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患儿,5岁。支持界线性小儿脑电图的是(  )。
A

背景节律为8~9Hz,调节调幅不良

B

过度换气诱发以双侧后头部为著的2~5Hz慢波活动

C

闪光刺激时诱发光肌阵挛反应

D

思睡期出现6~7Hz阵发性θ活动,以中央、顶区为主

E

后头部α节律中混有少量慢波活动及节律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BDE三项是5岁小儿正常脑电图;C项,光肌阵挛反应是一种非癫痫性的肌肉抽动,是闪光刺激诱发试验中的正常反应。有下列一项表现时可视为界线性小儿脑电图:①脑波频率轻度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慢波轻度增多,调节调幅不良(仅指年长儿);②出现少量不典型棘波、尖波,或出现较多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更多 “单选题患儿,5岁。支持界线性小儿脑电图的是(  )。A 背景节律为8~9Hz,调节调幅不良B 过度换气诱发以双侧后头部为著的2~5Hz慢波活动C 闪光刺激时诱发光肌阵挛反应D 思睡期出现6~7Hz阵发性θ活动,以中央、顶区为主E 后头部α节律中混有少量慢波活动及节律” 相关考题
考题 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脑电图起始变化常表现为( )。A、广泛的低电压去同步化混有肌电伪差B、广泛的高幅的慢波节律混有肌电伪差C、双额为主导联的高波幅棘波节律D、广泛同步对称出现的高幅的尖波混有肌电伪差E、广泛非同步非对称的棘慢波节律

考题 关于儿童后头部慢波描述,正确的是( )。A、属于正常发育状况,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后B、以枕区最突出C、枕区多位相慢波为3~4Hz中—高波幅多位相波D、后头部慢波节律为2~4Hz的中高波幅慢波节律E、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常为棘慢复合波

考题 中央区β活动( )。A.快波中常混杂有μ节律B.快波的反应性与α节律相同C.额区快波节律D.与20Hz闪光刺激同步的枕区快波节律E.出现在颅骨缺损区的快波活动

考题 后头部快α变异( )。A.快波中常混杂有μ节律B.快波的反应性与α节律相同C.额区快波节律D.与20Hz闪光刺激同步的枕区快波节律E.出现在颅骨缺损区的快波活动

考题 关于儿童后头部慢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后头部病变有关B、以枕区最突出C、具有和α节律一样的反应性,反复出现在枕区α节律中,不出现其他部位D、枕区多出现相位慢波E、属于正常发育现象,进入青春期后消失

考题 后头部快α变异()。A、快波中常混杂有μ节律B、快波的反应性与α节律相同C、额区快波节律D、与20Hz闪光刺激同步的枕区快波节律E、出现在颅骨缺损区的快波活动

考题 中央区β活动()。A、快波中常混杂有μ节律B、快波的反应性与α节律相同C、额区快波节律D、与20Hz闪光刺激同步的枕区快波节律E、出现在颅骨缺损区的快波活动

考题 GTGS阵挛期为()。A、高波幅节律失调B、低电压活动,10Hz以上,逐渐转为较慢,较高的尖波C、与节律性肌收缩相应的爆发尖波和与停止肌收缩相应的慢波D、局限部位的痫性波形E、同步发生短暂3Hz的棘—慢波放电

考题 单选题中央区β活动()。A 快波中常混杂有μ节律B 快波的反应性与α节律相同C 额区快波节律D 与20Hz闪光刺激同步的枕区快波节律E 出现在颅骨缺损区的快波活动

考题 单选题患儿,男,4岁。热性惊厥,如图所示为思睡期图形,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思睡期广泛性θ节律混合棘慢波阵发,为异常脑电图B 思睡期广泛性θ节律阵发,夹杂少量低波幅棘波,为异常脑电图C 思睡期广泛性θ节律性阵发,夹杂少量低波幅棘波,被称为发育不成熟的棘慢波,随发育成熟多数消失D 思睡期广泛θ节律阵发,夹杂少量低波幅棘波,预示患儿日后会转变为癫痫E 思睡期广泛σ节律阵发,夹杂少量低波幅棘波,提示患儿目前为癫痫

考题 单选题患儿,男,11个月。发作性哭闹2周,EEG监测可见枕导以4~6Hz θ节律为主调,对光反应存在,清醒期并可见较多量慢波活动,左右前、中颞导波幅不对称,最大相差≤50%,睡眠期可见高而钝的睡眠顶尖波及游走性尖形纺锤波。对于该患儿脑电图结论正确的是(  )。A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B 异常小儿脑电图C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D 正常小儿脑电图E 异常小儿脑电图,双侧颞区轻度失对称

考题 单选题患儿,女,5岁。录像脑电图监测结果为:背景活动正常;过度换气未见明显慢波增多;闪光刺激睁眼8~20Hz见枕区节律同化;发作间期见睡眠右侧中颞区较多量中波幅棘慢波散发或簇发;监测到清醒期频繁摇头、点头、抖肩、意识清、反应正常(家长证实这些症状为就诊原因),同期EEG为运动伪差,未见异常放电。此份脑电最后结论最简明的是(  )。A 异常儿童脑电图,睡眠期右侧中颞区棘慢波发放,考虑癫痫B 异常儿童脑电图,过度换气未诱发慢波增多,监测到症状不伴异常放电C 异常儿童脑电图,睡眠期右侧中颞区棘慢波发放,监测到症状不伴异常放电D 异常儿童脑电图,闪光刺激诱发枕区节律同化,睡眠期右侧中颞区棘慢波发放,监测到癫痫病发作E 异常儿童脑电图,过度换气未诱发慢波增多,闪光刺激诱发枕区节律同化,睡眠期右侧中颞区棘慢波发放

考题 单选题过度换气的正常慢波反应是(  )。A 在过度换气停止后5分钟慢波反应逐渐消失B 慢波活动在前头部突出说明存在脑功能弥漫性受损C 多数在过度换气后1~2分钟出现D 在过度换气开始时立即出现E 慢波活动在后头部突出说明存在脑功能弥漫性受损

考题 单选题患儿,6岁。脑电图如下图所示,描述正确的是(  )。A 背景活动持续不对称,提示异常B 后头部插入性慢波,提示正常C 清醒期右侧枕区一过性慢波,提示正常D 清醒期右侧枕区节律性慢波阵发,提示异常E 后头部眼运动相关的一过性慢波,提示正常

考题 单选题患儿,5岁,可判断异常小儿脑电图的是(  )。A 出现突出于背景的阵发性活动B 背景双侧枕区活动略不对称C 思睡期阵发性慢活动夹杂少量前头部小棘波D 过度换气诱发广泛性慢波E 非药物性持续性中-高波幅β活动

考题 单选题下列属于异常慢波活动的是(  )。A 思睡期阵发性θ节律B 觉醒反应时的慢波发放C 思维活动时额区的θ活动D 儿童过度换气中的高波幅慢波节律暴发E 睁眼状态时枕导慢波活动

考题 单选题关于儿童后头部慢波描述,正确的是()。A 属于正常发育状况,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后B 以枕区最突出C 枕区多位相慢波为3~4Hz中—高波幅多位相波D 后头部慢波节律为2~4Hz的中高波幅慢波节律E 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常为棘慢复合波

考题 单选题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脑电图起始变化常表现为()。A 广泛的低电压去同步化混有肌电伪差B 广泛的高幅的慢波节律混有肌电伪差C 双额为主导联的高波幅棘波节律D 广泛同步对称出现的高幅的尖波混有肌电伪差E 广泛非同步非对称的棘慢波节律

考题 单选题7岁患儿的一份脑电图检查显示全头部节律性3Hz棘-慢复合波,在复查脑电图时,需要注意的诱发试验是(  )。A 闪光刺激B 睁闭眼C 睡眠诱发D 过度换气E 药物诱发

考题 单选题后头部快α变异()。A 快波中常混杂有μ节律B 快波的反应性与α节律相同C 额区快波节律D 与20Hz闪光刺激同步的枕区快波节律E 出现在颅骨缺损区的快波活动

考题 单选题正常成人睡眠Ⅰ期的脑电图特点是(  )。A 睡眠纺锤波,K-复合波,无规律活动B 2Hz以下的高波幅慢波占20%~50%以上,余为K-复合波C 阵发θ节律,出现顶尖波D 可见α节律解体,出现高波幅的活动E 2Hz以下的高波幅慢波占50%以上,少量的K-复合波

考题 单选题肌阵挛持续状态的脑电图表现为(  )。A 全导3~5Hz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暴发,长时间频繁发放B 以颞区为主的癫痫性电活动,持续发放或反复阵发出现C 广泛3Hz左右棘慢复合波持续发放,波形和频率很少有变化D 双侧同步的高波幅d波发放,混有棘波和癫痫性募集节律发放E 广泛而持续的1.5~2.5Hz棘慢复合波发放

考题 单选题关于儿童失神癫痫的脑电图表现,错误的是(  )。A 背景活动多数正常B 部分患者枕部可有节律性δ活动C 典型痫样放电为3Hz棘慢复合波D 3Hz棘慢复合波既可以是发作间期也可以是发作期的脑电图表现E 闪光刺激很容易诱发出痫样放电及临床发作

考题 单选题患儿,女,8岁。发作性痴笑、摸索、意识不清2年。脑电图清醒期以8.5~9.5Hz低~中幅α节律为主调,枕导为优势,调节、调幅欠佳,并可见稍多量插入性慢波活动。过度换气30秒后仍可见少量慢波活动,1分钟后恢复背景脑波,睡眠期并可见少量6Hz、14Hz正相棘波出现。对于患儿此次脑电图的印象,正确的是(  )。A 正常小儿脑电图B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C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D 异常小儿脑电图E 轻度异常小儿脑电图

考题 单选题患儿,男,4岁。热性惊厥,如图所示为思睡期图形,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思睡期广泛性θ节律混合棘慢波阵发,为异常脑电图B 思睡期广泛性θ节律阵发,夹杂少量低波幅棘波,为异常脑电图C 思睡期广泛性θ节律性阵发,夹杂少量低波幅棘波,被称为发育不成熟的棘慢波,随发育成熟多数消失D 思睡期广泛θ节律阵发,夹杂少量低波幅棘波,预示患儿日后会转变为癫痫E 思睡期广泛σ节律阵发,夹杂少量低波幅棘波,提示患儿目前为癫痫

考题 单选题患者,女,18岁,难治性癫痫,长程VEEG监测。下图为觉醒闭目背景活动状态下,枕导可见低-中幅8~9Hz背景活动;各导可见阵发性持续2秒高幅2~3.5Hz慢波活动。符合该阵发性图形的描述是(  )。A δ节律B β节律C θ节律D κ节律E μ节律

考题 单选题关于儿童后头部慢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与后头部病变有关B 以枕区最突出C 具有和α节律一样的反应性,反复出现在枕区α节律中,不出现其他部位D 枕区多出现相位慢波E 属于正常发育现象,进入青春期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