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
支持中国革命
B
反对中国革命
C
舆论导向谨慎
D
认清了起义前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依据“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由此看出《泰晤士报》报道新闻时的谨慎。
更多 “单选题《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 支持中国革命B 反对中国革命C 舆论导向谨慎D 认清了起义前景” 相关考题
考题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其书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武昌城头的枪声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皆同情革命党”,袁世凯“是唯一可望从目前的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清末新政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考题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考题
1911年底,英国《泰晤士报》发文称:“即素轻侮中国之法国巴黎朝报亦力言北京政府为世界所恶,而以民军为能尽其国民之天职。”这表明()A、列强欲抛弃清政府以寻找新代理人B、西方国家对辛亥革命持严守中立态度C、列强在外交上倾向于支持辛亥革命D、西方社会舆论对辛亥革命持同情态度
考题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考题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A、支持中国革命B、反对中国革命C、舆论导向谨慎D、认清了起义前景
考题
单选题曾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德意志的民主堡垒”的、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是()A
《明镜》B
《时代》C
《听》D
《威斯特伐里亚评论》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