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l5×3一师:应该怎样算呢?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师:好的。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更多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l5×3一师:应该怎样算呢?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师:好的。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相关考题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的认识片段: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再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再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想到了什么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问题: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棒。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考题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 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8的教学片断: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能干。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问题:请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考题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生:15x3=师:应该怎样算呢?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x3=30 5×3=15 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70x5=24x2=13x5=31x3=34×2=24x4=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考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派车”的教学片断:(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3)学生汇报:生l: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师:掌声鼓励!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x4—7=25(人)生3:派5辆面包车。师:说说你的理由。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师:也可以!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学生海阔天空地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待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ll种派车方案(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时,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问题:从解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考题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导入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用直尺测量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的周长。生1:我把一元硬币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一元硬币的周长大约是8厘米生2:我在这枚5角硬币上做了个记号,然后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量出它的周长大约是6.3厘米师:你们都用滚动法量出了圆的周长,那么圆形花坛能用滚动法测量它的周长吗?生1:可以用绳子绕花坛一圈后,再量出绳子的长度生2:可以用卷尺或测量绳绕花坛一圈,直接量出它的周长师:(打开教室吊扇)你们看吊扇的扇叶旋转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能用绳子绕圈吗?(生愣住了)师:你能不能找出计算圆周长普通适用的方法呢?1、对本案例中教师导入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数学来源生活的理解3、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你会怎样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来进行教学
考题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片段: (在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
师:我们如何简明地呈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呢?
生 1:用知识表解的方式(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
师:还有哪些别的方式来呈现呢?
生 2:用文本框和箭头。
生 3:用数轴示意图
师:很好,请这位同学上台为大家演示数轴示意图。
(1)分析该教学片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主要特点。(8分)
(2)对这些教学方法加以评述。(8分)
考题
成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
师:我们如何简明地呈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呢
生1:用知识表解的方式(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
师:还有哪些别的方式来呈现呢
生2:用文本框和箭头。
生3:用数轴示意图
师:很好,请这位同学上台为大家演示数轴示意图。
(1)分析该教学片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主要特点。(8分)
(2)对这些教学方法加以评述。(8分)
考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请根据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求: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500字。
考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请分析案例二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考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考题
案例分析
“数学广角——搭配”的教学片段:
出示问题:用1,2,3三张数学卡片,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学生回答3个、4个、5个、6个……)
师:那么多答案.怎么能知道到底是几个呢?
生:可以用卡片摆一摆,能摆出来的两位数都记下来。
师:真是一个好办法,那请你们用自己手中的卡片动手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边摆边记录。(5分钟后,老师观察大部分学生已摆好。)
师:同学们摆好了吗?
生:摆好了。
师:好,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大家把记录的数字与老师摆的数字(黑板上12,21,23,32,13,31)对照一下,看看和老师摆的是否一样?
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老师写的数有什么规律吗?
生:老师是拿两个数字卡片,先摆出一个两位数,然后调换数字顺序又摆成一个两位数……
师:回答的很好,老师用的是调换数字法。(板书:调换数字法)
接下来老板又板书:12,13,21,23,31,32,然后问:同学们再来观察,这次老师写的数又有什么规律?
生:一张卡片放在“十位”上,另外两张卡片分别放在“个位”上,组成两位数……
师:对,这种方法叫固定十位法。(板书:固定十位法)
师:这两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生:(学生茫然)
师:(总结)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师:一共摆成几个两位数?
生:(齐答)6个。
(1)分析上述教学片段,教学过程中师生哪些教学行为值得肯定?
(2)分析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考题
某土方工程工程量为100m3,预算定额单价为45元/m3,措施费率为20%,规费为1500元。用单价法编制该土方工程的施工图预算中的直接费是( )元。A:3500
B:4200
C:5400
D:6000
考题
某土方工程工程量为100m3,预算定额单价为45元/m3,措施费率为20%,规费为1500元。用单价法编制该土方工程的施工图预算中的直接费是( )元。
A. 3 500 B. 4 200
C. 5 400 D. 6 000
考题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接龙游戏复习乘法口诀:2×3= 4×6= 7×8= 5×7=
(二)新知探索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和数学有关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如何列式计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预设1:12+12+12=36
预设2:12×3=
提问:12×3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探究算法
提问:先独立计算,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1:12×3=12+12+12=36
预设2:10×3=30,2×3=6,30+6=36,用口算的方法计算。
预设3:
用竖式的方法计算。
提问: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总结:列竖式的时候把末尾对齐,从个位开始乘,再乘十位。
提问:比较刚才三种算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计算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考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
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师:星期四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27+4+4.5—1—2.5=32(元)。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了3%0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效额3%0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x(1+3%0)=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一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花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x(1+3%o)=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0~2%o)=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一1211(元),实际亏损了l 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问题:
(1)案例中老师犯了什么错误
(2)该案例中学生的数学困惑是什么
(3)该案例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是什么
考题
案例:“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一3—6(x一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问题:
(1)你对这位老师的课堂行为怎么评价 (10分)
(2)课堂提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0分)
考题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 — 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 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
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
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考题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I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某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 出示挂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I: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 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问 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20分)
考题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
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20分)
考题
有3个人去投宿,一晚30元.三个人每人掏了10元凑够30元交给了老板.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拿出5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然后,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每人分到1元.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人只花了9元钱,3个人每人9元,3×9=27元+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考题
问答题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 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考题
问答题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所做的教学片段: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棒!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考题
问答题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1: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 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师:也可以! 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学生海阔天空地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待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11种派车方案(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时,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 问题:从解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考题
问答题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 下面是教师8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
考题
问答题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生:l5×3一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 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热门标签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