一篇游记,咱们起码也得写上三五百字,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写上上千字。然而,古诗仅仅是几个字,而且这几个字还要凝成一个字。我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面去,我们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这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所以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就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啊!好。那我们就继续聊聊吧。 (后面的教学环节省略) 【问题】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节选某个小环节,从多个角度人手,对该环节的设计与运作进行整体评析。

考题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 — 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 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 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 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考题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段: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 生(宁宁):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便了!(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 师: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我要表扬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生疑惑不解) 师: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介问题。宁宁,你说是吗? 生(宁宁):是的。 师: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 生(宁宁):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 师:好的,你们快去吧。 师: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 师: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快告诉他吧。 生甲: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 生乙: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考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请根据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求: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500字。

考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考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请分析案例二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考题 材料: 师:同学们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生1:最不喜欢三类老师,首先是长得丑的! 师:相貌靠遗传,老师自己恐怕做不了主! 生1:那可以穿漂亮一点啊!我们每天关在学校里上课,上得头昏眼花,可有的老师呢,都什么时代了,还整天穿样式那么土、颜色那么灰暗的衣服,实在太Low了,弄得人真是一点听课的激情都没有啦! 师:呵呵,看来老师还得多买几件漂亮衣服,时尚一点,养眼一点! 生2:对对对!我们讨厌的第二类老师就是长得丑还喜欢对学生板着脸的,其实长得不好看,穿得土气一点也不是很要紧,多笑笑就不丑了!最怕的就是性格不好!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性格开朗的美丽老师!第三类呢? 生3:上课闷死人的老师!我们天天干坐着听课真的很累的,老师为什么不能让我们每节课上笑几次,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学习呢? 师:同学们怎样才会笑呢? 生3:觉得新鲜有趣,好笑好玩。觉得很开心,就一定会笑!老师备课的时候,干吗不备下这个呢?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课堂上能够新鲜讯息多一点,语言幽默一点,课堂形式有趣一点,课堂气氛快乐一点,对么? 生4:对对对!我发誓,只要哪个老师能够让我每节课笑上三次,哪怕长得再丑,穿得再土,性格再不讨人喜欢,我都认了! 问题: (1)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 (2)教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3)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考题 下面是《数星星的孩子》教学片段。 师:(出示“勺”字),谁来读读字音? 生:sao。 生:他读得不对,应该读shao。 师:(出示“斗”字)谁知道这个念什么? 生:dou。(齐读一遍) 师:在课文中找找“勺”和“斗”两个字是在哪个句子中出现的,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生读:“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 师:好!勺子什么样,知道吗?你们天天用勺子吗? 生:我们天天用勺子喝汤。 生:我天天用勺子吃饭,我不爱用筷子。 师:大家都知道什么勺子了。“勺”字好记吗?怎么记? 生:“勺”字有三笔:撇,横折钩,点。 生:“勺”字就像一把勺子,撇像勺子的把,一点像勺子里的东西。 师:说得好。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遍。 师:(出示北斗星图)我们刚才学的“斗”字是北斗星的“斗”。请看这张图,这七颗星就是北斗星。你们看,这七颗星连起来像什么?(教师边说边画线连起来) 生:像一把勺子。 师:对了。北斗星的“斗”字好记吗? 生:好记。“十”字加两点。 生:他没按笔顺说,容易写错。“斗”字,两个点加十字。 生:“斗”字的两点是一上一下的,在“十”字的左上方。 师:说得好。我们认识了“勺”和“斗”两个字,也知道了“勺子”和“北斗星”的意思了,再学下面的字。分析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贯彻识字教学原则的?

考题 《草房子》读书会教案 师板书:秃鹤,桑桑,细马,林小康 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人物。 (师与学生确认自己的身份) 师:最有孝心是吧。我特别喜欢孝心的孩子,他有孝心吗 生:有。 师:你们呢,我特别想知道秃鹤还是最什么样的孩子。 生:我是最有自尊的人。那次我秃头为大家出丑了,大家都不理我了。给学校抹了黑,我用这种特有的方式,伤害我的自尊 师:你是一个最有自尊的人,还有吗, 生:我是一个头发最少的人。(观众大笑)因为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 师:头发最少还变成优势了。那你们呢 生:我觉得我是一个最有礼貌的人。大家都管秦大奶奶叫老太婆,我和她初次见面就有礼貌地说“奶奶” 师:所以秦大奶奶特别喜欢你,只有你叫他 生(亲切地):奶奶 (观众笑) 师:都认为自己年纪最大。 组:我认为我的年纪最大。说年纪最大不是年龄大,而是经历多,我把经历一件事当成一年。杜小康的家一落千丈,为了读书,他就去,在那里他经历了很多事情。师:所以你认为你年纪最大。 组:我不同意。他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可我经历的是生与死的挑战。所以我认为我的年龄比你的大。 师:都挺深沉,咱们看看到底谁的年龄最大。 出示: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差不齐,秃鹤十岁才进小学门。 师读: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并不齐,禿鹤十岁才进小学门。 所以秃鹤年龄生:最大。 师:所以不管怎么样,秃鹤收获了一个最字。 (师在秃鹤的名字下写上一票。 师:大家想清楚了,四个人当中个头最高的是哪一个, 四组都举手。 对这次成功的读书会做简要分析。

考题 某教师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那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4: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词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这是一则教学案例,请进行简要分析。

考题 下面所呈现的是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叶绍翁)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 (前面的教学环节略) 师: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赋予了它们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这首古诗,请大家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我们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师播放音乐,生默默品读) 生:对苍苔感觉体现在“怜”这个字。“怜”是爱惜的意思。 师: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对苍苔的感情是—— 生:爱惜。 师:你是从哪个字发现的呢? 生:“怜”字。 师:注意他感受到的那份爱惜。如果这个“冷”按今天的意思.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儿那叫——可怜,可是他理解成是爱惜,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学过的那句“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可以理解成这个“怜”是—— 生(齐):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 师:嗯,你看,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可是用上一个“怜”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那么这个要说我爱惜的话,这个“应”字就可以变成—— 生:应该。 师:对了,我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 生:苍苔。 师: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 (一生读最后一句) 师: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说出来。 生(大声地):印。 师:你们太厉害了,是“印”。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那就讲—— 生:“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是“印”而不是—— 生:“踩”。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 生:诗人! 师:诗人的—— 生:脚印! 师:脚印还是屐齿的印? 生:屐齿的印。 师:请问,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 生:因为古时候只有木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穿草鞋也行,我穿别的鞋也可以,宋朝的时候也有很多种鞋呀。 生: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去破坏它。 师:所以他穿木屐,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就会留下屐齿的几个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是吧。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那可说明自己很—— 生:很高贵。 师:说明自己很—— 生:很悠闲。 师:说明自己是很悠闲,他要自然地打扮,还要那份轻松的潇洒,还要体现对大自然、对园子的特别的喜爱,所以我就要穿木屐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 生:爱! 师:但是,如这名同学所说,尽管如此,我的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生:可惜。 生:明白了。这“怜”才是真真切切地—— 生:爱惜。 …… 师:“应怜屐齿印苍苔。”(生笑)来吧,我们就自己读出对苍苔的那份怜。 学生齐读。(非常精彩) 师:谢谢同学们,你瞧瞧,这个“怜”字啊,还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这里还藏着一首美丽的古诗啊!(课件出示,请一生读)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知道吗?叶绍翁看到他的好朋友这首诗后说:“你也想写杏花,你是通过那春雨之后来写杏花啊,看,我偏偏要避重就深,我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而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地重重地来写,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我就能浓缩到一个字儿上,那便是—— 生:“怜”! 师:你看,就这一句话。七个字儿,我们咀嚼推敲了那么长时间,假如用今天的话写一篇游记,咱们起码也得写上三五百字,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写上上千字。然而,古诗仅仅是几个字,而且这几个字还要凝成一个字。我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面去,我们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这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所以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就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啊!好。那我们就继续聊聊吧。 (后面的教学环节省略)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节选某个小环节,从多个角度入手,对该环节的设计与运作进行整体评析。

考题 《草房子》读书会教案 师板书:秃鹤,桑桑,细马,林小康 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人物。 (师与学生确认自己的身份) 师:最有孝心是吧。我特别喜欢孝心的孩子,他有孝心吗 生:有。 师:你们呢,我特别想知道秃鹤还是最什么样的孩子。 生:我是最有自尊的人。那次我秃头为大家出丑了,大家都不理我了。给学校抹了黑,我用这种特有的方式,伤害我的自尊 师:你是一个最有自尊的人,还有吗, 生:我是一个头发最少的人。(观众大笑)因为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 师:头发最少还变成优势了。那你们呢 生:我觉得我是一个最有礼貌的人。大家都管秦大奶奶叫老太婆,我和她初次见面就有礼貌地说“奶奶” 师:所以秦大奶奶特别喜欢你,只有你叫他 生(亲切地):奶奶 (观众笑) 师:都认为自己年纪最大。 组:我认为我的年纪最大。说年纪最大不是年龄大,而是经历多,我把经历一件事当成一年。杜小康的家一落千丈,为了读书,他就去,在那里他经历了很多事情。师:所以你认为你年纪最大。 组:我不同意。他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可我经历的是生与死的挑战。所以我认为我的年龄比你的大。 师:都挺深沉,咱们看看到底谁的年龄最大。 出示: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差不齐,秃鹤十岁才进小学门。 师读: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并不齐,禿鹤十岁才进小学门。 所以秃鹤年龄生:最大。 师:所以不管怎么样,秃鹤收获了一个最字。 (师在秃鹤的名字下写上一票。 师:大家想清楚了,四个人当中个头最高的是哪一个, 四组都举手。 就课标要求,类似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考题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 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 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 (学生动笔画) 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能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扁扁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 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的变化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么看?晚上出来看月亮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么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考题 单选题女:你说,我是穿裙子还是穿裤子?男:我们是去爬山,不是去跳舞,你觉得呢?A B C D E

考题 问答题阅读《关雎》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小题。案例:师:我要再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重要的词语。师:“窈窕淑女”是什么意思?生:文静美好的女子。师:“好逑”呢?生:好配偶。师:那么这句的意思是?生: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师:噢,文静美好的女孩子大家都喜欢,所以,咱们女同学应该当这样的淑女。师:“寤寐求之”什么意思?生:醒着睡着都在追求。生: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师:“辗转反侧”呢?生: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师: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呢?生:因为他追求这个女孩子没追到。师:你怎么知道的呢?生:我从“求之不得”看出来的。师:看来你真读懂了,预习得真好!师:这个君子追求这位淑女没成功,他又转去追求别人了吗?生:没有。他日夜思念着她。生:思念得彻夜难眠。师:看来这个小伙子感情很真挚,对人很专一。他不仅没有放弃,没有移情别恋,还打算要娶她进门,跟她相亲相爱呢。我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师:意思是?生:弹琴鼓瑟对她表示友好,敲锣打鼓让她快乐。师: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生: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文静美好的女子,他追求她但是没有成功,就日夜思念她。最后终于跟她在一起,结婚了。师:从此以后“王子与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师边听边板书:爱慕——思念——喜悦师:有人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是真实的,是小伙子思念心切的时候产生的幻觉或者说是愿望,你们觉得有道理吗?生:有道理。问题:(1)试从诗歌教学的角度,谈谈该教学设计的优点。(10分)(2)请结合该学段特点,指出该教学设计的不足并提出建议。(10分)

考题 单选题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生l: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生2:你不仔细看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师:你说得太对了。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具体写法B 教师不必用上课时间讲解学生认识的汉字C 教师按照汉字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汉字教学D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偏旁进行了区别

考题 问答题《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段:(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生(宁宁):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便了!(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师: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我要表扬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生疑惑不解)师: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介问题。宁宁,你说是吗?生(宁宁):是的。师: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生(宁宁):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师:好的,你们快去吧。师: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师: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快告诉他吧。生甲: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生乙: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考题 问答题下面所呈现的是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叶绍翁)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 (前面的教学环节略) 师: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赋予了它们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这首古诗,请大家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我们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师播放音乐,生默默品读) 生:对苍苔感觉体现在“怜”这个字。“怜”是爱惜的意思。 师: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对苍苔的感情是—— 生:爱惜。 师:你是从哪个字发现的呢? 生:“怜”字。 师:注意他感受到的那份爱惜。如果这个“冷”按今天的意思.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儿那叫——可怜,可是他理解成是爱惜,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学过的那句“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可以理解成这个“怜”是—— 生(齐):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 师:嗯,你看,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可是用上一个“怜”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那么这个要说我爱惜的话,这个“应”字就可以变成—— 生:应该。 师:对了,我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 生:苍苔。 师: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 (一生读最后一句) 师: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说出来。 生(大声地):印。 师:你们太厉害了,是“印”。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那就讲—— 生:“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是“印”而不是—— 生:“踩”。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 生:诗人! 师:诗人的—— 生:脚印! 师:脚印还是屐齿的印? 生:屐齿的印。 师:请问,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 生:因为古时候只有木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穿草鞋也行,我穿别的鞋也可以,宋朝的时候也有很多种鞋呀。 生: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去破坏它。 师:所以他穿木屐,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就会留下屐齿的几个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是吧。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那可说明自己很—— 生:很高贵。 师:说明自己很—— 生:很悠闲。 师:说明自己是很悠闲,他要自然地打扮,还要那份轻松的潇洒,还要体现对大自然、对园子的特别的喜爱,所以我就要穿木屐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 生:爱! 师:但是,如这名同学所说,尽管如此,我的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生:可惜。 生:明白了。这“怜”才是真真切切地—— 生:爱惜。 …… 师:“应怜屐齿印苍苔。”(生笑)来吧,我们就自己读出对苍苔的那份怜。 学生齐读。(非常精彩) 师:谢谢同学们,你瞧瞧,这个“怜”字啊,还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这里还藏着一首美丽的古诗啊!(课件出示,请一生读)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知道吗?叶绍翁看到他的好朋友这首诗后说:“你也想写杏花,你是通过那春雨之后来写杏花啊,看,我偏偏要避重就深,我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而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地重重地来写,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我就能浓缩到一个字儿上,那便是—— 生:“怜”! 师:你看,就这一句话。七个字儿,我们咀嚼推敲了那么长时间,假如用今天的话写一篇游记,咱们起码也得写上三五百字,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写上上千字。然而,古诗仅仅是几个字,而且这几个字还要凝成一个字。我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面去,我们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这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所以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就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啊!好。那我们就继续聊聊吧。 (后面的教学环节省略)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节选某个小环节,从多个角度入手,对该环节的设计与运作进行整体评析。

考题 问答题某教师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那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4: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词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这是一则教学案例,请进行简要分析。

考题 问答题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考题 问答题下面是《数星星的孩子》教学片段。 师:(出示“勺”字),谁来读读字音? 生:sao。 生:他读得不对,应该读shao。 师:(出示“斗”字)谁知道这个念什么? 生:dou。(齐读一遍) 师:在课文中找找“勺”和“斗”两个字是在哪个句子中出现的,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生读:“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 师:好!勺子什么样,知道吗?你们天天用勺子吗? 生:我们天天用勺子喝汤。 生:我天天用勺子吃饭,我不爱用筷子。 师:大家都知道什么勺子了。“勺”字好记吗?怎么记? 生:“勺”字有三笔:撇,横折钩,点。 生:“勺”字就像一把勺子,撇像勺子的把,一点像勺子里的东西。 师:说得好。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遍。 师:(出示北斗星图)我们刚才学的“斗”字是北斗星的“斗”。请看这张图,这七颗星就是北斗星。你们看,这七颗星连起来像什么?(教师边说边画线连起来) 生:像一把勺子。 师:对了。北斗星的“斗”字好记吗? 生:好记。“十”字加两点。 生:他没按笔顺说,容易写错。“斗”字,两个点加十字。 生:“斗”字的两点是一上一下的,在“十”字的左上方。 师:说得好。我们认识了“勺”和“斗”两个字,也知道了“勺子”和“北斗星”的意思了,再学下面的字。分析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贯彻识字教学原则的?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 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 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 (学生动笔画) 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能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扁扁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 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的变化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么看?晚上出来看月亮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么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考题 问答题《草房子》读书会教案 师板书:秃鹤,桑桑,细马,林小康 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人物。 (师与学生确认自己的身份) 师:最有孝心是吧。我特别喜欢孝心的孩子,他有孝心吗 生:有。 师:你们呢,我特别想知道秃鹤还是最什么样的孩子。 生:我是最有自尊的人。那次我秃头为大家出丑了,大家都不理我了。给学校抹了黑,我用这种特有的方式,伤害我的自尊 师:你是一个最有自尊的人,还有吗, 生:我是一个头发最少的人。(观众大笑)因为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 师:头发最少还变成优势了。那你们呢 生:我觉得我是一个最有礼貌的人。大家都管秦大奶奶叫老太婆,我和她初次见面就有礼貌地说“奶奶” 师:所以秦大奶奶特别喜欢你,只有你叫他 生(亲切地):奶奶 (观众笑) 师:都认为自己年纪最大。 组:我认为我的年纪最大。说年纪最大不是年龄大,而是经历多,我把经历一件事当成一年。杜小康的家一落千丈,为了读书,他就去,在那里他经历了很多事情。师:所以你认为你年纪最大。 组:我不同意。他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可我经历的是生与死的挑战。所以我认为我的年龄比你的大。 师:都挺深沉,咱们看看到底谁的年龄最大。 出示: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差不齐,秃鹤十岁才进小学门。 师读: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并不齐,禿鹤十岁才进小学门。 所以秃鹤年龄生:最大。 师:所以不管怎么样,秃鹤收获了一个最字。 (师在秃鹤的名字下写上一票。 师:大家想清楚了,四个人当中个头最高的是哪一个, 四组都举手。 对这次成功的读书会做简要分析。

考题 问答题《草房子》读书会教案 师板书:秃鹤,桑桑,细马,林小康 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人物。 (师与学生确认自己的身份) 师:最有孝心是吧。我特别喜欢孝心的孩子,他有孝心吗 生:有。 师:你们呢,我特别想知道秃鹤还是最什么样的孩子。 生:我是最有自尊的人。那次我秃头为大家出丑了,大家都不理我了。给学校抹了黑,我用这种特有的方式,伤害我的自尊 师:你是一个最有自尊的人,还有吗, 生:我是一个头发最少的人。(观众大笑)因为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 师:头发最少还变成优势了。那你们呢 生:我觉得我是一个最有礼貌的人。大家都管秦大奶奶叫老太婆,我和她初次见面就有礼貌地说“奶奶” 师:所以秦大奶奶特别喜欢你,只有你叫他 生(亲切地):奶奶 (观众笑) 师:都认为自己年纪最大。 组:我认为我的年纪最大。说年纪最大不是年龄大,而是经历多,我把经历一件事当成一年。杜小康的家一落千丈,为了读书,他就去,在那里他经历了很多事情。师:所以你认为你年纪最大。 组:我不同意。他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可我经历的是生与死的挑战。所以我认为我的年龄比你的大。 师:都挺深沉,咱们看看到底谁的年龄最大。 出示: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差不齐,秃鹤十岁才进小学门。 师读: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并不齐,禿鹤十岁才进小学门。 所以秃鹤年龄生:最大。 师:所以不管怎么样,秃鹤收获了一个最字。 (师在秃鹤的名字下写上一票。 师:大家想清楚了,四个人当中个头最高的是哪一个, 四组都举手。 就课标要求,类似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