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是人类进入电子通信时代的标志,其中,有线电报是1873年由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


参考答案

更多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是人类进入电子通信时代的标志,其中,有线电报是1873年由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 相关考题
考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主要因素有( )。①火车的发明 ②汽车和飞机试制成功 ③有线电话研制成功 ④发明了无线电报⑤有线电报的发明A.①②③④⑤B.①②C.③④⑤D.②③④

考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 ).A.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无线电报的使用C.汽车、飞机、轮船的普及D.原子能、计算机等的运用

考题 ()的发明宣告了电子媒介的到来。 A.留声机B.电话C.电视D.有线电报

考题 有线电报通信是利用传号和空号的电平幅度进行电报符号的编码。()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远程传播媒体包括无线电报、有线电报、无线电报传真、录像带、光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考题 1899年,莫尔斯的有线电报机试验成功。()

考题 近代电讯业发展的表现是()。A.1895年全国电报线共有3062公里B.1912年为6.2万公里C.1922年有线线路9万公里,局所928处,发报250万件D.1912年电信局所565处E.无线电报及电话代替了有线电报

考题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讯事业中,最早问世的发明是:()A.有线电话B.有线电报C.无线电话D.无线电报

考题 海上航行警告由国家主管机关或者其授权的机关以( )或者无线电话的形式发布。A.广播 B.电视 C.有线电话 D.无线电报

考题 有线电报的发明者是()A、伏打B、贝尔C、莫尔斯D、福克斯

考题 近代电讯业发展的表现是()。A、1895年全国电报线共有3062公里B、1912年为6.2万公里C、1922年有线线路9万公里,局所928处,发报250万件D、1912年电信局所565处E、无线电报及电话代替了有线电报

考题 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是津沪之间()A、有线电报的开通B、无线电报的开通C、有线电话的开通D、无线电话的开通

考题 国内公众电报业务,根据不同的传递方式和业务性质可分为()和用户电报。A、国内电报B、国内礼仪电报C、国内船舶无线电报D、传真电报

考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老百姓最常用的通讯方式是()A、写信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电话

考题 无线电报区分为()两种。A、直达电报和中转电报B、直达电报和通播电报C、密语电报和密码电报D、直达电报和声码话报

考题 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A、无线电报B、书信C、有线电话D、互联网

考题 通信系统根据传输信号的特征分类的是()A、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B、有线信号和无线信号C、电报、电话、数据和图像D、微波、红外线和激光

考题 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轮船传递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考题 无线电通信反侦察的方法有:()。A、采用数字保密通信B、采用微波接力通信C、采用有线电通信D、采用快速电报通信

考题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讯事业中,最早问世的发明是:()A、有线电话B、有线电报C、无线电话D、无线电报

考题 铁路通信设备按信息的传输方式分为()。A、长途通信和地区通信B、电话、电报和扩音装置C、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D、直线通信和载波通信

考题 单选题铁路通信设备按信息的传输方式分为()。A 长途通信和地区通信B 电话、电报和扩音装置C 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D 直线通信和载波通信

考题 单选题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是津沪之间()A 有线电报的开通B 无线电报的开通C 有线电话的开通D 无线电话的开通

考题 多选题近代电讯业发展的表现是()。A1895年全国电报线共有3062公里B1912年为6.2万公里C1922年有线线路9万公里,局所928处,发报250万件D1912年电信局所565处E无线电报及电话代替了有线电报

考题 判断题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是人类进入电子通信时代的标志,其中,有线电报是1873年由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讯事业中,最早问世的发明是:()A 有线电话B 有线电报C 无线电话D 无线电报

考题 单选题国际信号规则适用于()。A 各种通信工具包括无线电报和电话B 远洋船舶的无线电报和电话C 远洋船舶之间的通信D 岸台与船舶之间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