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某控制系统采用临界比例度法整定参数。己测得K=30%、KT=3min。在PID作用的调节器参数之积分时间为()

  • A、1min
  • B、1.5min
  • C、2min
  • D、2.5min

参考答案

更多 “某控制系统采用临界比例度法整定参数。己测得K=30%、KT=3min。在PID作用的调节器参数之积分时间为()A、1minB、1.5minC、2minD、2.5min” 相关考题
考题 自动调节系统常用的参数整定方法有()。 A.经验法B.衰减曲线法C.临界比例度法D.反应曲线法

考题 属于串级调节系统的参数整定方法有( )。 A、两步整定法B、经验法C、临界比例度法D、衰减曲线法

考题 临界比例度法整定控制器参数,是在()控制作用运行下,通过试验,得到临界比例度δk和临界振荡周期Tk,然后根据经验公式求出各参数值。A、纯积分B、纯微分C、纯比例D、比例、积分、微分

考题 调节器参数工程整定的方法有()。 A、衰减曲线法B、临界比例度法C、经验凑试法D、函数计算法

考题 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临界比例度法是先通过试验得到临界比例度和临界周期,然后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关系求出控制器各参数值。

考题 自动控制系统常用参数整定法有()A、衰减曲线法B、临界比例度法C、经验试凑法D、频率特性法E、根轨迹法

考题 以下()属于串级均匀调节系统的工程参数整定方法。A、临界比例度B、反应曲线法C、衰减曲线法D、经验法

考题 在调节器参数的整定中,临界比例度法特点是不需求得被控对象的特性,而直接在闭环情况下进行参数整定。

考题 常用整定PID参数的方法有扩充临界比例度法、()和归一参数整定法。

考题 在某温度控制系统中,采用4:1衰减曲线法整定控制器的参数,得δs=20%,当控制器为比例作用时,其整定参数值为()A、20%B、40%C、60%D、80%

考题 过程控制系统常用的参数整定方法有()。A、经验法B、衰减曲线法C、稳定边界法D、响应曲线法E、临界比例度法

考题 在利用临界比例度法进行控制器参数整定时,首先采用纯比例控制,并从小到大的改变比例度,直至出现等幅振荡。

考题 依据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临界比例度法,在采用比例积分控制时,得出的比例度应是临界比例度的()倍。A、2.2B、2C、1.8D、1.7

考题 采用临界比例度法整定调节参数时,若临界比例度为δK,则P作用时,调节比例度为()。A、δ=1.5ΔkB、δ=1.8δKC、δ=2δKD、5δK

考题 调节器参数常用的工程整定方法有()。A、积分曲线法B、经验法C、临界比例度法D、衰减曲线法

考题 自动调节系统常用参数整定方法有()。A、经验法B、衰减曲线法C、临界比例度法D、反应曲线法

考题 对简单控制系统中的PI调节器采用临界比例度法进行参数整定,当比例度为10%时体统恰好产生等幅振荡,这时的等幅振荡周期为30秒,则该调节器的比例度和积分时间应整定为()。A、17%/15分B、17%/36分C、20%/60分D、22%/25.5分

考题 依据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临界比例度法,在采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时,得出微分时间应是临界周期的()倍。A、0.1B、0.125C、0.5D、0.85

考题 某控制系统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某人先用比例后加积分的凑试法来整定控制器的参数。若比例度的数值已基本合适,再加入积分过程中,则()。A、适当减小比例度B、适当增加比例度C、随意修改比例度

考题 自动调节系统常用的参数整定方法有()。A、计算法B、经验法C、衰减曲线法D、临界比例度法E、反应曲线法

考题 下列哪一种方法不是自动控制系统常用的参数整定方法()。   A、 经验法  B、 衰减曲线法  C、 临界比例度法  D、 阶跃响应法

考题 在某温度控制系统中,采用4:1衰减曲线法整定控制器的参数,得δs=20%,当控制器为比例积分作用时,其整定参数值为()A、24%B、12%C、36%D、48%

考题 当控制系统的外界干扰频繁,记录的过渡过程曲线不规则时,整定调节参数应采用()。A、临界比例度法B、衰减曲线法C、经验凑试

考题 调节器PID参数整定方法有()等。A、临界比例度法B、衰减曲线法C、反应曲线法D、经验法

考题 单选题某控制系统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某人先用比例后加积分的凑试法来整定控制器的参数。若比例度的数值已基本合适,再加入积分过程中,则()。A 适当减小比例度B 适当增加比例度C 随意修改比例度

考题 判断题控制器参数整定的临界比例度法是先通过试验得到临界比例度和临界周期,然后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关系求出控制器各参数值。A 对B 错

考题 单选题下列哪一种方法不是自动控制系统常用的参数整定方法()。A  经验法  B  衰减曲线法  C  临界比例度法  D  阶跃响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