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如图所示,若电压,



当发生串联谐振时,u1(t)为(  )。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根据图可得:1mH和10μF串联的支路的谐振频率为:



1mH和10μF串联支路发生串联谐振,则表明u1中不含10000rad/s分量,因此,

更多 “如图所示,若电压, 当发生串联谐振时,u1(t)为(  )。 ” 相关考题
考题 如图所示,该电路属于()反馈类型。A.电压串联负反馈B.电压并联负反馈C.电流串联负反馈D.电流并联负反馈

考题 如图所示电路,已知电流i1=2A,i2=1A求电压ubc,电阻R及电压源us。

考题 已知电路如图所示,试利用结点电压法求6Ω电阻上的电流。

考题 运算放大电路如图所示,已知。求输出电压uo。

考题 如图所示电路中,试求两点间电压Uab、Ubc、Uca。

考题 如图所示一照明电路,现在发现灯泡不亮、经检测知电源侧电压220V正常,灯泡及BD段完好;可断定可能在AB段、CD段电缆有断线。为查出故障,正确的作法是利用万用表______。A.欧姆挡直接测量A、B之间的阻值:若接近零,则完好;若为∞,则说明该电缆断线B.欧姆挡直接测量C、D之间的阻值:若接近零,则完好;若为∞,则说明该电缆断线C.交流电压挡测A、B之间的电压:若接近220V,则说明该电缆断线;若为零,则完好,同样的办法测CD段D.交流电压挡测A、B之间的电压:若接近220V,则完好;若为零,则说明该电缆断线,同样的办法测CD段

考题 如图所示电路,换路前IL(0)=0。求该电路换路后的电压UL(t)等于( )。

考题 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如图所示,在运算放大器线性工作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运算关系是:

考题 电路如图所示,Us为独立电压源,若外电路不变,电阻R下降会引起( )。 A.端电压U变化 B.输出电流I的变化 C.R电阻支路电流的变化 D.上述三者同时变化

考题 电路如图所示,US为独立电压源,若外电路不变,仅电阻R变化时,将会引起下述哪种变化? A.端电压U的变化 B.输出电流I的变化 C.电阻R支路电流的变化 D.上述三者同时变化

考题 正弦交流电压的波形图如图所示,该电压的时域解析表达式为:

考题 电路如图所示,若R、US、IS 均大于零,则电路的功率情况为下述中哪种? A.电阻吸收功率,电压源与电流源供出功率 B.电阻与电压源吸收功率,电流源供出功率 C.电阻与电流源吸收功率,电压源供出功率 D.电阻吸收功率,电流源供出功率,电压源无法确定

考题 正弦交流电压的波形图如图所示,该电压的时域解析表达式为: A. u(t) = 155. 56sin(ωt-5°) V

考题 电路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电容两端的电压uC为(  )。

考题 RLC串联电路如图所示,在工频电压u(t)的激励下,电路的阻抗等于:

考题 已知对称三相负载如图所示,对称线电压380V,则负载相电流(  )。

考题 如图所示电路,权电阻网络D/A转换器中,若取VREF=5V,则当输入数字量为d3d2d1d0=1101时,输出电压为(  )。 A.-4.0625V B.-0.8125V C.4.0625V D.0.8125V

考题 电路如图所示,电阻RE引入的反馈为(  )。 A.串联电压负反馈 B.串联电流负反馈 C.并联电压负反馈 D.串联电压正反馈

考题 电路如图所示,若R、US、IS均大于零,则电路的功率情况(  )。 A. 电阻吸收功率,电压源与电流源供出功率 B. 电阻与电流源吸收功率,电压源供出功率 C. 电阻与电压源吸收功率,电流源供出功率 D. 电阻吸收功率,供出功率无法确定

考题 如图所示,给平行板电容器加电压V0,其极板上所受的电场力为(  )。

考题 电路如图所示,电路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考题 如图所示,A点的电压UA为()。

考题 如图所示电路中,变压器副边电压有效值U2=10V,若电容C脱焊,则整流桥输出电压平均值U1(AV)为( )。 A.9V B.4.5V C.4V D.2V

考题 如图所示电路中,为使输出电压稳定,应该引入下列()反馈方式。 A.电压并联负反馈 B.电流并联负反馈 C.电压串联负反馈 D.电流串联负反馈

考题 如图所示正弦稳态电路中,若电压表的读数为50V,电流表的读数为1A,功率表的读数为30W,则ωL为( )。 A. 45Ω B. 25Ω C. 35Ω D. 40Ω

考题 如图所示电路中,为使输出电压稳定,应该引入下列哪种反馈方式( )。 A.电压并联负反馈 B.电流并联负反馈. C.电压串联负反馈 D.电流串联负反馈

考题 差分放大电路如图所示,若晶体管VT1、VT2的参数对称,β均为50,rbe均为2.6kΩ。则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ud约为(  )。 A.50 B.-1 C.1.3 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