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
摘接软管、调整钩位、处理钩销时,必须等列车、车列停妥,并得到()的回示方可进行。
A、调车长B、调车领导人C、连结员D、制动员
考题
编组无列尾装置的列车,调车组应保证全列车钩连结良好,无列检作业时,软管的连结和折角塞门的开启由调车组人员负责。()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中间站在超过1.0‰坡度的线路上调车作业时,应连结()车辆的软管。A、不少于1/3B、不少于1/2C、全部
考题
调车作业经由()以上坡度的线路时,应连结车列的二分之一软管。A、3‰B、3、5‰C、4‰D、4、5‰
考题
转场及在超过6‰坡度的线路(驼峰作业除外)调车时,10辆及以下是否需要连结软管及连结软管的数量,11辆及以上必须连结软管的数量,由车站和机务段根据具体情况共同确定,并纳入《站细》。
考题
调车作业经由()以上坡度的线路时,应连结车列的全部软管。A、5‰B、6‰C、7‰D、8‰
考题
编挂注有△W的车辆进行调车时,机车与所挂车辆应连结不少于1/3的制动软管。
考题
为保证调车作业安全,推送车辆时,要先()。A、试拉B、试风C、连结软管D、试闸
考题
调车作业中,需进入车挡或车下进行摘接制动软管、调整钩位等作业时,连结(制动)员应使用无线调车灯显及时向()汇报,得到同意后按下(),方可进行作业。
考题
编组站、区段站以及作业量较大的中间站对编成不足10辆的车列时,连结不少于()辆车的软管。A、1/2B、10C、全部
考题
转场或向岔线取送车辆,经由4.1‰至6‰的坡道时,应连结车列的()软管。A、三分之一B、二分之一C、三分之二D、全部
考题
调车作业取送客车底时,必须全部连结软管,并确认通风状态良好。
考题
在坡度超过2.5‰的线路上进行调车作业时,应按规定连结软管后方准进行。
考题
注有△W的车辆进行编组调车时,机车与所挂车辆应连结制动软管,连结制动软管的车数与所牵车数的比例不少于1∶5。
考题
调车作业经由()以上坡度的线路时,3辆及以下不需要连结软管,4辆及其以上应连结车列的三分之一软管。A、4‰B、2、5‰C、5‰D、‰
考题
编组站、区段站以及作业量较大的中间站对编成的车列由调车组人员连结不少于()辆车的软管。A、1/2B、10C、全部
考题
单选题编组站、区段站以及作业量较大的中间站对编成的车列由调车组人员连结不少于()辆车的软管。A
1/2B
10C
全部
考题
单选题调车作业经由()以上坡度的线路时,应连结车列的二分之一软管。A
3‰B
3、5‰C
4‰D
4、5‰
考题
单选题调车作业经由()以上坡度的线路时,3辆及以下不需要连结软管,4辆及其以上应连结车列的三分之一软管。A
4‰B
2、5‰C
5‰D
‰
考题
单选题中间站在超过1.0‰坡度的线路上调车作业时,应连结()车辆的软管。A
不少于1/3B
不少于1/2C
全部
考题
单选题转场或向岔线取送车辆,经由4.1‰至6‰的坡道时,应连结车列的()软管。A
三分之一B
二分之一C
三分之二D
全部
考题
判断题转场及在超过6‰坡度的线路(驼峰作业除外)调车时,10辆及以下是否需要连结软管及连结软管的数量,11辆及以上必须连结软管的数量,由车站和机务段根据具体情况共同确定,并纳入《站细》。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调车作业经由()以上坡度的线路时,应连结车列的全部软管。A
5‰B
6‰C
7‰D
8‰
考题
判断题注有△W的车辆进行编组调车时,机车与所挂车辆应连结制动软管,连结制动软管的车数与所牵车数的比例不少于1∶5。A
对B
错
考题
填空题调车作业时经由4、1%至6%的坡道时,应连结车列的()软管。
考题
单选题摘接软管、调整钩位、处理钩销时,必须等列车、车列停妥,并得到()的回示方可进行。A
调车长B
调车领导人C
连结员D
制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