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据《三国志》载:公年190年春正月,豫州刺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等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兵力。这反映了当时的刺史()
A
已经参与地方军政大权
B
已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
C
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
D
对各郡守已没有控制能力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 “单选题据《三国志》载:公年190年春正月,豫州刺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等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兵力。这反映了当时的刺史()A 已经参与地方军政大权B 已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C 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D 对各郡守已没有控制能力” 相关考题
考题
下列有关秦汉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汉高祖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格的监察制度
C.西汉刺史级别不高,但是巡查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D.东汉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
考题
据《三国志》载:公年190年春正月,豫州刺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等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兵力。这反映了当时的刺史()A、已经参与地方军政大权B、已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C、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D、对各郡守已没有控制能力
考题
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考题
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考题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考题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设置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分部巡行监察。刺举不法。西汉时刺史属于中央派往各地定期巡视监察的官员,还不是地方政府的首脑。
考题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设置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察举规定有六项范围,主要针对()。A、中央官B、地方豪强C、郡守D、及其地方豪强、郡守的子弟
考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反映出东汉来年()A、郡县制最终形成B、中央集权得到巩固C、已经取消监察制D、刺史职能发生变异
考题
判断题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设置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分部巡行监察。刺举不法。西汉时刺史属于中央派往各地定期巡视监察的官员,还不是地方政府的首脑。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反映出东汉来年()A
郡县制最终形成B
中央集权得到巩固C
已经取消监察制D
刺史职能发生变异
考题
多选题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设置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察举规定有六项范围,主要针对()。A中央官B地方豪强C郡守D及其地方豪强、郡守的子弟
考题
单选题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考题
单选题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A
别驾B
州刺史C
州牧D
郡守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