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关于社工证一定要先考初级吗?
发布时间:2020-01-04
各位小伙伴们如果是第一次报考2020年社会工作师考试,那你必须提前了解一些事情,比如报考条件。为了帮助各位考生了解这方面信息,51题库考试学习网在下面为大家带来2020年社会工作师报考条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问:社工证要先考初级吗?中级只有拿到初级证才能考吗?
答:报考社会工作师考试满足报名条件是可以直接报考中级的,不是一定要先考初级再考中级。
一、关于2020初级报名条件:
1、报考人员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2、报考人员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3、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
4、报考人员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5、报考人员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二、关于2020中级报名条件:
1、报考人员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并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后,从事社会工作满6年。
2、报考人员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学位,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3、报考人员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3年。
4、报考人员取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从事社会工作满1年。
5、报考人员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学位。
6、报考人员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其从事社会工作年限相应增加2年。
注:报名需要社会工作单位盖章的证明表。
三、关于2020社会工作有哪些?
1、老年人康复、福利、保障、救济服务。
2、农村或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3、中老年健康服务、行政性社会工作。
4、妇女社会工作、儿童福利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青少年教育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公共健康服务、志愿服务工作、工会社会工作、青少年或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老年社会工作、民政社会工作。
注意:主要是涉及基层公共事业和从事过公共服务的就可以。
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51题库考试学习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以上就是本次51题库考试学习网为各位考生带来的关于2020年社会工作者报名条件相关事宜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记得来51题库考试学习网留言咨询!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公务员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学生微博募捐救白血病父亲
2012年6月,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吕江父亲被诊断身患白血病,因家住农村父母以务农为生,家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至少40万元的医疗费用,被迫无奈,吕江在微博、淘宝等网络平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向大家借钱,承诺会在3至5年内还钱且支付每年5%的利息。
事隔3年,5月10日,正在天津出差的曾先生突然收到吕江的电话。2012年吕江在网络上求助时曾先生曾通过银行向吕江转账捐款,没想到3年后会接到吕江的电话表示要还钱给他,随后,曾先生收到吕江汇款的银行短信,金额甚至包括吕江当年在网络上承诺的利息。
2012年6月,一封实名署名的求助信在网上被广泛关注,写信的是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吕江。吕江在信中写到自己家境困难但父母仍咬牙供自己读书上大学的经历,并表示父亲在当年6月被诊断为白血病,如果不尽快进行手术,父亲随时可能死亡。家中以务农为生,年收入不过3万元。目前已经配型成功,但无力承担骨髓移植等治疗费用近40万元,自己无路可走遂发布求助募捐信息。
吕江在求助信中发布了自己的身份证、父亲的白血病诊断证明、村委会的证明等文件及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并承诺将来会还钱以及利息。当时,吕江在微博上公布为自己捐款的好心人名单,详细记录了每位好心人捐款的时间、金额,并随时更新收到的捐款总额。根据吕江微博记录,截至2012年12月1日,吕江共收到532283.52元钱。
二、作答要求
1.网友借钱并承诺一定归还,对此你怎么看?
2.因为网络和媒体的关注使得主人公倍受关注,压力特大,你作为他的同事怎么劝说?
3.学校组织人人践行承诺活动,你怎么组织。并请主人公参加活动。
【参考答案】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各种矛盾重重,问题不断涌现。在诚信危机的时代,吕江有借有还,一言九鼎,捍卫自己的诚信之地。他的行为让我们看到诚信风貌犹存。对于材料中的吕江为父募捐善款,并按照承诺还款的行为,我们应该综合、全面、理性地进行看待。
一方面,吕江的募捐偿还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第一,吕江通过募捐为父治病,这不愧为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淋漓尽致的写照。通过募捐汇聚大家的力量,使得父亲的病情能够得到治疗。同时,这一行为有利于为营造整个社会的孝道氛围提供榜样示范和正面能量。
第二,广大网友的温情支持更是让我们看到人间的温暖所在。他们再一次用爱心融化这个冰冷的社会,让人体会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第三,这一行为举措为我国诚信精神建设树立了典型,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社会主义诚信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建设诚信社会,弘扬诚信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个人应该增强诚信意识。思想指导行为,诚信意识是诚信行为的先行条件,树立诚信意识是开端,践行诚信行为是归宿。个人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做到“慎独、诚信”。
第二,各行业、各部门恪守诚信。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等单位应该在开展工作和活动中坚持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加强诚信责任和行业自律精神。
第三,大力加强诚信宣传和教育。诚信乃属精神道德层面,因此,诚信的培养主要凭借宣传和教育。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应该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微博等多途径、多渠道地进行诚信宣传和教育。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做好诚信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
第四,加强政府推动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政府要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监管,不断推进和完善诚信数据库建设,构建上下互动、横向互通的监管机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约”的失信惩戒机制。同时,社会媒体应该加强正面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个体的信用意识,提高诚信水平。
另一方面,材料中的行为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问题。社会建设“以人为本”,而“人以健康为本”。只有真正解决了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生命健康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以人为本。鉴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财政投入。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拓宽救助帮扶渠道。共同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切实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相信,通过各方力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我们一定能够真正建立起一个诚信的社会、和谐的社会、生活幸福的社会。同时,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必须恪守诚信,把诚信作为自己做人和开展工作的底线,真正做到诚信做人,踏实做事。
2. 因为网络和媒体的关注使得主人公倍受关注,压力特大,你作为他的同事怎么劝说?
【参考答案】
同事关系是单位中最基本的关系单元,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开展好单位的工作。当自己的同事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我应该秉着“以诚相待”的原则,把同事的事当自己的事,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他调整心态、舒缓压力,使其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和轨道上来。
首先,我将选择某天下班之后的一个合适时间,找一家环境氛围轻松的咖啡馆。目的是让同事能够敞开心扉,发泄和畅言他所面对的压力。同时,也达到安抚情绪的目的。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了解了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当然,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我还将通过同事的家人、朋友等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了解。
其次,在认真了解了情况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如果是因为受到网络和媒体的报道,使得一瞬间成为单位“名人”,受到同事的关注和追捧。我将积极开导她,正确对待这种追捧,不要过分在意,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工作上。同时,我将及时向单位领导反映这个情况,建议单位领导在晨会上给予说明,消除同事不必要的关注。如果是因为网络和媒体对他进行不间断的采访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我将建议领导在必要的时候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彻底解释清楚此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次性解决问题,以期以后不要再打扰他的生活。如果是因为同事的言行举止完全置于媒体的监督和关注之下,让他失去了个人生活隐私以及自由。我将积极对他进行开导,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即可,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的生活是为自己而精彩,而非为他人而疲惫。
最后,我相信,经过这次有效的沟通,我的同事将会真正正视媒体的关注,调整自己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同时,在之后的时间里,我将继续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的情况,有效解决,帮助他真正恢复自己的生活。
总之,当同事遇到困难和问题,我应该力所能及地第一时间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解同事之所难,排同事之所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真正建立起和谐的同事关系,把单位建设成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
3. 学校组织人人践行承诺活动,你怎么组织?并请主人公参加活动。
【参考答案】
诚信是社会发展的纽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金石。在学校组织信守承诺的宣传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营造一个诚信的学校环境。因此,组织好此次人人践行承诺的宣传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我准备从以下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我将首先和学校领导进行沟通交流,了解领导对于此次宣传活动的时间、效果、注意事项等大致想法。基于此,我将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
首先,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真正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我将打算在学校的小礼堂于周五下午进行一次宣讲活动,同时辅以横幅、展板、宣传册等多样化宣传方式。并提前在学校的宣传栏做好宣传,从而保证大家能够踊跃参加。此次讲座将邀请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校友吕江同学作为主讲人,同时,邀请相关学校领导出席此次活动,并安排校报记者做好全程的记录和新闻采编工作。此外,准备好宣讲手册、音响设备等。最后,就此次活动所涉及到的花费情况做一个详细的财务预算,上交领导,待领导审批同意后形成最终的宣传方案。
为了保证宣传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在具体实施宣传前,我将召集所有工作人员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并成立指挥组、会务组、机动组、后勤组等,做到专事专人,专人专责,把责任落实到人头。
其次,在宣讲过程中,我们将提前布置好宣讲主会场。同时,在学校校园主干道拉上写有讲诚信系列标语的横幅,在学生必经之道摆放好宣传展板。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宣讲过程中,为了引起大家的共鸣,主讲人将结合自身的诚信经历和案例进行宣讲,从而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导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宣讲的过程中,我们还将设置现场互动有奖问答环节。
在宣讲会结束之后,我们将组织全体师生在主讲人吕江同志的带领下进行“人人践行诚信”的承诺宣誓,用行为践行自己的承诺,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将要求学生就此次宣讲写一个心得体会,由各班级班主任统一收缴。一是进行优秀文章评选,二是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同时,把优秀的文章放到学校官网的活动动态栏,达到二次宣传的效果。在此次活动结束之后,我将就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撰写相应的工作报告,上交领导以备备案。同时,让学校领导了解此次诚信宣传活动的实施效果和开展情况。诚信意识的培养需要国家为主导,媒体、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建立起一个诚信、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社会舆论的热情关注颇有点出人意料。
小事情引起大讨论,往往就说明人们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多有歧见。2007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截止8月27日,新浪网就“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展开的讨论,已有210729人参与。其中,83%(174898票)的网友认为“应该取消”,感恩是做人的底线,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认为“不应该取消”的占8.9%(18790票)和“不好说”的占8.1%(17041票)。
2.有的人认为,不能因为大学生没写信就简单地认定他们不感恩,企业家不应就此撤销资助。“虽然我不是贫困生,但我能够理解他们为何不给捐助者写信。”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多数贫困生并不是心中不知感恩,只是他们不愿意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认为上学期间好好学习,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更好的感恩方式。”
对于资助者来说,来自被资助者的感谢,无疑是一种鼓励。温州资助者李先生说,每次收到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发来的慰问短信,都会让他流眼泪。北京的宋女士是一位机关工作者,她和她的朋友们每年都会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边远地区学生提供助学金捐助。她向记者坦言,自己从未要求孩子们定期联系、汇报情况。“去年,我们捐助的10个孩子中有几个孩子刚好是在同一个学校的,年底,他们一起寄来封信,告诉我们收到了多少钱,并介绍了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宋女士说,“付出的爱心有了回应,这让我们都觉得很开心。但我们也不强求捐助的所有孩子都给我们写信。毕竟他们还都是孩子,好好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汇报了,我想,这也是对他们自己最好的‘汇报’”。
在这场讨论中还有人认为,怜悯、善良和同情尽管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但平等、自由和尊严,也是与生俱来的人格。只要你有那么一点强势,给弱者半分“恩惠”,人家就要感恩戴德。感恩中的“恩”是报不完的,就算报完了,你也是一辈子都欠他的,一辈子都不会与他是平等的地位、平等的人格。四川有的老板,资助了几个贫困学生,由于受助的学生年底没有向“恩人”汇报,老板就取消了他们受助资格,对不知去向的学生还动用律师将其告上法庭。
一位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人士认为,家境贫困的孩子们本身已经面临生活上的很多困难,以居高临下的心态要求受助学生以低姿态的“感恩、亏欠”来面对捐助者和社会,对于年轻的他们有可能造成另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很多捐助者本人也承认,自己爱心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这些受捐助的孩子对捐助者有多大的回报,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温暖、充满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才,将来能够以同样的社会责任感去回馈社会。
3.200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哈尔滨铁路国旅集团职工资助黑龙江兰西县30多名贫困学生的事迹。两年来,这些孩子受到哈铁国旅集团叔叔阿姨们“一对一”的资助,得以继续学业。尽管孩子们盼望,但和自己的资助人在两年间却未曾见过面,只是书信往来。孩子们或许不理解,但叔叔阿姨们确有良苦用心。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爱心助学”的队伍,是他们点燃起一盏盏希望的烛火,照亮一个个苦难少年的前程。在很多人看来,受助者心怀感恩,是对爱心人士最大的安慰。在这种心理期许之下,受助者与献爱心者见面表达谢意,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哈铁国旅人却想得更深一些。帮一个寒门子弟继续学业,可能从此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份情义往大了说,是一种恩德,一生一世都会被铭记。但就受助者当前境况而言,除了感激,没有更多表达谢意的能力和方式。面对资助者,过分强调“感恩”,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为了避免给孩子们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哈铁国旅人选择了“见面不如鸿雁”。他们在信中鼓励孩子们安心读书,把对某个人的感激化为对全社会的关爱。这是一份怎样的情怀!
那么,是不是就不要感恩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一个故事让人不能释怀。一位在山中修路的农民工,为阻止一辆即将坠崖的大巴车受了重伤,等他在医院醒来时发现少了一条腿。面对“后不后悔”的疑问,他陷入了苦闷:他救了一车人的性命,可在住院的日子里,那一车人没有一个来探望过他。其实,哪怕只是一声“谢谢”,他也就无怨无悔了。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感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永远鲜亮。一个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的社会是多么让人失望啊!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需要倡导形成一种知辱明耻、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培育一种尊重奉献、褒扬崇高的价值追求。农民工兄弟未能从被他救了性命的人那里得到应有的感恩回馈,那么社会就要把最高的礼赞献给他,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不能让他流血、流汗又流泪。
每个人对这个社会都有一份责任,当我们更多关注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而非他人对自己的;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那么,爱心和感恩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大的互动,社会和谐也就大有希望。
4.有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以“附加条件”的有无为标准,划分慈善的真伪,这一简单做法陈义甚高,但实际可能徒增纷扰、于事无补。
有人做善事,不图回报,不事张扬,只是默默奉献,以此为乐。这无疑是纯粹而真诚的仁爱,自然应当受到社会的称颂。不过,假如还有人在行善的同时要求受益人作出某种回应,是否就会造成道德虚伪和慈善变质?恐怕未必。可以设想,如果慈善必须是不可附带任何条件的爱心付出,那么那些附有一定条件的献爱心活动就会被当成假慈善,那些献爱心者就会被认作道德虚伪之人。如此,奉献者就可能因为害怕“不道德”的恶名而缺乏动力去行善,长此以往,必定害及爱心的传播。在广东,有一个成功的案例:被资助者必须签《道义契约》。契约要求,受助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偿还助学金,并比照学生贷款支付利息,以帮助其他大学生。令人欣喜的是,第一批受助学生毕业后,半个月里,即有21人偿还16450元。在襄樊这一案例中,资助者和受助者事前未曾就“助学”活动约定条件,因而活动组织者取消受助资格的决定显得有些突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次“助学”就是一场虚伪的“道德秀”。事实上,将“附加条件的有无”看成道德问题,是道德上的一种“洁癖”。
5.去年,华东师范大学首批师范生收到一封校长写的亲笔信。信中,校长叮嘱即将入学的免费生“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
感恩这种情愫在社会情商体系中愈来愈珍贵了,以至有论者指出“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上述大学校长致函新生一事竟遭到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诸多质疑甚至指责,认为是“多余”、“多管闲事”等等。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某些制度层面上的不公,不该影响学生对父母、家人、老师应有的感恩情怀,也不能遮蔽一位校长督促学生回首感恩的善意。
在感恩上,我们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今不如昔,也往往由此反思教育的弊端。诚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包括感恩在内的情商教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甚至被严重地忽视着——高考以及就业的压力,使得教育染上了愈来愈功利的色彩,由此而生的培养目标的嬗变,也让教育的功利性渐渐向自利转变,学校过多地着眼于有利于自身需要的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罔顾其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华东师大校长这封“多余”或者“多管闲事”的亲笔信,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就算它只是庞大的既有教育体制中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节点,出于对公序良俗构架的公共诉求,也应该将其视为学校在学生情商教育上的意识觉醒和责任回归。希望这样的谆谆教诲能够多一些,形成一个逐渐完善系统的学校情商教育体系,来救赎我们心中遗失太多的感恩情怀。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形式表露了感恩教育所必需的宽容和细节原则。很多时候,感恩是一种心灵独语,需要宽容的平台和细节的积累来培植孕育。
6.2007年8月27日《解放日报》载文:某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讲述了一个“沉痛教训”:一位学生家庭突遭变故,陷入贫困。学生身边的一群老师坚持每月给他三四百元资助,直到他毕业。逢年过节,老师们还轮流请他来自己家吃饭。这名学生要毕业了,老师们筹划着开个欢送会。谁知,他跟谁都没打招呼,收拾完行李独自离校了。失望之余,老师们反思:我们给贫困学生的关爱中是否还缺失了哪一块?答案是:缺失了心灵扶助。
文章认为,初进校时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感到自卑、心态不平衡,人际交往不顺畅,他们需要“润物无声”的心灵呵护。高校需要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鼓励贫困学生参加社团组织,锻炼能力,获得自信。当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时,感恩意识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贫困大学生无论接受国家还是民间资助,学校都要为他们搭建一个感恩与回报的平台,除了对资助者表示感谢外,更重要的是在更大范围回报社会,使爱心得以“接力”。华东大学每年有6名学生接受一位老先生的捐助。学校除了开年会,让受助学生和老先生见面交流外,还组织学生写学习和生活经历、感言,定期给老先生送去。通过这样的引导,感恩之心在学生心中悄悄扎根。
7.大连医科大学学生慕晓娟来自朝阳市朝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校期间,慕晓娟得到了老师、同学及社会人士的很多帮助,感恩的她把每个人的每一份帮助深深记在心底,把自己的爱心投向社会,这个山里孩子挺直了脊梁,开始了自立自强的生活旅程。一项项殊荣记录着慕晓娟的感动与追求:现任年级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班级学习委员,多次荣获辽宁省一等奖学金,获得大连医科大学自强不息大学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在学校举办的“寻找青春的感动”活动中,她成为“校园十大感动人物”之一。慕晓娟经常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去当地养老院作义工,她对待老人院老人像亲人一样,定期看望,问寒问暖,送去真诚。在她常去的红岩老人院、白云老人院及同泰老人院,老人们都熟悉了她,亲切称她“小慕”,她同爷爷奶奶们说笑、娱乐和运动,让他们感受青春的力量;她听他们讲述他们记忆中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历史、长征、英雄,与他们共同分享人生,她与爷爷奶奶共同研讨时事,评论现状,聆听他们的经验之谈,接受他们难得的关于人生的体会,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积极思想的教诲……老人们也把她当作孩子,喜欢她,信任她。在关爱儿童村手工艺品拍卖会中,她的作品获优秀奖,她将拍卖的钱全部捐给儿童村的孩子们。同时,她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为医疗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8.2008年2月13日《文汇报》载文:“感恩是增强学生动力的源头,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楼巍的话。记者在跟踪采访中获悉,该校已经连续进行四年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了很大提升。据介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组织感恩教育,从最初的给父母写家信,到现在每年过春节时向父母、老师等自己敬重的长辈讨要一句“压岁言”,虽然每年活动的形式都在创新,但感恩的内涵却一直没有变化。楼巍称,大学教育从原先的重视智力教育到能力教育,再到现在对学生进行动力教育,感恩是最容易使学生增强自己动力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在经历感恩教育后,不少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尤其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9.在“襄樊停捐事件”引起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中,有些人认为:“我们期盼感恩不需要书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动也不因一纸契约而‘消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要让感恩之情延续传递,受助者当然更需善待社会善意。心怀感恩,才能知道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珍惜别人患难相助的爱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个社会人最朴素的道德准则。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在现实世界,感恩是必要的,因为感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
对于贫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本身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德育教育既要立足高远、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也要落实到点滴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对于贫困大学生,我们应以更加细致、耐心的方式来研究和解决存在于他们中间的问题。作为资助方的企业家们想收到这些受助大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理解,但不能简单地说贫困大学生“不感恩”。企业家应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进行这项公益事业。当前,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帮助困难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更多的有识之士都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捐资助学活动的主办机构,应该主动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帮助他们相互联系和相互沟通的平台。
10.一些理论工作者谈到感恩问题时说,感恩是保证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的深层底蕴。我们说,有感恩就有尊重。感恩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别人财产的尊重。而有尊重就会有敬畏,因为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敬畏的表现。而敬畏是产生秩序有效的基本条件,敬畏使秩序有了内在的约束,从而使秩序有了实在意义。所以,感恩精神深层次也体现了一种秩序精神。而秩序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要件。我们说,感恩体现了一种公平境界。感恩实质是依据个人内心公平法则对别人付出所进行的一种回报,所以,感恩实质体现的也是一种公平人格。由于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所以有了个人的公平,才能有社会的公平。感恩又是爱的表现。资助是爱,感恩也是爱,资助与感恩,共同构成了一个爱的循环圈,并且二者互相促生,良性循环。而爱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秩序、公平、爱三者构成了社会健康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而感恩与这三个要素在本质上都是有关联的,所以,一个国家公民感恩的程度是反映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始于内心,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遇到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这些精神上的不健康因素一旦导致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11.2008年2月18日,李丽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说:“我从事家庭教育以来,认识了很多家庭,认识了很多孩子,我觉得有些孩子缺少了一种感恩,缺少了一种意志力,缺乏一种抗击挫折的能力,怎么样树立自己正确伯人生观,有些孩子很模糊,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些社会人士说,现在有一些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没有主动向资助人表示感激,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一些顾虑。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可能会觉得因此而抬不起头,进而不愿意公开直面资助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贫困大学生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己目前的贫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但归根究底要靠自己。今天有人资助自己,就应该积极地利用好这个条件,将这份资助转化成自己积极进取的动力。而不能总是感觉低人一等,或者是怨天尤人、埋怨社会的不公正。如果不改变这种消极的心态,会使自己懒得与别人沟通,难以树立起积极的追求,即使是奋斗也会觉得前途渺茫,甚至导致更加消极的后果。
12.中国科技大学学工部尹红副部长说,引导受资助的贫困生成立爱心社团,秉承“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是我们学校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助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精进爱心社”就是由获得“精进助学金”资助的25名同学发起的,现在已有50名成员。社团成立以来,同学们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举行社团联谊交流活动,向新生介绍学习经验,举办“感恩与责任”征文活动等,这个学生群体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动着、成长着。像这样的爱心社团在我们学校就有8个,它们都以设立的助学金名称命名,统一在“自强社”的管理之下。
大连理工大学自强社是在学校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社团组织,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现今的自强社共有18个院系分社,4000余名社员。近年来,自强社不断扩大社会公益活动410余次,参与活动17900多人次,累计活动时间109500多小时。
13.2007年8月22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和弱势群体相提并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他们已经接受了高中教育,正准备迈入大学校门,按我们现在的观点,这些同学可以被视为未来的国家栋梁。对他们除了有学业上的要求,我认为还要有心理素质、品德、思想意志方面的要求。所以,我特别提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宣传那些在国家资助政策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奋斗成长的大学生。
王旭明说,无论是国家资助还是民间资助,都应在经济支持的同时考虑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他同时建议,民间资助困难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可适当调整,改变单纯给予的方式,给予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变成某种契约的形式,在契约中加入受资助学生每年写几封信报告学习生活情况、报告成绩单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如果没有报告将停止资助等内容;或借鉴国家资助政策,资助的同时有一种激励机制,培养他们的报恩思想。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在人们感慨大学生要增强孝心、同情心、感恩心的过程中,家庭中的感恩教育到位,也非常重要。他说,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心的原因,除了那种功利化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书本中,并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之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的变异与迷失。
14.复旦大学设立了“爱心基金”,不仅吸纳社会资助,也是教育学生的载体。每年学生毕业时,受该基金资助的贫困学生都要向学校师生作出奉献爱心的承诺并签名:“在我留学期间,我将把每年奖学金的5%捐献给复旦,以资助家贫的学弟学妹们”、“工作以后,每年我会将工资的5%捐给复旦”……许多学生遵守承诺,不断为“爱心基金”添砖加瓦。广西大学学工处处长唐兴说,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不是一日之寒。这些负面思想正需要学校来正确引导。学校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不仅是在学术上,在思想道德的教育上,同样需要投入。同样本着这种“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宗旨,广西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爱心与感恩之情:召开“感恩大会”,邀请先进人物演说亲身经历;组织到孤儿院参观,帮助院里的孤儿;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友好关系,撮合一对一帮扶,提供贫困生社会实践机会等。在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中,学生获益良多。
给定资料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首先绑架’”这个问题的?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合理的“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也是必要的,有利于培育受助者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来把爱心回馈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奉献、褒扬崇高、善待爱心的和谐文化氛围,在社会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爱心互劝的良好氛围。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D.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选自《春夜喜雨》,作者杜甫。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都是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野径”对应“江船”,“云俱黑”对应“火独明”,前后均构成对应关系,且“明”反衬“黑”。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选自《宿甘露寺僧舍》,作者曾公亮。我忍不住想去看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扑进了我的窗栏。“要看”与“开窗”不具有对应关系,排除。
B项:“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选自《燕歌行》,作者高适。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战士”对应“美人”,“军前半死生”对应“帐下犹歌舞”,前后均构成对应关系,且“犹歌舞”反衬“半死生”,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项:“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选自《客中行》,作者李白。兰陵的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用晶莹的玉碗盛来,泛出琥珀般的光彩。“兰陵”与“玉碗”不具有对应关系,排除。
D项:“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选自《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作者纳兰性德。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谁道”与“风毛”不具有对应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 2021-05-23
- 2020-02-24
- 2019-01-29
- 2021-04-10
- 2020-10-05
- 2020-10-05
- 2019-01-28
- 2020-02-11
- 2021-05-23
- 2020-10-05
- 2021-07-15
- 2020-12-02
- 2020-02-24
- 2020-10-05
- 2019-03-09
- 2019-05-16
- 2021-05-23
- 2019-07-14
- 2021-03-13
- 2021-05-23
- 2019-11-23
- 2021-01-07
- 2021-05-15
- 2019-07-14
- 2019-07-14
- 2019-08-04
- 2020-02-09
- 2020-02-20
- 2020-03-04
- 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