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其书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武昌城头的枪声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皆同情革命党”,袁世凯“是唯一可望从目前的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题目中提到“武昌”“枪声”等字眼,可以想到是指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更多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其书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武昌城头的枪声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皆同情革命党”,袁世凯“是唯一可望从目前的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相关考题
考题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洲(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充分表明孙中山()A.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B.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C.希望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D.幻想帝国主义不会破坏中国革命
考题
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了如下历史事件:①武昌起义;②广州黄花岗起义;③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内阁总理。
上述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考题
100年前,武昌起义的枪声开启了中国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下列浮雕中哪幅反映的是武昌起义( )
考题
武昌起义发生后,时任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意识到,“运动的广泛性以及它到处获得胜利,使得以武力恢复国家原来面目的一切企图难以实现”。面对这种形势,以英国为首的列强采取的对策是()A、扶植新的在华代理人B、默认革命党掌握权力C、实行直接的武装干涉D、培植军阀以分裂中国
考题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考题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那些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考题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事件是()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考题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考题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洲(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充分表明孙中山()A、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B、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C、希望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D、幻想帝国主义不会破坏中国革命
考题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支持中国革命B、反对中国革命C、舆论导向谨慎D、认清了起义前景
考题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那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考题
单选题100年前,武昌起义的枪声开启了中国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下列浮雕中哪幅反映的是武昌起义?()A
AB
BC
CD
D
考题
单选题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先是得以掌握清政府大权,继而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这其中没有起作用的因素是()A
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B
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推波助澜C
西方列强的积极扶植D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考题
单选题《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
支持中国革命B
反对中国革命C
舆论导向谨慎D
认清了起义前景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