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由地下向地面传递,不同季节地温随深度变化情况不同。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一监测点(年平均气温为-5.3℃)监测的3月和9月地温随深度的变化。
材料二:冻胀丘是由于土中水分冻结所造成的地表局部隆起现象,有季节冻胀丘和常年冻胀丘之分,由冻结层上水补给水的,一般形成一年生冻胀丘,由深部冻结层下水补给形成的为多年生冻胀丘。青藏公路62道班的冻胀丘,是多年生冻胀丘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已知最大的冰丘,它高大罕见,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1)根据材料一,预测该地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的深度。并说明理由。(3分)
(2)图中a、b两线中代表3月的是哪个,并说明理由。(3分)
(3)分析该地多年冻土层分布的深度及其原因。(3分)
(4)说明冻胀丘对交通线路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4分)
材料一: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由地下向地面传递,不同季节地温随深度变化情况不同。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一监测点(年平均气温为-5.3℃)监测的3月和9月地温随深度的变化。
材料二:冻胀丘是由于土中水分冻结所造成的地表局部隆起现象,有季节冻胀丘和常年冻胀丘之分,由冻结层上水补给水的,一般形成一年生冻胀丘,由深部冻结层下水补给形成的为多年生冻胀丘。青藏公路62道班的冻胀丘,是多年生冻胀丘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已知最大的冰丘,它高大罕见,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1)根据材料一,预测该地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的深度。并说明理由。(3分)
(2)图中a、b两线中代表3月的是哪个,并说明理由。(3分)
(3)分析该地多年冻土层分布的深度及其原因。(3分)
(4)说明冻胀丘对交通线路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4分)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1)该地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的深度为0m。原因:地表受太阳辐射变化影响最大。冬季太阳辐射弱.地表降温快,温度低,在一定深度内地温向下增加;夏季太阳辐射强,地表升温快,温度高,在一定深度内地温向下降低。所以,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处应为地表。 (2)b代表3月。原因:3月地表温度回升,但地下温度还较低,能量向下传递。
(3)分布深度在4m以下。原因:a表示9月份地温的分布,此时地下热量全年积累最多并开始减少,此时4m深度以下温度在0℃以下,所以多年冻土层在地表4m以下。
(4)冻胀丘体积的季节变化会导致路基不稳定,破坏路基和交通线,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性。解决措施:采取散热技术,修建高架桥,桥墩打入岩石内部.
(3)分布深度在4m以下。原因:a表示9月份地温的分布,此时地下热量全年积累最多并开始减少,此时4m深度以下温度在0℃以下,所以多年冻土层在地表4m以下。
(4)冻胀丘体积的季节变化会导致路基不稳定,破坏路基和交通线,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性。解决措施:采取散热技术,修建高架桥,桥墩打入岩石内部.
更多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由地下向地面传递,不同季节地温随深度变化情况不同。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一监测点(年平均气温为-5.3℃)监测的3月和9月地温随深度的变化。 材料二:冻胀丘是由于土中水分冻结所造成的地表局部隆起现象,有季节冻胀丘和常年冻胀丘之分,由冻结层上水补给水的,一般形成一年生冻胀丘,由深部冻结层下水补给形成的为多年生冻胀丘。青藏公路62道班的冻胀丘,是多年生冻胀丘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已知最大的冰丘,它高大罕见,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1)根据材料一,预测该地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的深度。并说明理由。(3分) (2)图中a、b两线中代表3月的是哪个,并说明理由。(3分) (3)分析该地多年冻土层分布的深度及其原因。(3分) (4)说明冻胀丘对交通线路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4分) ”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要求:
(1)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步骤相应的实验现象及原因。
(2)完成“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考题
阅读关于“自然地理的差异性”的图文资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垂直分异规律”的部分内容。
要求:
(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师、学生的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考题
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考题
阅读关于"地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的要求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网,量算距离"。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图"中"比例尺"的有关内容。
阅读关于"地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考题
阅读关于“中国气候”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注(2001版)》中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气候”有关内容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依据。(16分)
考题
阅读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内容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16分)
考题
阅读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相关内容。
要求:
(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考题
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
(3)分析该气象灾害形成的条件。
考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博克拉发生8.1级地震(见下图)。此后,这里多次发生余震,出现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随着雨季的来临,救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1)说明图示区域地震频发的原因。(3分)
(2)简述地震发生后博克拉及周边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7分)
考题
单选题除规定按信函寄递以外的各种书籍、报纸、期刊、目录及各种印刷的()等可按国内印刷品寄递。A
资料B
图文C
图片D
图文资料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