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为了充分消除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通常要进行三次回火,其回火温度是()。

  • A、350℃~400℃
  • B、450℃~500℃
  • C、550℃~570℃
  • D、580℃~620℃

参考答案

更多 “为了充分消除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通常要进行三次回火,其回火温度是()。A、350℃~400℃B、450℃~500℃C、550℃~570℃D、580℃~620℃” 相关考题
考题 为了充分消除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通常要进行三次回火,其回火温度是( )。A.350℃~400℃B.450℃~500℃C.550℃~570℃D.580℃~620℃

考题 高速钢淬火后进行多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充分析出B.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C.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D.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

考题 高速钢淬火后进行三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充分析出B.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C.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D.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

考题 w18cr4v钢1280oc淬火、560oc三次回火后的组织是()。 A.下贝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B.回火索氏体C.回火屈氏体D.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和极少量残余奥氏体

考题 保证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产生二次硬化,其回火次数一般为()。A、一次B、二次C、三次D、不超过二次

考题 淬火碳钢在200~300℃时回火,其残余奥氏体可能转变为回火屈氏体或上贝氏体。()

考题 高速钢淬火后的回火温度通常在()℃,进行()次。

考题 高速钢制作刀具时,通常要进行()热处理。A、淬火+300℃三次回火B、淬火+650℃一次回火C、淬火+560℃三次回火D、淬火+600℃三次回火

考题 为了保证获得要求的工作特性,一般高速钢最终要进行()。A、退火B、淬火C、淬火和一次回火D、一次淬火和三次回火

考题 高速钢刃具淬火后为何要及时回火?

考题 保持高硬度,高速钢淬火后不必进行回火处理。

考题 采用三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A、残余奥氏体分解B、稳定马氏体C、碳化物析出D、消除应力

考题 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可划分为回火马氏体形成、()、应力消除、碳化物聚集长大等四个阶段。A、剩余部分奥氏体B、残余奥氏体分解C、碳化物形核D、回火马氏体长大

考题 高速钢淬火以后,为什么要经三次以上的回火,而不能用一次长时回火代替多次短时回火?

考题 高速钢淬火后进行多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B、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充分析出C、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D、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

考题 要消除材料的残余应力,可采用()热处理方法。A、淬火B、回火C、退火

考题 高速钢锭经锻造退火后的组织为(),淬火后的组织为隐针马氏体、粒状碳化物及20%-25%的残余奥氏体,淬火后再经多次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较多的粒状碳化物及少量残余奥氏体。

考题 为了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高碳钢在淬火后应及时进行冷处理,如果在回火后进行冷处理,其效果不如回火前进行冷处理。

考题 单选题高速钢在550~570℃下进行三次回火,回火后的组织为()A 回火马氏体+细粒碳化物+少量的残余奥氏体B 回火马氏体+细粒碳化物C 回火马氏体+少量的残余奥氏体D 回火马氏体

考题 单选题淬火钢在640~680℃回火,可获得()A 马氏体加残余奥氏体组织B 回火索氏体组织C 回火屈氏体组织D 回火珠光体组织

考题 多选题对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A消除淬火应力;B消除残余奥氏体;C提高强韧性;D提高硬度和耐磨性;E改善切削性能;

考题 单选题淬火再进行高温回火,便可获得综合机械性能高的()A 马氏体加残余奥氏体组织B 回火索氏体组织C 回火屈氏体组织D 渗碳体组织

考题 单选题由于淬火组织的回火稳定性高,应力大和含有高达25%以上的残余奥氏体,所以高速钢在()下进行三次回火。A 500~600℃B 550~570℃C 600~800℃D 800~850℃

考题 填空题高速钢淬火后进行三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考题 单选题高速钢淬火后进行多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A 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B 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先后析出C 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D 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

考题 判断题为了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高碳钢在淬火后应及时进行冷处理,如果在回火后进行冷处理,其效果不如回火前进行冷处理。A 对B 错

考题 填空题高速钢锭经锻造退火后的组织为(),淬火后的组织为隐针马氏体、粒状碳化物及20%-25%的残余奥氏体,淬火后再经多次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较多的粒状碳化物及少量残余奥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