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 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了严重的道德考验。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 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为此,有媒体撰文 《“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量》,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对社会风 气的净化不无益处。法律之所以能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

A.法律是道德的基础
B.法律是道德的前提
C.法律是道德的归宿
D.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的关系。本题难度系数较小,是一个理解性的试题。考生需要掌握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和法律的来源问题,二是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的关系。人类的道德最初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的,后又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法律的创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制定,H是认可。认可之中又包括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既存社会规范中又包含着道德的相关要求。从二者的来源可以判定出,法律的相关规定中,有部分内容来源于道德的要求。因而,可以将A、B两个选项作为错误选项排除。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道德规范作用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作为重要条件。由二者的关系可以得知,法律和道德的最终归宿都是为了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而不能互为归宿。由此可以将C选项作为错误选项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
更多 “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 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了严重的道德考验。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 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为此,有媒体撰文 《“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量》,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对社会风 气的净化不无益处。法律之所以能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 A.法律是道德的基础 B.法律是道德的前提 C.法律是道德的归宿 D.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 相关考题
考题 关于正能量和负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A.正能量有百利而无一害B.负能量有百害而无一利C.正确认识和接纳自身的负能量D.盲从正能量会导致压力增大

考题 关于道德,准确的说法是 ( )。 (A)道德就是做好人好事 (B)做了符合别人利益的事情就是有道德的 (C)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 (D)道德因人而异,没有确定不一的标准

考题 利用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对于好人好事的正 面情绪,这属于对( )的培养。 A.道德行为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知 D.道德意志

考题 让好人精神直抵人心 背景 “如何做一个好人”,既是道德命题,更是时代命题。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始终坚持把道德实践引向价值探索,坚持不懈树典型、育美德、抓建设,用一个个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好人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促使群众从“向善”向“乐善”转变,形成道德建设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动局面。 2016年5月16日,网友“某人是大宝”的一篇微博引发网友集体点赞,她在微博中晒出图片并配文:“开车的时候看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背着一个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进站买票,买好票又背着去候车,今天青岛23度,比气温更高的是人心。”这条微博经过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全城寻找最美的哥的热潮。经过多方查找,这位最美的哥找到了,他就是青岛市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鲁UT0192驾驶员牟孝栋,提到背老人买票的事,他说,看到别人有困难,帮一把是应该的。(5月23日 央广网) 综合分析 [意义] 生活当中,类似牟孝栋开车时遇到这样需要帮助的老人并不少见,他们或者行动迟缓,或者身体有病需要帮忙;同样的,类似牟孝栋这样的好司机也并不少见,女孩子大雨滂沱中守护没有盖子的窨井,年轻的交警半小时让老人当靠背……这些故事,说明了“好人精神”就在于这些平凡却又感人的细节和接力当中。 而这些好人故事一旦被网络抓拍到,传上网络,除了如潮的点赞外更加激起人们对于好人精神的思考。如何攀升好人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平凡榜样,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的是温暖,更是一股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光芒。一份举手之劳的善良,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才能谱写出更多的美好,更告诉了我们,如何及时将举手之劳落实到时时处处。 [道德滑坡的原因] 多年来,我们感喟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最典型的“印记”莫过于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社会风气日益变糟,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观感”,中公教育总结大抵来自两个方面: 一者,对好人的褒奖、后援机制不完善,甚至欠缺,导致英雄生活无保障、无依靠、无尊严。“英雄流血又流泪”,或是“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无疑在“教育人们”见义勇为需谨慎。 二者,民谚说的有道理,“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在舆论传播中,我们漠视更多的社会正能量,而过多渲染和放大了社会负能量。譬如“搀扶老人被讹”事件屡屡被爆光,无疑在“警示”更多的人信奉“扶不起”,并成为见义不为的借口。好人无好报经过舆论对这些负能量的发酵、放大和传播,往往会尘封、冰冻人们见义勇为的激情和勇气,助长“冷血围观”的阴暗心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渐被稀薄,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现象自然会变为一种常态。 对策措施 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坚持把“群众参与”作为创新的着力点,不断激发人民群众“诚意正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组织架构上,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道德建设强大合力;在内涵建设上,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化,把道德建设领域与群众广泛参与渠道相融合,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道德建设体系;在工作机制上,建立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真正成为道德建设主体和享受主体。实践证明,调动好群众的热情、用好群众的力量,道德建设就有了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才能让群众自我教育。而持续的自我教育,是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的基础。一方面,通过群众的眼睛来寻找发掘身边的好人,让群众真正成为举荐榜样的主体力量,点燃他们发现美、弘扬善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群众提炼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发掘道德典型,挖掘他们身上的朴素但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为身边人树立价值坐标。实践表明,群众评、评群众的过程,就是人人寻好人、人人树好人的过程,也是人人学好人、人人做好人的过程 好人能否有好报,关系到价值取向。让更多好人涌现出来,同样需要制度的深层关切。比如,通过设立“温暖好人”激励救助基金,可以实现精神嘉奖、生活关心、工作帮助的全方位扶持;通过制定政策,对“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好人”“身边好人典型”,从教育、养老、医疗等多方面给予补助。只有让好人有好报、好人受尊敬,社会才不会陷入“好人困境”。

考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深圳市的做法是: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向善的因素,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率先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让哪些主动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2011年12月20日,年近七旬的范伯伯晨练摔倒受伤,众路人接力救援令其热泪盈眶,感叹说“深圳不缺好心人”。 请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由“不扶”到“扶”的道德风尚的变化。

考题 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考验。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为此,有媒体撰文《“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量》,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不无益处。法律之所以能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A、法律是道德的归宿B、法律是道德的基础C、活动是道德的前提D、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考题 良心来源于做好人的一种道德需要。

考题 每个人都有做好人的道德欲望。

考题 中国人品德滑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道德愿望淡漠了。

考题 关于道德,准确的说法是()。A、做事符合他人利益就是有道德B、道德就是做好人好事不留姓名C、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D、道德因人、因时而异,没有确定的标准

考题 关于道德,准确的说法是()。A、道德就是做好人好事B、做事符合他人利益就是有道德C、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D、道德因人、因时而异,没有确定的标准

考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挥“正能量”。 材料一2013年2月10日,我国迎来了蛇年春节。海参鲍鱼离开了餐桌,茅台、拉菲淡出了视野,一些企事业单位门前摆放的花草盆景被来自民间的大红对联取代……从年夜饭的“光盘行动”开始,与往年相比,蛇年春节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扬俭抑奢,节俭之风正在全社会激发更多“正能量”。 材料二小善成就大爱,大义触动心灵。在我们揭阳无论是为救他人而牺牲的民警袁伟群、驴友林伟树和江军生,还是收养孤儿的紫峰寺师父释耀概等揭阳好人。他们都以实际行动企释道德和人性的力量、承载国人内心向善的渴望。”我们无论来自哪个群体,都应充分发挥道德正能量,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添砖加瓦。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说明弘扬“扬俭抑奢之风”的意义。

考题 2012年8月23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学雷锋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濮阳市举行。部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好人与千余名现场观众共同感受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据了解,自2008年5月以来,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四年来,各地群众推荐出了大量事迹感人的“身边好人”,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4388位“身边好人”上榜。其中河南有353人荣登榜单,位居全国前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为什么要主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考题 2013年,一股正能量在国内和国际得到传递。习近平总书记一句“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的话,向世界阐释了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信心和善意。客观上讲,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有利于() ①提升正能量,坚持“合作共赢”思路实现共同发展 ②释放正能量,通过“对话”彻底消除威胁和平因素 ③传递正能量,打破“国强必霸”模式促进世界和平 ④积累正能量,实施“韬光养晦”策略缔结战略同盟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考题 2013年10月22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美丽天津文明北辰”、“学雷锋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北辰区举行。全国道德模范、天津市道德模范和“感动北辰”身边好人代表在现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崇尚道德”的正能量。据了解,自2008年5月以来,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几年来,各地群众推荐出了大量事迹感人的“身边好人”,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截至2012年7月底,已有4388位“身边好人”上榜。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为什么要主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考题 实现中国梦,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文化墙传递正能量 【美德墙】在江西省某城市主要道路,中央文明委推荐的“我的中国梦”、“孝道”、“俭养德,乐呵呵”、“少年强,中国强”“劳动·读书·圆梦”等公益广告宣传纷纷登场“亮相”,城市越来越多的建筑工地的围档上都开始了“美德画上墙,传递正能量”的公益行动,宣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好人墙】江西省某县为推动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向纵深开展,县文明委在县城繁华地段——莲城路职教中心附近的围墙上制作一块长107米、高2.5米的“好人墙”。此举不仅为县城市容增添一抹亮色,更是旨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好人”宣传力度,传播“好人”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评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氛围,在广大公民中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弘扬争当好人的新风尚。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各式各样的“文化墙”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新载体的哲学依据。

考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需要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向善的因素,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并加强立法让哪些主动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谈谈你的看法?

考题 自2008年至今5年来,“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中国好人。他们或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孝老爱亲、血脉情深。他们的高尚品德,温暖了人心,感动了中国,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结合材料,运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知识,说明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意义。

考题 2012年8月23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学雷锋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濮阳市举行。部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好人与千余名现场观众共同感受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据了解,自2008年5月以来,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四年来,各地群众推荐出了大量事迹感人的“身边好人”,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4388位“身边好人”上榜。其中河南有353人荣登榜单,位居全国前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身体力行。请你为同学们策划一个行动方案。

考题 2014年3月,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好人馆以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该省829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好人事迹,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设立好人馆()。 ①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 ②拓展了提高公民学科文化素质的渠道 ③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创新了道德教育的形式 ④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考题 实现中国梦,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文化墙传递正能量 【美德墙】在江西省某城市主要道路,中央文明委推荐的“我的中国梦”、“孝道”、“俭养德,乐呵呵”、“少年强,中国强”“劳动·读书·圆梦”等公益广告宣传纷纷登场“亮相”,城市越来越多的建筑工地的围档上都开始了“美德画上墙,传递正能量”的公益行动,宣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好人墙】江西省某县为推动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向纵深开展,县文明委在县城繁华地段——莲城路职教中心附近的围墙上制作一块长107米、高2.5米的“好人墙”。此举不仅为县城市容增添一抹亮色,更是旨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好人”宣传力度,传播“好人”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评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氛围,在广大公民中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弘扬争当好人的新风尚。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考题 给善意的生长带来一缕阳光,给道德勇气的释放打开一个出口。近日,深圳市向社会公布了由市法制办等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规定“诬赖救助人,应受到一定惩罚”。这体现了()。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深圳市法制办作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 ③我国的法律制度更趋完善 ④加强立法,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题 公关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德就是做好人好事B、做事符合他人利益就是有道德C、道德是特殊的行为规范D、道德因人而异,没有明确的标准

考题 单选题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了严重的道德考验。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为此,有媒体撰文《“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量》,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不无益处。法律之所以能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 )。A 法律是道德的归宿B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C 法律是道德的前提D 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考题 单选题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了严重的道德考验。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为此,有媒体撰文《“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量》,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不无益处。法律之所以能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  )。[2014年真题]A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B 法律是道德的前提C 法律是道德的归宿D 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考题 单选题2013年6月28日,由中央文明办,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西安市委、市政府、中国文明办承办的“学雷锋在行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刘华国、王振治等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好人与800多名市民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使他们的正能量传天下,由此可见道德的功能中最突出的是()。A 认识功能B 调节功能C 沟通功能D 激励功能

考题 单选题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考验。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为此,有媒体撰文《“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量》,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不无益处。法律之所以能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A 法律是道德的归宿B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C 活动是道德的前提D 法律是道德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