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当时美国尚未对日宣战。“飞虎队”的创建人是美国人()。
A

约翰•罗西

B

保罗

C

马克

D

陈纳德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更多 “单选题“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当时美国尚未对日宣战。“飞虎队”的创建人是美国人()。A 约翰•罗西B 保罗C 马克D 陈纳德” 相关考题
考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国家派遣志愿人员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战。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大夫(),积劳成疾,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A.柯棣华B.艾黎C.马海德

考题 1945年8月8日,()发表宣言对日宣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A.英国B.苏联C.美国

考题 “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 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当时美国尚未对日宣战。“飞虎队”的创建人是美国人( ) A. 约翰*罗西 B. 保罗 C. 马克 D. 陈纳德

考题 光绪对日宣战,决定派()领兵赴援。A、李鸿章B、文廷式C、志锐D、翁同龢

考题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军人()来华助战建立了美国志愿航空队,即人们习惯所称的“飞虎队”,共摧毁敌机2600余架,自损500余架。A、史迪威B、魏德迈C、陈纳德

考题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对日宣战。

考题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的飞机中,不包括()。A、DB-3B、I-16C、SB-2D、Pe-2

考题 抗日战争期间,支援中国抗日的美国“飞虎队”司令是陈纳德。

考题 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和()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这对日本投降起了加速作用,使中国抗战出现了空前有利的形势。

考题 二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的是谁?()A、陈纳德B、朱可夫元帅C、科涅夫元帅D、罗科索夫斯基元帅

考题 抗日战争开始后,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国退役空军军官参加对日空战,屡屡重创日本空军,他的这支军部队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什么?

考题 1945年8月8日,()发表宣言对日宣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A、英国B、苏联C、美国

考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国家派遣志愿人员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战。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大夫(),积劳成疾,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A、柯棣华B、艾黎C、马海德

考题 二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队(即美国空军的前身)在对日动用原子弹之前,曾实施规模空前的“火攻”令东京等日本城市变为废墟,当时采取这一战术的是美国名将()A、柯蒂斯.李梅B、道格拉斯.麦克阿瑟C、艾森豪威尔

考题 单选题二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的是谁?()A 陈纳德B 朱可夫元帅C 科涅夫元帅D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

考题 单选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军人()来华助战建立了美国志愿航空队,即人们习惯所称的“飞虎队”,共摧毁敌机2600余架,自损500余架。A 史迪威B 魏德迈C 陈纳德

考题 单选题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A 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 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C 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 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考题 问答题抗日战争中,美国援华航空志愿队(飞虎队)装备的飞机是什么?

考题 填空题抗战期间中国空军飞行员()击毙日军第13航空队司令官奥田,奥田是抗战期间被中国空军击毙的日本海军航空队军职最高者。

考题 单选题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中,日本共击毁击伤美国主要舰只()艘,飞机260余架,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惨重损失。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从此开始。A 18B 20C 22D 24

考题 单选题抗日战争中,美国援华航空志愿队(飞虎队)装备的飞机是:()A P26B P38C P40D P51

考题 判断题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对日宣战。A 对B 错

考题 问答题抗日战争开始后,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国退役空军军官参加对日空战,屡屡重创日本空军,他的这支军部队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什么?

考题 单选题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的人是(  )。A 麦克阿瑟B 亚历山大C 陈纳德D 史迪威

考题 判断题抗日战争期间,支援中国抗日的美国“飞虎队”司令是陈纳德。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光绪对日宣战,决定派()领兵赴援。A 李鸿章B 文廷式C 志锐D 翁同龢

考题 填空题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和()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这对日本投降起了加速作用,使中国抗战出现了空前有利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