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数量关系方法巧用之特值法
发布时间:2021-08-01
事业单位考试时间紧,题量大,尤其是数量关系题目的难度往往比较高,面对计算相对较复杂的题目,很多考生最终只能无奈选择放弃。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化繁为简,减少计算量,提高做题速度?今天51题库考试学习网就为广大考生介绍这样一种方法——特值法。
一、特值的核心
计算复杂时,不设未知数,而设“1”,简化运算。
对于题干中计算关系较为复杂且计算关系存在传递性的题目,可分别列出条件和问题中各个量的计算关系,找到计算关系之间的传递关系,并依据计算路径将基础量设为特值。
二、例题应用
例1:某集团有 A 和 B 两个公司,A 公司全年的销售任务是 B 公司的 1.2 倍。前三季度B 公司的销售业绩是 A 公司的 1.2 倍,如果照前三季度的平均销售业绩,B 公司到年底正好能完成销售任务。问如果 A 公司希望完成全年的销售任务,第四季度的销售业绩需要达到前三季度平均销售业绩的多少倍?
A.2.4
B.1.44
C.3.88
D.2.76
【解析】
条件一:全 A=全 B×1.2
条件二:前三 B=前三 A×1.2
条件三:全 B∶前三 B=4∶3
问 题:第四 A∶前三 A 平均
分析一下计算路径,前三A平均等于前三A除以3,第四A等于全年A-前三A,全年A=全 B×1.2,全年B与前三B存在比例关系,前三B=前三 A×1.2,通过这个计算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前三A是基础量,因此,设前三 A 为特值方便计算。设 A 公司前三季度的销售业绩为 10,则 B 公司前三季度的销售业绩为 12,则 B 公司全年的销售业绩为 12÷3×4=16,则 A 公司全年的销售业绩为 16×1.2=19.2,则 A 公司第四季度的销售业绩为 19.2-10=9.2,前三季度的平均业绩为 10/3,则本题所求为 9.2÷(10/3) =0.92×3=2.76,故本题答案为 D。
例2:某村的一块试验田,去年种植普通水稻,今年该试验田的1/3种上超级水稻,收割时发现该试验田的水稻总产量是去年总产量的 1.5 倍。如果普通水稻的产量不变,则超级水稻的平均产量与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之比是:
A.5:2
B.4:3
C.3:1
D.2:1
【解析】 所求为比值,即超级水稻平均产量∶普通水稻平均产量,所求为乘除关系,且对应量未知。
条件一:去年总产量=普通水稻平均产量×试验田面积
条件二:今年总产量=普通水稻平均产量×(2/3)试验田面积+超级水稻平均产量×(1/3)试验田面积
条件三:今年总产量=1.5×去年总产量
超级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均与试验田面积和去年总产量有关,根 据“今年该试验田的1/3种上超级水稻”,可设试验田面积为 3,根据今年总产量=1.5×去年总产量,设去年总产量为 6,则今年的总产量为 6×1.5=9,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为2,因此今年普通水稻产量为 2×2=4,超级水稻产量为 9-4=5,而超级水稻面积为 1,所以超级水稻平均产量为 5,那么超级水稻的平均产量与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之比为 5∶2。
三、特值法的其他应用总结
特值法经常应用于浓度问题、利润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这类题型往往存在M=A×B的计算关系式,所求量为乘、除关系,且对应量未知。而此类题目的设特值技巧,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当存在不变量M时,设不变量M为已知量的公倍数。
当存在不变量M时,设不变量M为已知量的公倍数。工程问题,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已知工作总量为不变量时,设工作总量为已知量(工作时间)的公倍数。行程问题,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已知路程为不变量时,设路程为已知量(时间、速度)的公倍数。
(2)当没有不变量时,设因数A、B为特值,表示出M。
当没有不变量时,设因数A、B为特值,表示出M。工程问题,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已知各效率间的比例关系时,根据最简比设效率,再表示出工作总量;已知每人/物的工作效率相同,可设各效率为单位1,再表示出工作总量。行程问题,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已知各速度间的比例关系时,根据最简比设速度,再表示出路程。
数量关系的题目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实际解题过程中利用特值法能够最大简化运算,提高解题效率。
51题库考试学习网带给大家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51题库考试学习网,51题库考试学习网也会努力为大家更新!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事业单位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产生方式不同。道德属于人类的本能,根据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渐产生,依赖教育培养而积累长 成。就此而言,道德是自发的,有时是无形的,一般不通过专门的公共机关和人员来制定。法律是自觉 的,确定的,有形的,一般是通过特定的机构、程序、方式而形成、实现的。在时间上,道德具有先在性,它 的产生早于法律。
第二,调整范围相异。首先,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的调整范围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道德要调 整;法不调整的社会关系,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等,道德也要调整。其次,道德对人的行为比法律的调整 更有深度。法律调整人的行为,尽管也涉及行为的主观状态,但这种主观状态依附于行为。道德则不然, 它可以单独评价人的行为动机道德与否,而不论行为效果如何。再次,道德(尤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调 整比法律的调整更有高度。
第三,内容结构不同。法有明确具体的权利义务,且有明确法律后果。道德内容一般比较概括和 原则。
第四,实施方式有差别。法依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的实施则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 论等。
人类群体之间的社会共生、人与禽畜共生、人与植物共生、人与微生物共生等,都是人类表现出的共生性质,共生关系的改变最终也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不可以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物种之上,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才是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二之举。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观测数据,过去40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由于北极冰川不断融化,北极熊的数量骤减。气候学家预测,2040年前,北冰洋的冰层可能完全消失。这可能摧毁北极的生态系统,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全球的生态和气候系统。
参考给定材料,以“共生”为话题,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唯物历史观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这样最本质的哲学背景下,存在一种共生现象,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
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认为生命并不像新达尔文主义所假定的那样,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物理化学环境,相反,生命主动地形成和改造它们的环境;生命有机体与新的生物群体融合的共生,是地球上所发生的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来源。在整个大自然中,共生是生物的重要演化机制,它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不二法门。
互利共生是保证物种生存与延续的重要法则。在共生关系中除了互利共生,还有竞争共生关系,它是指双方都受损的关系。美国的一个草场上有一群羊和一群狼,草场人员为了让羊群充分增长,便将草场上的狼全部捕杀,由于天敌的消失羊群的数量呈现出了指数般的增长,但有限的草场被无限增长的羊群很快啃光,羊群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疯狂增长后,羊群数量急剧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最终羊群濒临灭绝。看似羊群与狼群是势不两立,但是它们实际的关系是共生的,羊群为狼群提供了生存的食物,狼群保证了羊群能够长久生存质量与数量。狼群与羊群之间形成的竞争共生关系最终毁灭了草场,人类对北极生态的破坏影响了北极熊的生存,最终危机人类自身。由此可见,只有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才能保证物种的生存与延续。
共生互利是促进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雨果曾说:“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一旦拒绝慈母的“怀抱”,那就必然会遭受来自屠夫的惩罚。位于京城400公里左右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清王朝遭到了极其疯狂的采伐与开垦,清朝亡后,这里的原始森林、草场、河流退化成荒原沙地,风沙南侵,给北京造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在欠下了巨大的环境债后,新中国林业部调集369人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走上了开始与环境和解的道路,到2016年,森林面积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林木总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而且,大规模的造林活动,不但为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养殖业、山野物资、手工艺品、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6亿多元,开辟了脱贫致富新途径。这些数字的不仅折射出无数塞罕坝人的艰辛努力,更是体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人们永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需要战胜大自然,征服大自然,并且一定要摒弃人定胜天、人一定能战胜大自然的观念。我们需要拥抱大自然,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构建命运共生体,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共发展。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 2020-03-01
- 2020-02-28
- 2019-07-17
- 2020-10-23
- 2020-10-08
- 2020-01-14
- 2020-02-29
- 2020-02-26
- 2020-02-27
- 2020-02-28
- 2020-10-07
- 2021-09-04
- 2020-01-14
- 2020-01-31
- 2019-07-18
- 2020-02-22
- 2020-10-08
- 2019-07-17
- 2020-02-28
- 2020-07-24
- 2019-07-18
- 2020-10-08
- 2020-02-20
- 2019-07-17
- 2019-07-17
- 2019-07-17
- 2020-02-28
- 2020-12-13
- 2021-01-03
- 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