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一般情况下,摩擦型桩的布孔间距宜为()。
- A、12~14m
- B、20~35m
- C、40~60m
- D、60m
参考答案
更多 “一般情况下,摩擦型桩的布孔间距宜为()。A、12~14mB、20~35mC、40~60mD、60m” 相关考题
考题
关于混凝土灌注桩成孔控制深度,下列要求中正确的是( )。A.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B.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C.采用锤击法成孔的摩擦型桩,桩管入土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控制为辅D.端承型桩采用挖掘成孔,必须保证桩孔讲人设计持力层的深度E.端承型桩若采用锤击沉管成孔,沉管深度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设计持力层标高对照为辅
考题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时,下列哪些情况下宜考虑承台效应?( )
A、桩数为3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
B、桩身穿越粉土层进入密实砂土层、桩间距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
C、承台底面存在湿陷性黄土的桩基
D、软土地基的减沉疏桩基础
考题
挖孔桩施工的技术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
A、挖孔施工应根据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孔壁支护方案
B、孔口处应设置高出地面至少150mm 的护圈
C、当桩孔间距小于3 倍间距时必须间隔交错跳挖
D、桩孔必须挖一节、浇筑一节护壁,地质较好护壁高度一般为1m
考题
桩基础进行详细勘察时,下述()不正确。()A、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B、当相邻勘探点露出的层面高差大于10m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C、对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D、地质条件复杂时的柱下单桩基础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考题
单选题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进行桩基础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A
端承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B
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C
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D
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考题
单选题桩基础进行详细勘察时,下述()不正确。()A
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B
当相邻勘探点露出的层面高差大于10m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C
对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D
地质条件复杂时的柱下单桩基础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考题
单选题进行夯实水泥土桩设计时,下述()不正确。()A
当采用洛阳铲成孔时,处理深度不宜超过6mB
夯实水泥土桩布桩范围可与基础范围相同C
桩孔直径宜为600~1000mmD
桩距宜为2~4倍桩径
考题
多选题灌注桩成孔的控制深度与桩型有关,下面正确的是()。A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B摩擦桩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控制为辅C当端承型桩采用钻(冲)、挖掘成孔时,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D当端承型桩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控制为辅E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考题
单选题清孔后孔底的沉渣厚度应满足()要求。A
柱桩一般不大于5cm,摩擦桩不大于10cmB
柱桩一般不大于5cm,摩擦桩不大于30cmC
柱桩一般不大于10cm,摩擦桩不大于20cmD
柱桩一般不大于10cm,摩擦桩不大于30cm
考题
单选题( )的情况下,群桩承载力最宜取各单桩承载力之和(d为桩径)。[2008年真题]A
端承型低承台群桩,桩距为4dB
端承型高承台群桩,桩距为6dC
摩擦型高承台群桩,桩距为6dD
摩擦型低承台群桩,桩距为4d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