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患者男性,62岁,诊断:右肺腺癌Ⅳ期,纵隔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治疗:长春瑞滨+顺铂(NP方案)一线解救化学治疗,第1日,第8日;长春瑞滨50mg,静脉滴注,第1~5日;顺铂30mg,静脉滴注。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NCCN指南)中,高度致吐的药物有()

  • A、依托泊苷
  • B、顺铂
  • C、卡铂
  • D、奥沙利铂
  • E、紫杉醇
  • F、氮芥

参考答案

更多 “患者男性,62岁,诊断:右肺腺癌Ⅳ期,纵隔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治疗:长春瑞滨+顺铂(NP方案)一线解救化学治疗,第1日,第8日;长春瑞滨50mg,静脉滴注,第1~5日;顺铂30mg,静脉滴注。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NCCN指南)中,高度致吐的药物有()A、依托泊苷B、顺铂C、卡铂D、奥沙利铂E、紫杉醇F、氮芥” 相关考题
考题 右肺上叶癌术后病理为,鳞癌,切缘阴性,肺门和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应该照射的范围是( ) A、右肺门+全纵隔B、右肺门+上纵隔C、右肺门+上纵隔+锁骨上区D、右肺门E、上纵隔

考题 患者男,56岁,因“咳嗽2月余,腰部疼痛两周”就诊,胸部CT示:左下肺占位,大小3.2cm×3.5cm,边缘有毛刺,倾向周围型肺癌;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全身骨扫描结果提示:腰椎第1、2椎体代谢活性增高,考虑转移。下列哪项诊断是正确的 A.肺癌骨转移 B.原发性左肺腺癌骨转移Ⅳ期(T4N2M1) C.晚期肺癌 D.原发性左肺腺癌骨转移Ⅳ期(T2N2M1) E.原发性左肺腺癌骨转移ⅢB期 F.原发性左肺腺癌骨转移ⅢB期(T3N1M0)

考题 肺癌中,对侧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A、左肺上叶肺癌B、左肺下叶肺癌C、右肺上叶肺癌D、右肺中叶肺癌E、右肺下叶肺癌

考题 有关肺癌转移错误的是()A、肺鳞癌主要通过淋巴结系统向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B、小细胞肺癌以淋巴结转移为主要转移途径C、大多数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血行转移同时进行D、肺原发瘤同侧器官的癌肿转移率高于对侧E、腺癌最常见转移为脑和对侧肺

考题 男性患者,60岁,胸部CT扫描右下肺内有一类圆形病灶,呈分叶状,有毛刺,密度不均匀,偏心空洞,纵隔内见淋巴结肿大,最可能诊断为()A、中央型肺癌B、周围型肺癌C、肺结核瘤D、肺转移瘤E、纵隔肿瘤

考题 单选题患者女,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入院。入院后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患者2004年6月术后的诊断为()A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NMB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NMC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NMD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NME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NMF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NM

考题 单选题有关肺癌转移错误的是()A 肺鳞癌主要通过淋巴结系统向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B 小细胞肺癌以淋巴结转移为主要转移途径C 大多数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血行转移同时进行D 肺原发瘤同侧器官的癌肿转移率高于对侧E 腺癌最常见转移为脑和对侧肺

考题 单选题患者女,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入院。入院后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患者2004年6月术后的诊断为()。A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2N1M0B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3N1M0C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4N1M0D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2N2M0E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3N2M0F 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pT4N2M0

考题 单选题患者女,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入院。入院后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患者放射治疗的靶区包括()A 右支气管残端B 右肺门C 纵隔D 右肺门+纵隔E 右支气管残端+纵隔F 右支气管残端+右肺门+纵隔

考题 单选题肺癌中,对侧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A 左肺上叶肺癌B 左肺下叶肺癌C 右肺上叶肺癌D 右肺中叶肺癌E 右肺下叶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