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历史(统考) 问题列表
问题
布莱恩·蒂尔尼的《西欧中世纪史》把公元300—1475年称为中世纪。他认为,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动乱之所以没有导致文明的崩溃,是因为西欧人民表现出了非凡的再生能力。下列符合这种能力的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新航路开辟
问题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描写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的职位,卖香肠的人说:“我想我还不够格。„„全家老小都是无赖。„„我几乎不识字。”将军说:“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对这段剧情理解不正确的是()A、卖香肠的人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B、卖香肠的人不会因为财产而使其参政受到限制C、抨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D、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局限
问题
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A、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B、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C、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D、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
问题
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A、理学占据正统地位B、市民阶层逐渐崛起C、选官体制发生变革D、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问题
据统计: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中国民族危机的困境B、文学革命的直接影响C、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问题
罗荣渠指出:“生产单位规模大,技术和投资量增大,使银行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导致材料中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
问题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A、藏富于民B、勤俭节约C、忠孝为本D、国富民贫
问题
“3月8日到12日,彼得格勒城的妇女们上街游行,要求政府解决面包短缺的危机。失业的工人,缺粮、断饷的逃兵与贫穷的农民趁机加入„„”该事件使俄国()A、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签订了退出战争的和约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问题
霍布斯鲍姆把1914~1991年这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代”,他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这些经济上的“改革与重组”共同之处是()A、奉行凯恩斯主义B、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经济C、发展“混合经济”D、发展新经济
问题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据此可知《诗经》编纂的目的是()A、弘扬传统诗歌艺术B、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C、维护儒家道德传统D、加强统治者的礼乐教化
问题
2013年有文章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和二战后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达到质变的临界点,如今全球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又达到新临界点。”在前一个“临界点”经济实力异位的国家是()A、美国和英国B、美国和苏联C、美国和中国D、中国和英国
问题
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中的教学活动片段:教师甲:针对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困难,布置了课后活动,采访身边的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并记录他们的感受(课后当听课老师问教师甲,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资源时,回答不太清晰)教师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和作用,教师请了一位人大代表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听取选民意见、提交提案等具体事例,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