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一2002)规定,当桩基穿过软弱下卧层,以坚硬黏土为持力层时,黏土持力层的最小厚度为桩直径的( )倍。

  • A、4
  • B、5
  • C、6
  • D、8

参考答案

更多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一2002)规定,当桩基穿过软弱下卧层,以坚硬黏土为持力层时,黏土持力层的最小厚度为桩直径的( )倍。A、4B、5C、6D、8” 相关考题
考题 当桩基穿过软弱下卧层,以坚硬黏土为持力层,黏土持力层的最小厚度为桩直径的(  )倍。 A、3 B、4 C、5 D、6

考题 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可以作为桩基持力层的最小粘性土层厚度为桩直径的多少倍? A.4 B. 5 C. 8 D. 6

考题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下列关于桩基设计的观点,其中何项不正确(  )A. 基础承台布置有2排8根人工挖孔端承桩,其桩的最小中心距可为2.5倍桩径 B. 挤土沉管灌注桩用于淤泥和淤泥质土时,应局限于多层住宅桩基 C. 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桩顶以下5倍桩径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D. 桩端应选择较硬的土层作持力层,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2.5倍桩径

考题 关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持力层的压缩模量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 B、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 C、基础底面的附加应力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大 D、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越大,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越小

考题 下列关于软弱下卧层验算的论述中,不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是(  )。A.附加压力值是按弹性理论应力分布原理计算的 B.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需要经过深度修正和宽度修正 C.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小于0.25时,可按照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基础底面的尺寸 D.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大于0.50时,不需要考虑软弱下卧层影响,可只按照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基础底面的尺寸

考题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一2008规定,下列关于桩基布置原则的说法,哪个选項是错误的? (A)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桩筏基础,核心筒和外围框架结构下基桩应按等刚度等桩长设计 (B)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倍设计桩径 (C)抗震设防区基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硬塑粉质黏土层的长度不宜小于4~5倍桩径 (D)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不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十管桩

考题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在下列关于软弱下卧层验算方法的叙述中,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通过一定厚度的持力层扩散为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 B.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持力层越厚,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越小 C.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持力层的压缩模量越高,扩散到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越大 D. 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特征值需要经过宽度修正

考题 下列关于软弱下卧层验算的论述中,不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2002)的是( )。 A.附加压力扩散是按弹性理论应力分布原理计算的 B.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需要经过深度修正和宽度修正 C.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小于0.25时,可按照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基础底面的尺寸 D.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大于0.50时,不需要考虑软弱下卧层影响,可只按照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基础底面的尺寸

考题 关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的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方法,下列选项中哪几项表达是错误的? (A)附加压力的扩散是采用弹性理论应力分布方法计算 (B)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需要经过深度修正和宽度修正 (C)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小于0.25时,可直接按照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底面的尺寸 (D)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大于0. 50时,不需要考虑软弱下卧层的影响

考题 有关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对于粉土至少不小于2D. B.对于碎石土至少不小于2D. C.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2D. 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4D.

考题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下列哪一种建筑桩基应验算沉降?( ) A.桩端持力层为砂层的一级建筑桩基 B.桩端持力层为软弱土的二级建筑桩基 C.桩端持力层为黏性土的二级建筑桩基 D.桩端持力层为粉土的二级建筑桩基

考题 刚性桩穿过厚20m的未充分固结新近填土层,并以填土层的下卧层为桩端持力层,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下列哪个选项作为桩端持力层时,基桩承受的下拉荷载最大?() A.可塑状黏土 B.红黏土 C.残积土 D.微风化砂岩

考题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特征值需要经过深度修正B、附加压力的扩散是采用弹性理论应力分布方法计算C、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小于0.25时,可直接按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基础底面的尺寸D、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大于0.50时,不需要考虑软弱下卧层的影响

考题 桩基础一般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下述说法中()不正确。()A、当持力层为黏性土、粉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宜小于2倍桩径B、当持力层为砂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宜小于1.5倍桩径C、当桩端持力层为碎石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宜小于1倍桩径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m

考题 某建筑桩基穿过未充分固结的新近填土层,并以填土层的下卧层为桩端持力层。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项作为桩端持力层时,某桩承受的下拉荷载最大。()A、黏性土B、红黏土C、砂土D、微风化砂岩

考题 验算桩端持力层下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时,下述()不正确。()A、当sa2/d≤6时应按群桩基础验算,否则按单桩验算B、按群桩验算时,附加应力作用的面积近似取承台底面积C、计算附加应力时,应考虑桩侧阻力的影响D、应力扩散角应综合考虑持力层的相对厚度及持力层与软弱下卧的模量等确定

考题 根据《桩基规范》 规定,下列关于桩基布置原则的说法,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A、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桩筏基础,核心筒和外围框架结构下基桩应按等刚度等桩长设计B、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倍设计桩径C、抗震设防区基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硬塑粉质黏土层的长度不宜小于4-5倍D、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不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考题 端承桩时桩端持力层要求较高,当桩端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桩径的()。

考题 桩端持力层为软弱土的一、二级建筑桩基以及桩端持力层为粘土,粉土或存在软卧层的一级建筑桩基,应验算(),并宜考虑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共同作用。

考题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下列哪一种建筑桩基应验算沉降?()A、桩端持力层为砂层的一级建筑桩基B、桩端持力层为软弱土的二级建筑桩基C、桩端持力层为粘性土的二级建筑桩基D、桩端持力层为粉土的二级建筑桩基

考题 单选题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一2002)规定,当桩基穿过软弱下卧层,以坚硬黏土为持力层时,黏土持力层的最小厚度为桩直径的( )倍。A 4B 5C 6D 8

考题 单选题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规定,下列关于桩基布置原则的说法,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2012年真题]A 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桩筏基础,核心筒和外围框架结构下基桩应按等刚度、等桩长设计B 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倍设计桩径C 抗震设防区基桩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硬塑粉质黏土层的长度不宜小于4~5倍桩径D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不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考题 多选题桩端全断面(直径为d)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下列说法正确有()A对于粉土至少不小于2d;B对于碎石至少不小于2d;C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2d;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4d。

考题 单选题某建筑桩基穿过未充分固结的新近填土层,并以填土层的下卧层为桩端持力层。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项作为桩端持力层时,某桩承受的下拉荷载最大。()A 黏性土B 红黏土C 砂土D 微风化砂岩

考题 单选题桩基础一般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下述说法中()不正确。()A 当持力层为黏性土、粉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宜小于2倍桩径B 当持力层为砂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宜小于1.5倍桩径C 当桩端持力层为碎石土时,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宜小于1倍桩径D 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m

考题 单选题当发生()情况时,基坑底部应普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但如在基坑不深处有承压水层时,不应进行触探。A 持力层明显不均匀、浅部有坚硬下卧层B 持力层均匀、浅部有软弱下卧层C 持力层明显不均匀、浅部有软弱下卧层D 持力层均匀、浅部有坚硬下卧层

考题 单选题桩基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时,按整体冲剪破坏计算的条件是(  )。A 桩距Sa≤6dB 桩距Sa>7dC 桩基下方持力层厚度t<(Sa-De)cosθ/2D σz+γiz≤quw/γ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