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考岗位级别是怎么划分的?
发布时间:2021-05-27
事业单位招考岗位级别是怎么划分的?
最佳答案
事业单位分为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晋级和公务员类似,一般来说本科毕业九级管理岗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八级管理岗位,3年一晋级,7级管理岗位就相当于正科级,竞聘副处级就得参加竞聘了,副处级就是6级管理岗位,正处级5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一般都得考职称,根据职称晋级,比如说硕士毕业到大学做辅导员,一般是助教,也就是12级,第二年11级,第三年10级,12,11,10都助教,晋级到讲师就是9级,8级,7级,副教授就是6级,教授是5级……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事业单位考试 的相关考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们应当学会感受生命 的_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_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就像人生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_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
依次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跌宕 节奏 否认 b.韵律 澎湃 忽视
c.跌宕 强劲 忽视 d.韵律 激昂 否认
依次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跌宕 节奏 否认 b.韵律 澎湃 忽视
c.跌宕 强劲 忽视 d.韵律 激昂 否认
答案:D
解析:
d [解析]由第一空之后的比喻可知,文段将人生比喻成音乐,因此第一空填入“韵律”最为恰 当。排除a、c。再根据语义可知,文段想要表达的是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最后一空应该是用双重否定 来肯定“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因此应该是“不能否认”,而“不能忽视”的同义词是“需要重视”,显然不符 合语境。第二空应填入描述交响乐高潮部分的形容词,“激昂”最恰当。故本题答案为D。
医养结合
【背景链接】
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医养结合已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两万多对,已初步形成了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医养签约合作,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实现融合发展。
截至到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949万,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16658万,占总人口的11.9%。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手段,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医疗康复保健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不仅让群众"老有所依",更让他们"老有所医"。
【公考角度解读】
[权威论述]
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传统养老与医养结合的区别]
首先,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两者的服务内容差异最为明显,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与护理模式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康复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
其次,医疗与护理模式的结合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例如家庭养老的主体是家庭,养老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医疗与护理的结合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医疗护理服务的发展可以与医疗机构的老年科室、附属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与医疗机构、福利院之间开展合作。
因此,医疗与护理的结合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存在的,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提供老年服务的新方式。它可以与任何传统的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实现不同形式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供给。
[意义]
医养结合补卫生经济短板。健康中国战略的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关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老年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其医疗保健反而成为卫生工作的短板,这也许是视老年人为社会负担的陈旧观念所影响。因而,发展医养结合将是卫生工作中最需要努力的一个方面,而补齐过去几十年中对于老年人医疗保健的忽视短板。
医养结合有效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我国老龄化社会是未富先老,社会经济矛盾重重,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一方面,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而另一方面,一些中小民营医院病人资源不足,医疗资源严重浪费,而实行医养结合的政策,则能让这些医疗机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帮助这些医疗机构转型升级,走出困境。提出医养结合的社会导向,是要充分发挥与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让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起来,医院附设养老院、而养老院也设置综合住院病区,医院和养老院携手合作或融合共同服务好老人。
医养结合促进养老经济发展。在社会转型中,也出现了啃老一族,老年人的养老金的一部分被家庭啃老的年青人挥霍消费。如果国家能规范养老金专用于老年人养老的政策,加上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金,这“两金”将对养老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老年人也将仍然是社会经济的贡献者。
[面临的困境]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中国起步较晚,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且中国老龄人口众多,“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困难重重。
第一,“医”与“养”的资源衔接不足。从目前很多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来看,“医”和“养”的边界还没有完全界定清晰,对养老群体的服务需求缺乏详细分类,相关服务体系比较单一,服务内容趋同,这与“医”和“养”之间的双向互动不畅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大多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仍然是以“养”为重心,缺乏“医”的资源融合,“医”和“养”二者没有统一协调。
第二,相关服务机构目标定位偏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医养结合”是当前政府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这一养老政策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统筹性。然而,从现阶段各地实践来看,虽然一些医疗与养老机构具备了“医养结合”的服务基础,但是大多数服务机构将目标市场定位为高收入人群,没有充分考虑地区的整体消费水平和经济负担能力,使得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无法真正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由于市场定位较高,相关服务机构的入住率较低,限制了“医养结合”养老政策的普及与有效实施。
第三,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当前,一些地区的医保定点覆盖不全面,缺乏健全的长期护理险以及医护险,再加上医疗保障的资金来源单一,集中在政府财政支持上,缺少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险的专项支出费用,导致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后续发展动力不足。除此之外,部分养老服务机构中,医疗机构内设不足,即使有些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内设了医疗机构,但也没有被纳入医保定点范畴之内,老年人的医保不能用于相关养老服务机构的结算,在居家养老方面可以使用医保支付护理费的覆盖率较低,与住院医疗覆盖率相比相差甚远,增加了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的支出负担。
第四,相关人才短缺,服务供需失衡。由于中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不多、专业素质偏低,导致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中,缺乏医疗、护理和康复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医疗机构转变为护理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体现出了具有行医资格的医护人员和高级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当前多元养老需求,这与中国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薪酬待遇较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参考对策]
一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协同联动。在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社区养老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转介渠道,使不同机构之间资源互接、优势互补,发挥医养结合的医疗支撑作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力量参与社区卫生医疗中心、社区照料中心等服务平台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二是提高长期照护服务的有效供给。完善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科学合理界定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需求,根据护理程度的不同,建立生活自理型、生活协助型和专业护理型不同梯度的服务体系,提高照护服务的针对性;把社区居家照护服务与家庭内部照护服务的提供作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方向,要破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疗资源进入的政策壁垒,把家庭照护作为公共资金、长期护理险支持的重点。
三是加强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与护理队伍培养。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重视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从事护理服务的养老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推进技能等级管理认证,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标准和操作规范;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引导资金,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护理人员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补贴,增强养老从业人员的稳定性;鼓励职业学校设置护理照护等与养老服务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推进职业院校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趋向专业化与产业化,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是建立多层次监管体系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国家要制定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的相关政策文件,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在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前提下,要重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履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的责任清单的实施;市场监管部门和民政等部门已制定实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引导养老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各地要建立政府监管平台,全面汇总各地老年人基础信息和服务需求,公布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床位信息和价格水平,促进供需信息对接和共享,全面落实养老服务政策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重要切入点】
1. 养老服务业
养老工作要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医养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专业化从业队伍。应对老龄化社会,单纯依靠传统家庭养老,脱离养老困境已是鞭长莫及。因此,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模式是未来养老的方向。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本地失能老年人入住需求,让养老局面谱写崭新篇章。
2. 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趋势。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和健康状况下降是自然规律,医疗卫生服务是维护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需,加强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以医养结合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2.“医养结合”需要保障充当“粘合剂”
3.推进“医养结合”,让老人更有尊严地养老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深度老龄化挑战的巨大压力已经对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医养结合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应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养老事业的必然选择。
示例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处于割裂状态,养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养老。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使得患病老年人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费力费神。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民生考题。让“养”和“医”无缝对接,无疑是破解这一民生难题的“金钥匙”。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善政还要善为。各地在实施医养结合时,既要对固有模式敢于改造与创新,又要注意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故而,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与评估,严格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考核、淘汰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行为;另一方面要科学吸纳社会资本,鼓励义工组织、慈善组织、福利机构等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活动。如此齐心合力,方能让医养结合给老年人增添更多的福祉。
示例二
挑战往往与机遇伴生。由于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医养结合同时有可能是下一个“互联网产业”,甚至会引发社会资金纷拥而入的热潮。所以,在打通政策瓶颈的同时,也要强化监管,避免个别养老机构“挂羊头卖狗肉”骗取医保资金,避免医患纠纷、养老纠纷在新办机构中叠加、放大,防范市场出现无序、混乱的局面,从而保障养老业有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资料来源:
学习时报 :深刻领会“底线思维”的哲学含义 作者:尹汉宁
长城网:坚守底线思维是“高线”追求之基 作者:杨萃
华声在线:运用底线思维守好底线 来源: 作者:孙奥军 潘信林
人民论坛网:“底线思维”是领导干部的“保护伞” 李金芳
【背景链接】
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医养结合已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两万多对,已初步形成了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医养签约合作,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实现融合发展。
截至到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949万,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16658万,占总人口的11.9%。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手段,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医疗康复保健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不仅让群众"老有所依",更让他们"老有所医"。
【公考角度解读】
[权威论述]
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传统养老与医养结合的区别]
首先,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两者的服务内容差异最为明显,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与护理模式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康复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
其次,医疗与护理模式的结合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例如家庭养老的主体是家庭,养老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医疗与护理的结合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医疗护理服务的发展可以与医疗机构的老年科室、附属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与医疗机构、福利院之间开展合作。
因此,医疗与护理的结合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存在的,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提供老年服务的新方式。它可以与任何传统的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实现不同形式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供给。
[意义]
医养结合补卫生经济短板。健康中国战略的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关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老年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其医疗保健反而成为卫生工作的短板,这也许是视老年人为社会负担的陈旧观念所影响。因而,发展医养结合将是卫生工作中最需要努力的一个方面,而补齐过去几十年中对于老年人医疗保健的忽视短板。
医养结合有效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我国老龄化社会是未富先老,社会经济矛盾重重,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一方面,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而另一方面,一些中小民营医院病人资源不足,医疗资源严重浪费,而实行医养结合的政策,则能让这些医疗机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帮助这些医疗机构转型升级,走出困境。提出医养结合的社会导向,是要充分发挥与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让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起来,医院附设养老院、而养老院也设置综合住院病区,医院和养老院携手合作或融合共同服务好老人。
医养结合促进养老经济发展。在社会转型中,也出现了啃老一族,老年人的养老金的一部分被家庭啃老的年青人挥霍消费。如果国家能规范养老金专用于老年人养老的政策,加上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金,这“两金”将对养老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老年人也将仍然是社会经济的贡献者。
[面临的困境]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中国起步较晚,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且中国老龄人口众多,“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困难重重。
第一,“医”与“养”的资源衔接不足。从目前很多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来看,“医”和“养”的边界还没有完全界定清晰,对养老群体的服务需求缺乏详细分类,相关服务体系比较单一,服务内容趋同,这与“医”和“养”之间的双向互动不畅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大多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仍然是以“养”为重心,缺乏“医”的资源融合,“医”和“养”二者没有统一协调。
第二,相关服务机构目标定位偏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医养结合”是当前政府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这一养老政策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统筹性。然而,从现阶段各地实践来看,虽然一些医疗与养老机构具备了“医养结合”的服务基础,但是大多数服务机构将目标市场定位为高收入人群,没有充分考虑地区的整体消费水平和经济负担能力,使得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无法真正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由于市场定位较高,相关服务机构的入住率较低,限制了“医养结合”养老政策的普及与有效实施。
第三,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当前,一些地区的医保定点覆盖不全面,缺乏健全的长期护理险以及医护险,再加上医疗保障的资金来源单一,集中在政府财政支持上,缺少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险的专项支出费用,导致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后续发展动力不足。除此之外,部分养老服务机构中,医疗机构内设不足,即使有些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内设了医疗机构,但也没有被纳入医保定点范畴之内,老年人的医保不能用于相关养老服务机构的结算,在居家养老方面可以使用医保支付护理费的覆盖率较低,与住院医疗覆盖率相比相差甚远,增加了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的支出负担。
第四,相关人才短缺,服务供需失衡。由于中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不多、专业素质偏低,导致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中,缺乏医疗、护理和康复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医疗机构转变为护理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体现出了具有行医资格的医护人员和高级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当前多元养老需求,这与中国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薪酬待遇较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参考对策]
一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协同联动。在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社区养老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转介渠道,使不同机构之间资源互接、优势互补,发挥医养结合的医疗支撑作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力量参与社区卫生医疗中心、社区照料中心等服务平台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二是提高长期照护服务的有效供给。完善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科学合理界定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需求,根据护理程度的不同,建立生活自理型、生活协助型和专业护理型不同梯度的服务体系,提高照护服务的针对性;把社区居家照护服务与家庭内部照护服务的提供作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方向,要破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疗资源进入的政策壁垒,把家庭照护作为公共资金、长期护理险支持的重点。
三是加强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与护理队伍培养。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重视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从事护理服务的养老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推进技能等级管理认证,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标准和操作规范;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引导资金,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护理人员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补贴,增强养老从业人员的稳定性;鼓励职业学校设置护理照护等与养老服务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推进职业院校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趋向专业化与产业化,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是建立多层次监管体系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国家要制定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的相关政策文件,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在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前提下,要重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履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的责任清单的实施;市场监管部门和民政等部门已制定实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引导养老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各地要建立政府监管平台,全面汇总各地老年人基础信息和服务需求,公布养老机构基本情况、床位信息和价格水平,促进供需信息对接和共享,全面落实养老服务政策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重要切入点】
1. 养老服务业
养老工作要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医养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专业化从业队伍。应对老龄化社会,单纯依靠传统家庭养老,脱离养老困境已是鞭长莫及。因此,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模式是未来养老的方向。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本地失能老年人入住需求,让养老局面谱写崭新篇章。
2. 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趋势。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和健康状况下降是自然规律,医疗卫生服务是维护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需,加强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以医养结合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2.“医养结合”需要保障充当“粘合剂”
3.推进“医养结合”,让老人更有尊严地养老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深度老龄化挑战的巨大压力已经对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医养结合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应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养老事业的必然选择。
示例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处于割裂状态,养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养老。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使得患病老年人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费力费神。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民生考题。让“养”和“医”无缝对接,无疑是破解这一民生难题的“金钥匙”。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善政还要善为。各地在实施医养结合时,既要对固有模式敢于改造与创新,又要注意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故而,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与评估,严格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考核、淘汰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行为;另一方面要科学吸纳社会资本,鼓励义工组织、慈善组织、福利机构等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活动。如此齐心合力,方能让医养结合给老年人增添更多的福祉。
示例二
挑战往往与机遇伴生。由于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医养结合同时有可能是下一个“互联网产业”,甚至会引发社会资金纷拥而入的热潮。所以,在打通政策瓶颈的同时,也要强化监管,避免个别养老机构“挂羊头卖狗肉”骗取医保资金,避免医患纠纷、养老纠纷在新办机构中叠加、放大,防范市场出现无序、混乱的局面,从而保障养老业有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资料来源:
学习时报 :深刻领会“底线思维”的哲学含义 作者:尹汉宁
长城网:坚守底线思维是“高线”追求之基 作者:杨萃
华声在线:运用底线思维守好底线 来源: 作者:孙奥军 潘信林
人民论坛网:“底线思维”是领导干部的“保护伞” 李金芳
答案:
解析:
关于“站票该不该半价”的问题,一个支持者说:“按照市场定价规律,因为服务不同,所以 硬座和卧铺定价不同,那继续这个逻辑,站票与硬座票享受的服务不同,价格自然也应不同。” 一个反对者说平时的火车运力基本能满足需要,不用站票,只有在春运回家的时候,站票才 很宝责。如果按照市场定价规律,那春运的时候,运力远远供不应求,硬座卧铺和站票都应该 涨价,这个时候谈半价站票,不是很不符合规律吗?”
铁路运输属于公共交通服务,政府定价基本不随供需涨跌,火车票是公共资源,带有公益 性质,国家投入大量的钱,实行行政审批制,无法严格按照市场化方式调价。半价站票可能导 致的问题可通过精鈿管理解决。从民生的角度看,半价站票有一举多得的效果。半价站票不 仅仅是一本经济账,还是一本民生账。在谈论火车票价格的时候,要先分清楚市场定价和政府 定价两个概念。飞机作为高端运输服务市场,有比较充分的竞争,所以,根据市场情况,飞机票 一会儿打二折,一会儿打九折。铁路运输实际上是垄断市刼,属于公共交通服务,政府部门定 价,基本不随供需涨跌。为了保障服务,火车票的定价10多年没涨,春运时也不涨价,正说明 了这个属性。既然是计划性的定价,那么,如何定价就涉及如何精细管理的问题了。如果将 来,铁道部推进政企分开改革了,到时候再用市场化制定价不迟。
半价站辜不仅仅是一本经济账,还是一本民生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政府决策时要统筹考虑经济与民生问题
B.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C.民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经济与民生的关系中,经济发展是目的,保障民生是基础
铁路运输属于公共交通服务,政府定价基本不随供需涨跌,火车票是公共资源,带有公益 性质,国家投入大量的钱,实行行政审批制,无法严格按照市场化方式调价。半价站票可能导 致的问题可通过精鈿管理解决。从民生的角度看,半价站票有一举多得的效果。半价站票不 仅仅是一本经济账,还是一本民生账。在谈论火车票价格的时候,要先分清楚市场定价和政府 定价两个概念。飞机作为高端运输服务市场,有比较充分的竞争,所以,根据市场情况,飞机票 一会儿打二折,一会儿打九折。铁路运输实际上是垄断市刼,属于公共交通服务,政府部门定 价,基本不随供需涨跌。为了保障服务,火车票的定价10多年没涨,春运时也不涨价,正说明 了这个属性。既然是计划性的定价,那么,如何定价就涉及如何精细管理的问题了。如果将 来,铁道部推进政企分开改革了,到时候再用市场化制定价不迟。
半价站辜不仅仅是一本经济账,还是一本民生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政府决策时要统筹考虑经济与民生问题
B.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C.民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经济与民生的关系中,经济发展是目的,保障民生是基础
答案:A,B,C
解析:
政府决策时要统筹考虑经济与民生问题,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 生的关系,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坚持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经济就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经济发展是基础,保障民生是目的,民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 ABC。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ntact@51tk.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 2021-04-13
- 2021-05-15
- 2021-10-21
- 2021-01-28
- 2021-08-11
- 2021-04-14
- 2021-04-13
- 2021-06-05
- 2021-12-14
- 2021-03-09
- 2021-07-01
- 2021-03-27
- 2021-09-02
- 2021-02-06
- 2021-08-13
- 2021-01-28
- 2021-02-14
- 2021-12-14
- 2021-03-18
- 2021-04-26
- 2021-05-01
- 2021-03-25
- 2021-02-04
- 2021-01-26
- 2021-04-28
- 2021-05-01
- 2021-02-20
- 2021-06-01
- 2021-12-29
- 2021-07-18