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一般办公楼,地下1层,地上20层,房屋高度为74.4m。该楼位于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假定经计算求得某框架边跨梁端截面的负弯矩标准值(KN.m)如下:恒载产生的MGk=-30;活载产生的MQk=-15;风载产生的Mwk=-10;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MEHk =-22。试问,在计算该梁端纵向钢筋配筋时,所采用的梁端负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计算中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不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的调幅。
(A) -55.2
(B) -64.7
(C) -65.4
(D) -76.4
假定经计算求得某框架边跨梁端截面的负弯矩标准值(KN.m)如下:恒载产生的MGk=-30;活载产生的MQk=-15;风载产生的Mwk=-10;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MEHk =-22。试问,在计算该梁端纵向钢筋配筋时,所采用的梁端负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计算中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不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的调幅。
(A) -55.2
(B) -64.7
(C) -65.4
(D) -76.4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C)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5.6.1条~5.6.2条,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端组合弯矩如下:
M=1.35 x(-30)+0.7x1.4x(-15)=-55.2(kN*m)
M=1.2x(-30)+1.4x(-10)+0.7xl.4x(-15)=-64.7(kN*m)
M=1.2x(-30)+1.4x(-15)+0.6xl.4x(-10) -65.4(kN*m)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5.6.3条~5.6.4条,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端组合弯矩如下:
ME=1.2x[-30+0.5x(-15)] +1.3x(-22)+0.2xl.4x(-10)=-76.4(kN*m)
为了与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梁端弯矩进行比较,在进行梁端受拉钢筋计算时,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梁端弯矩需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M=1.35 x(-30)+0.7x1.4x(-15)=-55.2(kN*m)
M=1.2x(-30)+1.4x(-10)+0.7xl.4x(-15)=-64.7(kN*m)
M=1.2x(-30)+1.4x(-15)+0.6xl.4x(-10) -65.4(kN*m)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5.6.3条~5.6.4条,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端组合弯矩如下:
ME=1.2x[-30+0.5x(-15)] +1.3x(-22)+0.2xl.4x(-10)=-76.4(kN*m)
为了与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梁端弯矩进行比较,在进行梁端受拉钢筋计算时,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梁端弯矩需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更多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一般办公楼,地下1层,地上20层,房屋高度为74.4m。该楼位于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假定经计算求得某框架边跨梁端截面的负弯矩标准值(KN.m)如下:恒载产生的MGk=-30;活载产生的MQk=-15;风载产生的Mwk=-10;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MEHk =-22。试问,在计算该梁端纵向钢筋配筋时,所采用的梁端负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计算中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不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的调幅。 (A) -55.2 (B) -64.7 (C) -65.4 (D) -76.4” 相关考题
考题
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在内力组合之前,可对梁进行弯矩调幅,其原则是()A.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负弯矩适当调小B.仅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梁端负弯矩适当调小C.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正弯矩适当调小D.仅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梁端正弯矩适当调小
考题
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塑性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下列调幅及组合正确的是()。
A.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的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B.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应先行调幅,再与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进行组合C.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产生的弯矩组合后进行调幅,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不调幅D.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后进行调幅,风荷载产生的弯矩不调幅
考题
某31层普通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标准层平面如题19~22图所示,首层层高6m,其余各层层高3.8m,结构高度120m。基本风压w0=0.80kN/m2,地面粗糙度为C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标准设防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安全等级二级。
题21:假定,结构按连梁刚度不折减计算时,某层连梁LL1在8度(0.20g)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负弯矩标准值MEhk=-660kN·m,在7度(0.10g)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负弯矩标准值MEhk=-330kN·m,风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标准值Mwk=-400kN·m。试问,对弹性计算的连梁弯矩M进行调幅后,连梁的弯矩设计值M′(kN·m),不应小于下列何项数值?( )
提示:忽略重力荷载及竖向地震作用产生的梁端弯矩。
A. -490
B. -560
C. -630
D. -770
考题
假定,框架中间层边框架节点如图所示。梁端A处由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G=-135kN·m,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E=±130kN·m,风荷载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w=±80kN·m。试问,框架梁端(A—A处)在考虑弯矩调幅后(调幅系数0.85),地震设计状况下梁顶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A(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50
B.310
C.350
D.440
考题
某8层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3-17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该房屋属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场地,设有两层地下室,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室内外高差为450mm。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5(fc=16.7N/mm2,ft=1.57N/mm2),钢筋采用HRB335钢(fy=300N/mm2),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
已知二层顶某跨框架边梁AB,在地震及各荷载作用下梁B端截面所产生的弯矩标准值如下:永久荷载下MGk=-65kN*m;楼面活荷载下MQk=-20kN*m;风荷载下Mwk=±70kN*m;水平地震作用下MEhk=±260kN*m。试问,满足规范要求时,AB梁B端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B(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430 (B)-440 (C)-530 (D)-540
考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2014年真题]
6.假定,框架中间层边框架节点如图6-3所示。梁端A处由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G=-135kN·m,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E=±130kN·m,风荷载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w=±80kN·m。试问,框架梁端(A—A处)在考虑弯矩调幅后(调幅系数0.85),地震设计状况下梁顶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A(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50
B. 310
C. 350
D. 440
考题
某8层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该房屋属丙类建筑,建于Ⅱ类场地,设有两层地下室,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室内外高差450mm。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5(fc=16.7N/mm2,ft=1.57N/mm2),钢筋采用HRB335钢(fy=300N/mm2),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2011年真题]
2.已知二层顶某跨框架边梁AB,在地震及各荷载作用下梁B端截面所产生的弯矩标准值如下:永久荷载下MGk=-65kN·m;楼面活荷载下MQk=-20kN·m;风荷载下Mwk=±70kN·m;水平地震作用下MEhk=±260kN·m。试问,满足规范要求时,AB梁B端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B(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430
B. -440
C. -530
D. -540
考题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一般办公楼,地下1层,地上20层,房屋高度为74.4m。该楼位于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若该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对称、不均匀,该房屋在仅考虑X向水平地震作用(考虑扭转影响)时,底层某框架柱下端截面计算所得的X向地震弯矩标准值Mxxk= 80kN.m;在仅考虑Y向水平地震作用(考虑扭转影响)时,该柱下端截面计算所得的X向地震弯矩标准值Mxyk=60kN.m。试问,该柱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考虑扭转影响的X向柱下端截面弯矩标准值Mxk(kN . m),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 87.8
(B) 90.7
(C) 94.9
(D) 100.0
考题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中的楼面长悬臂梁,悬挑长度5m,梁上承受的恒载标准值为32kN/m(包括梁自重),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活荷载标准值为8kN/m,梁端集中恒荷载标准值为30kN。已知,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程序计算分析时未作竖向地震计算。试问,当用手算复核该悬挑梁配筋设计时,其支座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2014年真题] A、600
B、720
C、800
D、850
考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平面为矩形,各层层高4m,房屋高度48.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抗震设防烈度7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建筑场地,填充墙采用普通非黏土类砖墙。
第8层楼面的某框架梁,其截面尺寸为b×h=300mm×600mm,梁端弯矩计算值如下: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MGE=-75kN·m风荷载作用下Mwk=±62kN·m;考虑地震作用调整后水平地震作用下MEhk=±105KN·m。试问,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该梁端截面负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不考虑梁端弯矩调幅。A.200
B.230
C.250
D.310
考题
有一座10层办公楼,如图所示,无库房,结构总高32m;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建于8度地震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场地,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一级,二层箱形地下室,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首层框架梁AB,在某一荷载效应组合中,由荷载、地震作用在该梁A端产生的弯矩标准值如下:
永久荷载:MGk=-90kN·m;
楼面活荷载:MQk=-40kN·m;
风荷载:MWk=±20kN·m;
水平地震作用:MEhk=±45kN·m;
其中楼面活荷载已考虑折减。
当考虑有地震效应组合时,AB粱A端的最大组合弯矩设计值MA最接近于( )kN·m。 A. -147.2
B. -166.4
C. -176.8
D. -190.5
考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如题19-22图所示,各层层高均为4m,房屋高度为40.3m。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安全等级二级。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枝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假定,对悬臂梁XL根部进行截面设计时,应考虑重力荷载效应及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在永久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标准值MGk=263kN·m,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的梁端负弯矩标准值MQK=54kN·m。试问,进行悬臂梁截面配筋设计时,起控制作用的梁端负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A.325
B.355
C.385
D.425
考题
某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普通办公楼,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等级一级,安全等级二级。其中五层某框架梁局部平面如图6-1所示。进行梁截面设计时,需考虑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已知,该梁截面A处由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标准值分别为:
恒荷载:MGk=-500kN·m;
活荷载:MQk=-100kN·m;
水平地震作用:MEhk=-260kN·m;
试问,进行截面A梁顶配筋设计时,起控制作用的梁端负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活荷载按等效均布计算,不考虑梁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折减,重力荷载效应已考虑支座负弯矩调幅,不考虑风荷载组合。A.-740
B.-780
C.-1000
D.-1060
考题
某底层带托柱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地下1层,地上25层,地下1层层高6.0m,地上1层至2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3m,房屋高度为85.2m,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见图6-20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丙类建筑,Ⅲ类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上2层及以下均为C50,地上3层至5层为C40,其余各层均为C35。
假定,地上第2层转换梁的抗震等级为一级,某转换梁截面尺寸为700mm×1400mm,经计算求得梁端截面弯矩标准值(kN·m)如下:恒载Mgk=1304;活载(按等效均布荷载计)Mqk=169;风载Mwk=135;水平地震作用MEhk=300。试问,在进行梁端截面设计时,梁端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2100
B.2200
C.2350
D.2450
考题
某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普通办公楼,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等级一级,安全等级二级。其中五层某框架梁局部平面如图所示。进行梁截面设计时,需考虑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已知,该梁截面A处由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标准值分别为:
恒荷载:MGk=-500kN·m;
活荷载:MQk=-100kN·m;
水平地震作用:MEhk=-260kN·m;
试问,进行截面A梁顶配筋设计时,起控制作用的梁端负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活荷载按等效均布计算,不考虑梁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折减,重力荷载效应已考虑支座负弯矩调幅,不考虑风荷载组合。A.-740
B.-780
C.-1000
D.-1060
考题
底层带托柱转换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地下1层,地上25层,地下1层层高6.0m, 地上1层至2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3m,房屋高度为85.2m,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见下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丙类建筑,Ⅲ类场地,混凝土强度等级:地上2层及以下均为C50,地上3层至5层为C40,其余各层均为C35。
假定,地上第2层转换梁的抗震等级为一级,某转换梁截面尺寸为700mmx1400mm,经计算求得梁端截面弯矩标准值(kN*m)如下:恒载;活载(按等效均布荷载计);风载;水平地震作用。试问,在进行梁端截面设计时,梁端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组合时的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2100 (B) 2200 (C) 2350 (D) 2450
考题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中的楼面长悬臂梁,悬挑长度5m,梁上承受的恒载标准值为32kN/m(包括梁自重),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活荷载标准值为8kN/m,梁端集中恒荷载标准值为30kN。已知,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程序计算分析时未作竖向地震计算。试问,当用手算复核该悬挑梁配筋设计时,其支座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M(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2014年真题] A.600
B.720
C.800
D.850
考题
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A、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B、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C、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D、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考题
对框架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梁端弯矩调幅,以下的描述正确的是()。A、对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B、调幅后,梁端负弯矩减小且跨中弯矩增大C、调幅后,梁端负弯矩增大而跨中弯矩不变D、梁端弯矩调幅在内力组合之后进行
考题
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需要考虑梁塑性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下列调幅及组合中哪项是正确的?()A、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后进行调幅;B、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不调幅;C、竖向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应先调幅,再与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D、对组合后的梁端弯矩进行调幅,跨中弯矩将相应加大。
考题
框架结构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产生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下列正确的做法为()。A、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进行调幅;B、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及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均可进行调幅;C、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只有现浇框架可以进行调幅;D、只有在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可进行调幅。
考题
单选题框架结构设计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产生的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进行调幅B
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进行调幅,然后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进行组合C
先对竖向荷载作用及水平荷载作用进行内力组合,然后对组合弯矩进行调幅D
现浇框架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均可进行调幅
考题
单选题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A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B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C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D
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考题
单选题框架结构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产生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下列正确的做法为()。A
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进行调幅;B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及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均可进行调幅;C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只有现浇框架可以进行调幅;D
只有在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可进行调幅。
考题
单选题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需要考虑梁塑性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下列调幅及组合中哪项是正确的?()A
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后进行调幅;B
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与风荷载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不调幅;C
竖向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应先调幅,再与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组合;D
对组合后的梁端弯矩进行调幅,跨中弯矩将相应加大。
考题
单选题对框架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梁端弯矩调幅,以下的描述正确的是()。A
对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B
调幅后,梁端负弯矩减小且跨中弯矩增大C
调幅后,梁端负弯矩增大而跨中弯矩不变D
梁端弯矩调幅在内力组合之后进行
考题
单选题一幢十层教学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Ⅱ类场地。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中间横向框架的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 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已知三层横梁的支座弯矩如下图所示。当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并取调幅系数为0.8时,则边横梁的跨中弯矩设计值M最接近于()kN.m。A
73.5B
88C
93D
111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